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日本武装侵略中国,这不仅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格局,同时也改变了日本占领区的文学生态。首先是日本入侵者和合作政府强权干预文学艺术创作,改变了原有的自由生长、自由淘汰的文学生态;其次是作家流动带来了文学生态的改变,逐渐形成了台湾文学、伪满洲国文学、沦陷华北文学、孤岛上海和沦陷上海、香港文学等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学。在日本占领区,强权干预文艺和多种多样的文化流动与文化混合,开启了多重面向的战争书写。其中,关注殖民、战乱中的精神变异,如袁犀的《 一个人的一生 》;展演沦陷战场的日常生活与情感,如张爱玲的《 封锁 》;身陷战乱中的民间血泪,如话剧《 秋海棠 》。日本占领区的文学生态铸就了不同于国民政府辖区和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战争叙事模式,这些作品以多种多样的方式指涉战争,既丰富了战时文学样态,也是对日本占领区日伪提倡的一元宣传文学的反抗,同时为理解战争与文学、复数战争文学、东亚殖民主义与文学的复杂关系提供了新的方向。
中图分类号:
〔1〕〔3〕〔美〕耿德华:《被冷落的缪斯——中国沦陷区文学史(1937-1945)》,张泉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127、1页. 〔2〕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641页. 〔4〕姜念东、伊文成、解学诗、吕元明、张辅麟:《伪满洲国史》,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06页. 〔5〕秦瘦鸥:《秋海棠》(剧本),上海:百新书店,1946年,第220页. |
[1] | 黄万华. 国家认同和世界意识:东北抗日戏剧的新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62-169. |
[2] | 段从学. 大地,或者说愚昧的意义--论《生死场》的"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70-177. |
[3] | 黎保荣. 何 为 科 学--中国现代文学"科学"内涵及其演变新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95-202. |
[4] | 冯静. 殖民权力场域与东北现代文学话语建构——以《盛京时报》文艺副刊为考察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74-179. |
[5] | 张娟. 都市文化语境下的学衡派生存悖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13-217. |
[6] | 汪沛. 新文化的重释与新倡——“中国新文化百年纪念学术研讨会”综述[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25-228. |
[7] | 刘东方. “1918年起点说”申议——以《新青年》为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81-187. |
[8] | 宛小平,朱亚坤. 功利和超功利——基于朱光潜和鲁迅的一场争辩[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88-193. |
[9] | 刘朝霞. 物化·奴化·异化——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童养媳形象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89-192. |
[10] | 时世平. 以日为鉴:近代中国文学语言转型的他者视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2): 183-188. |
[11] | . 纪实与回忆:论郭沫若、谢冰莹对从军北伐的不同书写[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5): 170-174. |
[12] | . 在现代性中开启的中国女性文学批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5): 175-180. |
[13] | . 徘徊在现代与传统之间——李健吾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理论的建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5): 181-186. |
[14] | . “民国”的文学史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1): 189-195. |
[15] | 李红梅. 早期都市流行歌曲中的乐天精神[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6): 229-2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