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7 ›› Issue (4): 21-26.

• 平等与分配问题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社会主义的女权主义探究

姚大志   

  • 发布日期:2018-07-24
  • 作者简介:姚大志,哲学博士,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暨哲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 长春130012)。
  • 基金资助: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6JJD720008);国家计划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研究成果

  • Published:2018-07-24

摘要: 社会主义的女权主义赞同激进主义的女权主义对父权制的批判,但是它试图用马克思主义来解释女性所受到的压迫并提出妇女解放的战略,并由此衍生出两种不同的理论。其一是双重制度理论,这一理论包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分析和对父权制的分析。但双重制度理论的根本问题在于,它的资本主义分析是阶级的,它的父权制分析则是性别的,而两者相互独立,中间存在一道裂缝。为了克服这个问题,一些社会主义的女权主义者提出了第二种理论,即统一理论。统一理论基于性别而非阶级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分析。统一理论认为资本主义在本质上就是一种父权制。社会主义的女权主义存在着一系列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首先,无法判定社会主义的女权主义的两个敌人——父权制和资本主义制度——哪个更重要。其次,社会主义的女权主义无法代表所有的女性。

关键词: 女权主义, 社会主义, 权利, 平等

中图分类号: 

  • B089

〔1〕〔5〕〔6〕德里克·帕菲特:《平等与优先主义》,葛四友编:《运气均等主义》,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99-204、205、203页.
〔2〕Daniel M. Hausman,“Equality versus Priority:A Misleading Distinction,”Economics and Philosophy,vol.31, no.2(July 2015),pp.229-238.
〔3〕哈里·法兰克福特:《作为一种道德理想的平等》,葛四友编:《运气均等主义》,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77页.
〔4〕〔7〕拉兹:《自由的道德》,孙晓春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47、204-205页.
〔8〕Christine Korsgaard,“Two Distinctions in Goodness,”Philosophical Review,vol.92,no.2(April 1983),pp.169-195.
〔9〕Jeremy Moss,“How to Value Equality,”Philosophy Compass,vol.10,no.3(March 2015),p.191.
〔10〕托马斯·斯坎伦:《宽容之难》,杨伟清、陈代东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34页.
〔11〕〔13〕〔14〕A.Marmor,“The Intrinsic Value of Economic Equality,”in Lukas H. Meyer,Stanley L. Paulson, Thomas Winfried Menko Pogge eds.,Rights,Culture,and the Law:Themes from the Legal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 of Joseph Raz,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pp.130,131,137.
〔12〕莱恩·多亚尔、伊恩·高夫:《人的需要理论》,汪淳波、张宝莹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56页.
〔15〕Thomas Nagel,Equality and Partiality,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p.69.
〔16〕〔18〕〔20〕Martin O’Neill,“What Should Egalitarians Believe?”Philosophy & Public Affairs,vol.36,no.2,(Spring2008),pp.130,125-129,144.
〔17〕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姚大志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158-160页.
〔19〕Thomas Christiano,“A Foundation for Egalitarianism,” in Nils Holtug,Kasper Lippert-Rasmussen eds.,Egalitarianism:New Essays on the Nature and Value of Equality,Oxford:Clarendon Press,2007,pp.52-53.
〔21〕Richard G.Wilkinson,“The Impact of Inequality,”Social Research:An International Quarterly,vol.73,no.2(Summer 2006),pp.711-732.
〔22〕John Broome,“Equality versus Priority:A Useful Distinction,”Economics and Philosophy,vol.31,no.2(July 2015),p.222.
〔23〕Ben Saunders,“The Equality of Lotteries,” Philosophy, vol.83,no.2(July 2008),pp.370-372.
〔24〕Larry S.Temkin,“Equality,Priority or What?”Economics and Philosophy,vol.19,no.1(April 2003),pp.62-63.
〔25〕Larry S.Temkin,“Equality,Priority,and the Levelling Down Objection,”in Matthew Clayton,Andrew Williams ed.,The Ideal of Equality,Basingstoke &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2002,p.139.
[1] 沈忻昕. 我国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效能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55-59.
[2] 马特. 论惠特曼城市生态诗学中的“道”[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158-164.
[3] . 黑格尔、分析哲学和形而上学的未来[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2): 16-21.
[4] . 当代社群主义的共同体观念[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1): 32-37.
[5] 刘明合. 人的发展研究的交往视角转换[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3): 35-40.
[6] 宋一苇. 事件哲学视域中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2): 19-25.
[7] 贾丽艳. 论人的观念现代化[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2): 178-180.
[8] 王雨辰. 评阿尔都塞对"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批判[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6): 34-39.
[9] 张文喜. 论笛卡尔与胡塞尔的身体观及其实践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3): 15-18.
[10] 马自力. 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理论及其现实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6): 21-25.
[11] 杨寿堪. 现代人本主义哲学的几个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3): 9-13.
[12] 晋运锋. 平等为什么那么重要——兼论平等主义对充足主义与优先主义之批评的回应[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4): 27-34.
[13] 曹晖. 感性、理性和公共性:图像的阐释途径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3): 172-178.
[14] 刘森林. 焦虑:《启蒙辩证法》的主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1): 5-9.
[15] 李慧青. 马尔库塞科技异化思想的现代性反思[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1): 36-38.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林毅夫, 付才辉.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吉林振兴发展研究——《吉林报告》分析思路、工具方法与政策方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 -16 .
[2] 张可云. 论老工业基地的内部“缺新”与外部“有新”——成因、适用理论与振兴新思路[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21 -29 .
[3] 王塑峰, 纪玉山. 东北重化工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思考——基于综合竞争优势理论的视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30 -41 .
[4] 尹志超, 杨超. 夫妻相对收入与幸福感[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42 -50 .
[5] 孙巍, 王亚君. 中国服务业生产率的动态演化机理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1 -59 .
[6] 张一兵. 义肢性工具模板和符码记忆中的先行时间——对斯蒂格勒《 技术与时间 》的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60 -65 .
[7] 张亮. 斯图亚特·霍尔的理论创新道路析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66 -72 .
[8] 孙琳. 论置身性解释学:在现象学与辩证法之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73 -78 .
[9] 胡大平. 哈维的空间概念与历史地理唯物主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79 -86 .
[10] 卓承芳. 维希留“速度—空间”观刍议[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87 -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