社会科学辑刊 ›› 2017 ›› Issue (4): 11-20.

• 平等与分配问题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洛克式自然财产权与平等主义的分配正义

谭安奎   

  • 发布日期:2018-07-24
  • 作者简介:谭安奎,哲学博士,中山大学政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 广州 510275)。

  • Published:2018-07-24

摘要: 私人财产权不能仅仅是法律和制度的产物,否则它就失去了道德上的可信任性。私人财产权与平等主义分配正义之间长期未决的潜在冲突有以下两个:一是前制度的财产权或作为自然权利的财产权在概念上是否成立?二是如果它是成立的,平等主义的分配在道德上又如何可能?事实上,作为现代主体性权利的自然财产权只能是一种二阶财产权,即拥有财产的权利,而不是对具体外物的财产权。这种自然财产权给平等主义的分配正义留下了空间,但也设置了两个约束条件:一是通过认可私人财产制度,给每个人留出了拥有财产的机会;二是把分配原则建立在全体一致同意的基础上,而后者只能通过某种假定性契约才能得以满足。在这个意义上,作为平等主义分配正义的最精致的理论形式的罗尔斯的正义论采取假定性契约论的形式,就是一种必然的选择,是尊重平等的主体性权利以及个人意志所带来的道德约束的表现。

关键词: 主体性权利, 自然财产权, 平等主义, 分配正义, 同意

中图分类号: 

  • B561.24

〔1〕Saint Thomas Aquinas, On Law, Morality, and Politics,Indianapolis: 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 1988,p.139.
〔2〕〔3〕〔17〕〔美〕理查德·塔克:《自然权利诸理论:起源与发展》,杨利敏、朱圣刚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4年,第24、14、309页.
〔4〕〔13〕〔16〕〔21〕〔22〕Immanuel Kant, The Metaphysics of Morals, translated by Mary Gregor,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pp.30,52,56,54,9.
〔5〕〔6〕〔23〕Immanuel Kant, Groundwork for the Metaphysics of Morals, 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Allen W. Wood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2,pp.55,73,29.
〔7〕A. John Simmons, The Lockean Theory of Rights,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2,p.72.
〔8〕〔9〕〔10〕Jeremy Waldron, The Right to Private Property,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pp.17-24,20, 108.
〔11〕John Locke, Two Treatises of Government, 2n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7,p.120.
〔12〕〔14〕〔15〕〔18〕John Locke,Second Treatise of Government,Aberdeen:Watchmaker Publishing,2011,pp.120,42, 27, 193.
〔19〕James Tully, A Discourse on Property: John Locke and His Adversaries,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0, p.114.
〔20〕〔英〕彼得·甘西:《反思财产:从古代到革命时代》,陈高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32页.
No related articles found!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林毅夫, 付才辉.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吉林振兴发展研究——《吉林报告》分析思路、工具方法与政策方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 -16 .
[2] 张可云. 论老工业基地的内部“缺新”与外部“有新”——成因、适用理论与振兴新思路[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21 -29 .
[3] 王塑峰, 纪玉山. 东北重化工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思考——基于综合竞争优势理论的视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30 -41 .
[4] 尹志超, 杨超. 夫妻相对收入与幸福感[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42 -50 .
[5] 孙巍, 王亚君. 中国服务业生产率的动态演化机理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1 -59 .
[6] 张一兵. 义肢性工具模板和符码记忆中的先行时间——对斯蒂格勒《 技术与时间 》的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60 -65 .
[7] 张亮. 斯图亚特·霍尔的理论创新道路析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66 -72 .
[8] 孙琳. 论置身性解释学:在现象学与辩证法之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73 -78 .
[9] 胡大平. 哈维的空间概念与历史地理唯物主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79 -86 .
[10] 卓承芳. 维希留“速度—空间”观刍议[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87 -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