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7 ›› Issue (4): 74-82.

• 城市经济与人口迁移 • 上一篇    下一篇

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入与其主观生活质量

徐延辉   

  • 发布日期:2018-07-24
  • 作者简介:徐延辉,经济学博士,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 厦门361005)。
  •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1ASH001)

  • Published:2018-07-24

摘要: 现有的外来人口生活质量研究关注客观维度较多而对主观维度研究较少。主观生活质量可以分解为生活满意度、精神健康和社会反馈意愿三个方面,利用深圳社会质量调查数据,能够分析出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入对其主观生活质量的影响。收入、社会保险、住房质量是外来人口主观生活质量的重要预测变量;参与娱乐性和信仰性社会团体有助于提升其主观生活质量;心理融入对主观生活质量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应该以包容性社会发展为理念,减轻社会排斥、促进社会包容。通过“包容性社会政策”的建构,推动外来人口全面融入城市社会以提升其生活质量。

关键词: 城市外来人口, 社会融入, 主观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 

  • C913

〔1〕〔11〕〔12〕林南、王玲、潘允康等:《生活质量的结构与指标——1985年天津千户户卷调查资料分析》,《社会学研究》1987年第6期.
〔2〕杨菊华:《从隔离、选择融入到融合:流动人口社会融入问题的理论思考》,《人口研究》2009年第1期.
〔3〕〔5〕陆汉文:《生活质量研究的两种取向》,《西北人口》2008年第5期.
〔4〕冯立天、戴星翼:《中国人口生活质量再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2页;国家统计局课题组:《中国农民工生活质量指数评价研究》,《统计研究》2007年第2期;冯华、崔政:《农民工生活质量的群体差异性分析》,《社会保障研究》2011年第5期.
〔6〕常韬、许萍、张立军:《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现状调查与分析——基于2012年全国20个省区市的样本》,《调研世界》2013年第10期.
〔7〕国家统计局课题组:《中国农民工生活质量指数评价研究》,《统计研究》2007年第2期.
〔8〕刘渝琳、刘明:《重庆市农民工生活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人口科学》2009年第2期.
〔9〕国家统计局课题组:《中国农民工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研究》,《统计研究》2007年第3期;胡春梅、曹成刚、何华敏等:《青年农民工的生活质量与社会支持、组织公平感》,《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4年第5期.
〔10〕李国珍、雷洪:《互动论视角下的农民工生活满意度研究》,《南方人口》2011年第3期;康绍敏:《新生代农民工的主观生活质量调查分析》,《商业经济研究》2015年第16期.
〔13〕王佃利、刘保军、楼苏萍:《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框架建构与调研分析》,《中国行政管理》2011年第2期.
〔14〕张文宏、雷开春:《城市新移民社会融合的结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5期;李培林、田丰:《中国农民工社会融入的代际比较》,《社会》2012年第5期.
〔15〕〔30〕焦亚波、汤文建、周江涛:《城市农民工主观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上海浦东新区农民工调查数据的分析》,《人口与经济》2008年第6期.
〔16〕方晓义、蔺秀云、林丹华等:《流动人口的生活工作条件及其满意度对心身健康的影响》,《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年第1期.
〔17〕牛建林、郑真真、张玲华等:《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工作和居住环境及其健康效应——以深圳为例》,《人口研究》2011年第3期.
〔18〕〔28〕张进美、刘武、刘天翠:《城乡居民个人慈善捐赠行为差异实证研究》,《社会保障研究》2013年第4期.
〔19〕和红、王硕:《不同流入地青年人口的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人口研究》2016年第3期.
〔20〕赵延东:《社会网络与城乡居民的身心健康》,《社会》2008年第5期.
〔21〕Sherraden M.,“Social Work with Immigrants: International Issues in Service Delivery,” 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 vol.37,no.4(1994),pp.369-384.
〔22〕Brooks, A.C.,“Does Social Capital Make You Generous?” Social Science Quarterly, vol. 86,no.1(2005),pp.1-15.
〔23〕崔岩:《流动人口心理层面的社会融入和身份认同问题研究》,《社会学研究》2012年第5期.
〔24〕Hoffman,M.L.,“Developmental Synthesis of Affect and Cognition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Altruistic Motivatio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vol.11,no.5(1975),pp.607-622.
〔25〕李丹、李玉凤:《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探析——基于生活满意度视角》,《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第7期.
〔26〕郑广怀:《迈向对员工精神健康的社会学理解》,《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6期.
〔27〕何雪松、黄富强、曾守锤:《城乡迁移与精神健康:基于上海的实证研究》,《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1期.
〔29〕布鲁克斯:《谁会真正关心慈善》,王青山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19页.
[1] 何文炯. 我国现行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的机理分析及效应提升[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55-62.
[2] 高和荣. 底线公平对西方社会保障公平理论的超越[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63-69.
[3] 高传胜.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策略[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70-76.
[4] 秦明瑞. 系统的逻辑:卢曼理论中几个核心概念的演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77-84.
[5] 何旭明. 社会学质性研究何以具备可推广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85-91.
[6] 王远. 从“民本”到“人本”——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社会保障思想传统与当代变迁[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54-59.
[7] . 养老保障迈入服务时代的制度文化构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5): 41-45.
[8] . 中国失独者贫困状况及救助体系建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5): 46-50.
[9] . 社会政策视阈下失独老人社会生活的重新建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5): 51-56.
[10] 李凡. 消费文化的兴起与生态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6): 49-53.
[11] 杨凤. 女性主义视域中社会性别建构的两个向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6): 64-67.
[12] 张继军. 守独务同、别微见显:萨义德的“血亲与姻亲”概念——基于修辞学的阐释[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6): 80-83.
[13] 王慧博.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社会融入风险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5): 58-64.
[14] 詹娜. 现代化进程中的姻亲关系审视[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6): 48-50.
[15] 高连克. 德国医疗保障制度变迁及其启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6): 58-62.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林毅夫, 付才辉.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吉林振兴发展研究——《吉林报告》分析思路、工具方法与政策方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 -16 .
[2] 张可云. 论老工业基地的内部“缺新”与外部“有新”——成因、适用理论与振兴新思路[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21 -29 .
[3] 王塑峰, 纪玉山. 东北重化工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思考——基于综合竞争优势理论的视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30 -41 .
[4] 尹志超, 杨超. 夫妻相对收入与幸福感[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42 -50 .
[5] 孙巍, 王亚君. 中国服务业生产率的动态演化机理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1 -59 .
[6] 张一兵. 义肢性工具模板和符码记忆中的先行时间——对斯蒂格勒《 技术与时间 》的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60 -65 .
[7] 张亮. 斯图亚特·霍尔的理论创新道路析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66 -72 .
[8] 孙琳. 论置身性解释学:在现象学与辩证法之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73 -78 .
[9] 胡大平. 哈维的空间概念与历史地理唯物主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79 -86 .
[10] 卓承芳. 维希留“速度—空间”观刍议[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87 -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