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03 ›› Issue (1): 60-64.

• 文化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文化全球化及其论争的再思考

王学东   

  1. 南开大学法政学院,天津300071
  • 收稿日期:2002-06-12 发布日期:2018-10-26
  • 作者简介:王学东(1974-),男,山西太原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全球化理论研究。

  • Received:2002-06-12 Published:2018-10-26

摘要: 全球化作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对于全球化发展的程度、层面和模式,却存在着很多争议。相对于经济层面而言,文化的全球化由于其自身的抽象性而很难获得认同。当代文化全球化论争的症结所在即论争的双方都立基于“文化整合”这一错误观念。事实上,文化系统内部的逻辑关系与经验层次上的因果关系是相互独立的,文化系统的整合与社会文化层面的整合是相互区别的,因此文化全球化的内涵应该是多元化和同质化的辩证统一,对文化全球化要持有理性态度与客观立场。

关键词: 文化全球化, 文化整合, 同质化, 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 

  • G0

〔1〕戴维<sup>。</sup>赫尔德. 全球大变革-- 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br /> 〔2〕万俊人. 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论〔J〕. 中国社会科学, 2001, (2) .<br /> 〔3〕赵林. 告别洪荒-- 人类文明的演进〔M〕. 上海: 东方出版中心, 1998.<br /> 〔4〕阿切尔.文化与主体性: 文化在社会理论中的位置〔A〕. 谢立中.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C〕. 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8.<br /> 〔5〕山内昌之. 文明的对话与21 世纪的地球社会〔J〕.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1, (1) .<br /> 〔6〕蔡拓. 文化全球化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J〕.天津社会科学, 2001, (5) .<br /> 〔7〕朱文莉. 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要旨〔A〕. 王缉思. 文明与国际政治〔C〕.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5.<br /> 〔8〕王宁,薛晓源. 全球化与后殖民批评〔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8.
[1] 陈定家. 新时代:文化自信与网络强国[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12-21.
[2] . 当代中国的文化自觉与文化创新之路——从费孝通的文化自觉观谈起[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3): 42-45.
[3] . 中国俄罗斯族文化形态演化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1): 93-95.
[4] 李海洋. 论科学实践观与文化的本质性规定[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6): 63-67.
[5] 盛春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和战略研究的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念论》评介[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6): 188-189.
[6] 王南, 刘悦笛. 文化"精神还乡"的意蕴[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6): 47-53.
[7] 张桂芳. 互联网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6): 54-64.
[8] 衣俊卿. 全球化的文化逻辑与中国的文化境遇[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1): 13-20.
[9] 王军. 先进文化的创造、发展与超越[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1): 60-63.
[10] H米勒. 作为全球区域化的文学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1): 128-130.
[11] 童庆炳. 全球化时代的文学和文学批评会消失吗?--与米勒先生对话[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1): 131-133.
[12] 钱中文. 文化、文学中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1): 134-135.
[13] 乐黛云. 全球化语境中的多元文化发展[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1): 136-137.
[14] 王一川. "望月"与回到全球性的地面--读黄遵宪诗《八月十五日夜太平洋舟中望月作歌》[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1): 138-139.
[15] 曹卫东. 德国的文化现代性:以"保守主义革命"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1): 140-141.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田洁. 如何理解“朋友作为另一个自身”[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1 .
[2] 卢军. 极富柔情的孤独的斗士——汪曾祺眼中的鲁迅[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 -3 .
[3] 徐晓芳,刘春年. 中美应急网站文化差异分析——基于中美在线应急网站的测评与比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4 .
[4] 程广云. 政治的形而上学和实践哲学——从毛泽东的“两论”到邓小平的“三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5 -11 .
[5] 刘森林. 焦虑:《启蒙辩证法》的主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1): 5 -9 .
[6] 崔秋锁. 论马克思价值观的哲学思想前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1): 14 -19 .
[7] 任常青.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理论的创新和构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25 -34 .
[8] 任保平. 新时代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变化及其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路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35 -43 .
[9] 郭冠清. 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理论创新[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44 -54 .
[10] 何文炯. 我国现行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的机理分析及效应提升[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55 -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