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7 ›› Issue (4): 65-73.

• 经济增长理论创新 • 上一篇    下一篇

中国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研究:一个经济增长分解框架

王蒙,刘刚   

  • 发布日期:2018-07-24
  • 作者简介:王蒙,经济学博士,曲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讲师(山东 日照276826);刘刚,经济学博士,曲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山东 日照276826)。
  • 基金资助: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 (16DZLJ01)

  • Published:2018-07-24

摘要: 一般认为,进入新常态后,国民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结构调整导致增长速度的放缓。核算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一般采用“偏离份额”法,但是既有偏离份额法将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视为一个整体,难以准确把握某一部门份额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优化偏离份额法可以得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速度“分解公式”。在新的公式中,增长速度被分解为劳动数量效应、结构变迁效应和技术进步效应三部分,三种效应可以进一步细化至农业、工业和服务业部门,将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细化至每个产业份额变动形成的结构变迁效应。实证结果显示,在中国,农业和工业份额的变动一直表现为提高增长速度的结构红利,服务业份额上升则从2002开始由结构红利转为成本病。因此,准确定位经济新常态下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关系,应更有针对性地发挥农业份额下降和工业份额上升的结构红利,以对冲消化服务业成本病引发的增速放缓,并推进经济增长动力逐步转向创新驱动。

关键词: 产业结构, 经济增长, 偏离份额法

中图分类号: 

  • F061.2

〔1〕Kuznets S.,“National Income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Econometrica: Journal of the Econometric Society, vol.17,(1949), pp.205-241.
〔2〕Chenery, H.B.,“Patterns of Industrial Growth,”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50, no.4(1960), pp.624-654.
〔3〕〔15〕Baumol, W.J.,“Macroeconomics of Unbalanced Growth: The Anatomy of Urban Crisi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57, no.3(1967), pp.415-426.
〔4〕Kuznets, S.,“Modern Economic Growth: Findings and Reflection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63, no.3(1973), pp.829-846; Robert E.,Lucas, Jr., “Making a Miracle,” Econometrica: Journal of the Econometric Society, vol.61, no.2(1993), pp.251-272.
〔5〕Fernandez, R., Palazuelos, E.,“European Union Economies Facing‘Baumol' s Disease’ within the Service Sector,” JCMS: Journal of Common Market Studies, vol.50, no.2(2012), pp.231-249; 程大中:《中国服务业增长的特点、原因及影响——鲍莫尔—富克斯假说及其经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王耀中、陈洁:《鲍莫尔—富克斯假说研究新进展》,《经济学动态》2012年第6期。
〔6〕Triplett, J.E., Bosworth, B.,“Productivity Measurement Issues in Services Industries: Baumol' s Disease has been Cured,” Economic Policy Review, vol.9, no.3 (2003), pp.23-33.
〔7〕Timmer, M.P., Gaaitzen J. de Vries,“Structural Change and Growth Accelerations in Asia and Latin America: A New Sectoral Data Set,” Cliometrica, vol.3, no.2(2009), pp.165-190.
〔8〕陈平、李广众:《中国的结构转型与经济增长》,《世界经济》2001年第3期;刘伟、张辉:《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变迁和技术进步》,《经济研究》2008年第11期;张辉:《中国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研究:1990—2012》,《华东经济管理》2014年第12期。
〔9〕Acemoglu, D., Guerrieri, V.,“Capital Deepening and Nonbalanced Economic Growth, ”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116, no.3(2008), pp.467- 498; Hartwig, J., “Testing the Growth Effects of Structural Change, ” 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 vol.23, no.1(2012), pp.11-24.
〔10〕曾先峰、李国平:《资源再配置与中国工业增长:1985—2007年》,《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年第9期。
〔11〕Fabricant,S.,“Employment in Manufacturing, 1899 —1939: An Analysis of its Relation to the Volume of Production,” NBER Books, 1942,pp.153-168.
〔12〕干春晖、郑若谷、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经济研究》2011年第5期。
〔13〕Peneder, M.,“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Aggregate Growth,” 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vol.14, no.4(2003), pp.427-448.
〔14〕张健华、王鹏:《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基于分省份资本折旧率的再估计》,《管理世界》2012年第10期;鲁晓东、连玉君:《中国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估计:1999—2007》,《经济学季刊》2012年第2期。
[1] 张东辉, 孙华臣. 城乡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基于门限回归的视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5): 122-128.
[2] 郭剑雄. 社会科学与经济增长[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3): 70-74.
[3] 戴金平, 刘进财. 政府财政支出与区域经济增长非线性关系研究——基于中国省际面板的门槛检验[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4): 57-64.
[4] 刘瑞,黄炎. 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的再估计[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1): 77-83.
[5] 任保平. 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观察与思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2): 80-85.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林毅夫, 付才辉.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吉林振兴发展研究——《吉林报告》分析思路、工具方法与政策方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 -16 .
[2] 张可云. 论老工业基地的内部“缺新”与外部“有新”——成因、适用理论与振兴新思路[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21 -29 .
[3] 王塑峰, 纪玉山. 东北重化工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思考——基于综合竞争优势理论的视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30 -41 .
[4] 尹志超, 杨超. 夫妻相对收入与幸福感[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42 -50 .
[5] 孙巍, 王亚君. 中国服务业生产率的动态演化机理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1 -59 .
[6] 张一兵. 义肢性工具模板和符码记忆中的先行时间——对斯蒂格勒《 技术与时间 》的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60 -65 .
[7] 张亮. 斯图亚特·霍尔的理论创新道路析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66 -72 .
[8] 孙琳. 论置身性解释学:在现象学与辩证法之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73 -78 .
[9] 胡大平. 哈维的空间概念与历史地理唯物主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79 -86 .
[10] 卓承芳. 维希留“速度—空间”观刍议[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87 -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