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3年, 第1期 刊出日期:2003-01-15 上一期    下一期
    哲学研究
    21世纪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趋势
    李德顺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1):  4-9. 
    摘要 ( 200 )   PDF(pc)(164KB) ( 698 )   收藏
    21 世纪人类思维面临一个新的大变革。人类从原始思维走向现代文明思维,但现代文明思维又有三个缺陷, 即抽象性、隔离性和凝固性, 因此这种思维有待于突破。21世纪人类思维方式变革的趋势表现为: 从实体思维到关系思维; 从客体思维进入主体思维; 从单向思维进入多向思维; 从静态的直观思维进入动态的变革思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确理解真理的主观性
    余德华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1):  10-15. 
    摘要 ( 868 )   PDF(pc)(168KB) ( 739 )   收藏
    真理的本质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这种统一体现在真理的各个方面。把真理的主观性单纯理解为形式上的主观性是片面的。真理的主观性作为真理的一个基本特征,不仅体现在真理的形式上,而且体现在它的内容上,体现在真理的形成、发展、运用和传播的过程中。重视和正确认识真理的主观性是科学把握真理本质的需要,对于我们正确坚持唯物辩证法的真理观、创造性地运用真理和发展真理,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海德格尔的思维方式及其真理的生成观
    李海峰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1):  16-22. 
    摘要 ( 237 )   PDF(pc)(197KB) ( 517 )   收藏
    “ Ereignis”是海德格尔后期哲学思想的主导词语;与传统形而上学的表象性思维方式相比较,海德格尔的建构生成性思维方式以“ Ereig nis”为核心,体现出一个基本原则及六个主要特征; “ Aletheia”— — “澄明的无蔽” ,既充分展示了海德格尔独特的真理思想,又是其建构生成思维方式的鲜明体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恐怖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吕川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1):  23-28. 
    摘要 ( 306 )   PDF(pc)(167KB) ( 482 )   收藏
    现代恐怖主义的兴起与后现代主义的形成发生在同一时代背景下, 二者都含有批判、否定、摧毁和非理性的意义, 特别是现代恐怖主义在决策上具有非常规性, 在目的上具有反中心性, 在方法上具有非理性, 在后果上具有破坏性, 这与后现代主义的精神内核有着惊人的相似性。但二者也有区别, 如恐怖主义体现着一种反人类、反社会的绝望情绪和价值取向, 而后现代主义对人类社会的未来则抱有深切的关怀。对二者的同异做比较研究, 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恐怖主义及其产生的文化背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人力资源”的第一生产力作用
    李晓元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1):  29-31. 
    摘要 ( 407 )   PDF(pc)(90KB) ( 199 )   收藏
    “人力资源”的第一生产力作用表现为三个方面: 从历史上看,人力资源与科学技术共同演化为第一生产力;从理论上看,人力资源与科学技术构成双重第一生产力;从现实上看,人力资源与科学技术共同实践第一生产力。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人力资源,是具有现代科技知识和先进文化素质以及创新精神的知识型人力资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性思考
    谷春祥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1):  32-33. 
    摘要 ( 142 )   PDF(pc)(69KB) ( 184 )   收藏
    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必须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过去我们没有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不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思想不明确,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个别具体论述是一方面原因,而错误地把特征当作本质,即把手段当作目的是最根本的原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学研究
    社会建构主义与网络社会的人学——兼论马克思本体论的社会建构性
    安维复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1):  34-40. 
    摘要 ( 218 )   PDF(pc)(195KB) ( 471 )   收藏
    社会建构主义从社会建构性的角度思考人的问题, 把人的问题区分为个体系统与社会系统, 凸现了建构者与建构物之间的辩证法。社会建构主义对建构马克思哲学本体论具有重大启示: 技术以及生产范畴并不具有终极意义, 因而不可能是社会本体, 技术或生产的社会本体是人及其社会建构, 追求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现实的人”才是技术和生产活动的社会本体。马克思哲学的本体不是社会存在( 因为社会存在是人的社会建构) , 而是追求全面发展和彻底解放的“现实的人”, 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在本质上是以人为本体的人—社会的互动模式, 它兼容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为了追求全面发展和彻底解放, 人不断地建构、超越并重建社会存在—社会意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主体意识与主体性问题
    张建云, 郑玉香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1):  41-44. 
    摘要 ( 384 )   PDF(pc)(118KB) ( 220 )   收藏
    近代主体意识觉醒是主体性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而现代主体性困境则是个体主体意识片面发展的必然结果。主体性问题的根本解决,有赖于主体意识的成熟,而主体性问题的提出和不断解决、主体性问题讨论的不断深入,又实质性地促进了主体意识的完善和成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学研究
    信用经济与政府信用的保障机制
    句华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1):  45-49. 
    摘要 ( 155 )   PDF(pc)(143KB) ( 163 )   收藏
    21世纪,世界已进入了信用经济的时代。政府信用是构建全社会的信用体系的极为重要的一环。在实践中,政府信用常常受到损害。建立政府信用的保障机制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建立重复性博弈的机制、完善的信息传输系统以及有效的惩罚手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辽宁省社会保障试点工作跟踪研究
    刘晓南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1):  50-54. 
    摘要 ( 167 )   PDF(pc)(149KB) ( 160 )   收藏
    根据国务院的批复,辽宁省展开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试点的工作,在辽宁省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努力下已取得了相当的成效。对社会保障试点工作实施情况进行的跟踪研究表明,社保试点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并轨取得突破性进展,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全面推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重建“适度性”消费伦理观
    王建辉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1):  55-59. 
    摘要 ( 173 )   PDF(pc)(155KB) ( 293 )   收藏
    消费主义是西方发达国家普遍盛行、发展中国家部分民众也在仿效追随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它以“多买多用多扔”的生活方式和“多多益善”的价值观念为特征。消费主义并没有给我们带来心理和精神需求的满足和有意义的幸福生活,却给我们带来了深重的环境灾难,是地球的资源和环境无法承载的生活方式。要摆脱人类面临的生存困境,就必须重新选择我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价值理念,从消费主义转向“适度性”伦理。适度性伦理要求我们的消费生活以质量型、生态化、均衡性为基本特征,追求人类需求与自然需求的和谐、人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均衡、代内需求和代际需求的公正公平,最终建立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共存的可持续发展社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化研究
    文化全球化及其论争的再思考
    王学东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1):  60-64. 
    摘要 ( 315 )   PDF(pc)(149KB) ( 184 )   收藏
    全球化作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对于全球化发展的程度、层面和模式,却存在着很多争议。相对于经济层面而言,文化的全球化由于其自身的抽象性而很难获得认同。当代文化全球化论争的症结所在即论争的双方都立基于“文化整合”这一错误观念。事实上,文化系统内部的逻辑关系与经验层次上的因果关系是相互独立的,文化系统的整合与社会文化层面的整合是相互区别的,因此文化全球化的内涵应该是多元化和同质化的辩证统一,对文化全球化要持有理性态度与客观立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化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
    刘冬雪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1):  65-67. 
    摘要 ( 507 )   PDF(pc)(93KB) ( 394 )   收藏
    文化全球化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讨论的热点。文化全球化就是各民族文化通过交流、融合、互渗和互补,突破本民族文化的地域和模式的局限性而走向世界,将本民族文化转变为人类共有的资源。而文化多样性是人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生活方式。文化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是并行不悖的,二者是二元共存、双向交流的关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法学研究
    论中国市场经济法律的价值取向
    李宁顺, 洪盛俊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1):  68-71. 
    摘要 ( 135 )   PDF(pc)(119KB) ( 126 )   收藏
    法律调整是整个经济生活摆脱单纯偶然性和任意性羁绊的基本手段,因此,根据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构建一个完整和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以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步和协调发展,已成为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浅析抵押权制度的完善
    杜甲华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1):  72-76. 
    摘要 ( 168 )   PDF(pc)(142KB) ( 271 )   收藏
    《担保法》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对抵押权制度的规定虽较全面, 但仍存在不足。从物权基本原理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出, 目前抵押权制度存在的问题, 如限制抵押人对抵押物的转让和再担保, 对物权变动形式要件的规定与其他相关规定不一致等。针对此情况, 应通过调整抵押权制度的价值取向, 来完善我国的抵押权制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实施独立董事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褚霞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1):  77-80. 
    摘要 ( 149 )   PDF(pc)(121KB) ( 327 )   收藏
    独立董事是目前法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 从法律性质上讲, 独立董事是董事会的组成部分, 亦即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组成部分。独立董事制度在西方有很多成功的经验,但在我国实施独立董事制度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为此, 在我国实施独立董事制度, 首先要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要保障独立董事的独立性; 要完善独立董事选择标准; 要有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研究
    加快我国跨国R&D投资创新升级
    熊志根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1):  81-84. 
    摘要 ( 157 )   PDF(pc)(118KB) ( 246 )   收藏
    我国跨国R& D投资活动亟待加强。应注重调整、优化我国海外R& D的投资区位,实施跨国R& D投资多元化。加强对发达国家的R& D投资,有重点地开展对发展中国家的R& D投资,积极参与跨国公司在华进行的R& D投资合作,有利于我国企业跨国R& D投资的创新升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发展中的政策性金融功能分析与框架设计
    龚明华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1):  85-89. 
    摘要 ( 175 )   PDF(pc)(150KB) ( 140 )   收藏
    政策性金融是指政府金融机构充当金融中介,以比民间金融机构较低的利率向特定产业实施倾斜式融资的金融制度。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成长中,政策性金融机构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构筑发展中经济政策性金融的理论框架,并对日本高速成长期的政策性金融进行分析,可以对我国政策性金融的深化改革和加速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金融产权角度再论我国转轨时期的银企关系
    高帆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1):  90-94. 
    摘要 ( 148 )   PDF(pc)(154KB) ( 134 )   收藏
    银企关系是金融产权的产物,而我国转轨时期的金融产权具有产权国有和市场垄断的特征。在垄断性国有金融产权的安排下,银企关系在项目选择、经营效率、利率机制以及宏观经济政策作用等多个方面表现出其内在缺陷。相应地,重塑银企关系的关键应是改革垄断性国有金融产权,即在增量方面推进民营经济的内生性融资方式扩张,在存量方面实施国有经济分类的股份化改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融资结构失衡与企业债券融资发展
    王满四, 和丕禅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1):  95-100. 
    摘要 ( 236 )   PDF(pc)(181KB) ( 450 )   收藏
    我国融资结构中突出的问题是企业债券融资发展滞后, 企业融资结构中银行贷款的比重过大, 企业债券比重过小。而我国特有的银企关系所导致的预算软约束问题, 使企业负债得不到应有的、在财务杠杆效应和企业治理效应方面的好处。发展企业债券融资不仅是融资方式多元化的要求, 而且能克服企业过分依赖银行所带来的缺陷。阻碍企业债券发展的因素很多, 主要是政府政策的管制、企业素质低下、市场环境欠缺以及企业债券市场自身的问题等。加快企业债券融资发展需要从完善市场机制和健全微观结构两方面着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服务价值论——劳动价值论新的表现形式
    陈进国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1):  101-102. 
    摘要 ( 150 )   PDF(pc)(66KB) ( 225 )   收藏
    人类劳动成果分为两类: 一类是以实物形式存在的劳动成果—— 即实物产品;另一类是不以实物形式存在的非实物劳动成果— — 即服务产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在当代具有现实意义。随着第三产业的崛起,我们应该深刻认识服务产业、服务产品及其价值理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国债隐性风险问题探论
    王光宇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1):  103-107. 
    摘要 ( 161 )   PDF(pc)(171KB) ( 223 )   收藏
    国债推动了我国GDP的增长,但是,国债过快的增长速度、中央财政过高的债务依存度及国债结构自身等问题,孕育着我国国债的风险。国债风险包括显性风险和隐性风险。我国国债主要风险是隐性风险,要化解国债隐性风险就必须提高偿债能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减少财政赤字;建立偿债基金;优化国债期限结构,增加国债品种和交易方式,逐步实行国债利率市场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土地储备资金的筹集
    刘兆云, 李文玉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1):  108-110. 
    摘要 ( 173 )   PDF(pc)(103KB) ( 135 )   收藏
    实施城市土地储备金制度,是城市土地供应机制改革的重大突破,是一项长期的政府投资行为,需要巨额资金的支持。为此建立政府土地储备金制度,探讨和寻求土地储备周转金的筹资渠道和措施,是实施土地储备制度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古史新论
    中国古代都城的变迁与中华民族的融合
    王明德, 陈爱平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1):  111-116. 
    摘要 ( 219 )   PDF(pc)(177KB) ( 547 )   收藏
    中华民族的融合与都城的变迁有着密切的关系,民族迁徙带来都城转移,都城的转移又促进了民族的融合,正是都城的转移和民族的迁徙,才使汉族先进的生产方式和先进文化远播四方,通过不断的吸纳、同化、融合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 汉民族。分裂时期,民族迁徙异常活跃,都城蓬勃发展,民族融合进入高涨时期。元、清两代的中央政权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统治,加强了各民族的交往和融合。作为蒙古族和满族建立的中央政权的统治中心,北京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民族史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以中国古代民族史事为例
    何溥滢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1):  117-121. 
    摘要 ( 255 )   PDF(pc)(149KB) ( 635 )   收藏
    中国民族史包含中国各民族的历史。自古以来,中国各民族在形成过程中,互相渗透、互相融合,有着深厚的血缘关系。他们对中国历史有强烈的自觉认同感,历史认同导致国家认同。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往中,团结互助是主流,并因此而共同进步。各民族都有着自强不息的创业历史和杰出的历史人物。这些宝贵的民族历史和民族精神,应该挖掘和弘扬,使之内化为当代人的人格力量,进而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世史坛
    近代中国军阀政治的形成及特征
    胡玉海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1):  122-128. 
    摘要 ( 390 )   PDF(pc)(193KB) ( 1524 )   收藏
    近代以来封建社会的王统政权、道统文化、族统社会的三维体系发生裂变,是近代军阀政治产生的根源;军阀政治经历了滋生、雏形和最后形成三个阶段,具有四点特征:一是拥兵自重,控制政治;二是利用民主政治形式实现军阀专制;三是个人及政治角色之间不受法律制度约束;四是中央权威弱化,军阀割据混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民国时期离村农民的内在结构特点分析
    王印焕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1):  129-134. 
    摘要 ( 210 )   PDF(pc)(188KB) ( 215 )   收藏
    民国时期离村农民在外出谋生的过程中, 适应主客观条件的需要, 在性别、年龄、外出方式等内在结构方面显示出鲜明的特点。年富力强的青壮年男子自然是离村的主体,因为这是谋求工作的前提与资本。家庭耕作与外出挣钱对大多数农家来说都同等重要, 劳动力充足的家庭很容易做到二者的兼顾, 而缺乏劳动力的家庭则只能有所取舍, 或租田耕种, 或舍家外出。为了实现相互之间的照应以及感情慰藉的需要, 他们尽量避免单独外出, 而倾向于结伴同行。这种内在结构特点的形成, 对农民离村的社会效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代东北城市殖民地化的进程及特点
    何一民, 易善连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1):  135-140. 
    摘要 ( 254 )   PDF(pc)(179KB) ( 937 )   收藏
    近代东北城市殖民地化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 19 世纪末—1931 年, 局部地区出现了殖民地城市。第二阶段: 1931—1945 年, 全区域的城市殖民地化。东北地区城市殖民地化使东北城市快速发展, 但这种城市发展是畸形化的, 使东北城市成为日本侵略中国的后方基地, 城市居民承受了巨大的苦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奉天工大学生反满抗日团体的形成与发展
    阎振民, 张红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1):  141-144. 
    摘要 ( 173 )   PDF(pc)(126KB) ( 391 )   收藏
    20世纪40年代前后,奉天工大部分中国学生出于对日本法西斯统治、殖民教育和民族压迫的切肤之痛,开始进行自发的反抗,进而发展到有目的地研读各种宣扬民族、民主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书刊,主动参与东北反满抗日青年的联络与动员工作,并最终加入东北抗联执委部,实现了该组织由自发的反抗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反满抗日斗争的转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人心录
    铭刻在心的印象——回忆良师益友温永录
    李光天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1):  145-148. 
    摘要 ( 142 )   PDF(pc)(108KB) ( 157 )   收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美学研究
    社会器官与美感的生成——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一个命题
    王向峰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1):  149-154. 
    摘要 ( 217 )   PDF(pc)(173KB) ( 298 )   收藏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 哲学手稿》中对人的作为自然机能致用的五官感觉与人的生活实践历史加以直接联系,揭示出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只有在超越了粗陋的实际需要感觉的有限意义,把作为生理器官的感觉上升为人的社会器官的感觉,这时人的自然存在才成为他的人的存在,人才能成为具有丰富感觉的人,实现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创造出同人的本质和自然界的本质全部丰富性相适应的人的审美感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诗学研究
    文学传统与文化传统
    姚文放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1):  155-164. 
    摘要 ( 139 )   PDF(pc)(313KB) ( 178 )   收藏
    20世纪80年代以来, 文学研究向文化研究的转折使得文学理论获得了拓展,也遭遇了困惑, 从而凸现了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之间的天然矛盾。这一矛盾来自文学与文化的差别, 最终通向文学传统与文化传统的歧异。首先, 文学传统主要寄寓于文学文本之中, 表现为文本形态; 文化传统则主要隐含在日常生活之中, 表现为实际生活形态。其次, 古往今来围绕着文学一直表现出建立学科范型的热情; 文化却不仅不抱这种热情, 相反地倒是反对生硬地进行学科设定的。再次, 文学历来是作为象征符号、以象征形态间接参与社会历史; 文化则在很大程度上转向了实践活动、以现实形态直接介入社会历史。这种种歧异决定着文学与文化不能相互替代、有所偏废, 文化将继续存在下去, 文学也永远不会泯灭。文学研究也不会因文化研究的登堂入室而被废黜、被放逐, 人们有充分的理由将文学研究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依附与背离:情感在文学创作与欣赏中的浸透与演变
    于永顺, 张冬芳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1):  165-168. 
    摘要 ( 188 )   PDF(pc)(120KB) ( 161 )   收藏
    文本的独立表现在它作为语言编织物,既依附于创作主体而又背离于创作主体独立自由的话语世界。它以自身的逻辑形式和词语、句子、代码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特定的物质世界。从情感入手分析感情在文学创作与欣赏中的运动变化过程,可见出其在创作主体→文本、文本→欣赏主体、创作主体→文本→欣赏主体三结构中的浸透与背离的情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那片星空上飘逸着天国的旋律——俄苏文学中的宗教情结
    王挺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1):  169-173. 
    摘要 ( 163 )   PDF(pc)(161KB) ( 308 )   收藏
    俄苏社会具有的深厚的宗教土壤,使俄苏作家在思维方式上,在对冲突、矛盾的强调以及对精神力量的偏重等方面都受到潜移默化的传承和诱导,因此俄苏文学中蕴含着浓郁的宗教情结。以普希金为代表的“旅人” ,像宗教使徒般地踏寻,他们以描绘、揭示灵魂的轨迹和秘密为己任;充满忧患意识的现代启示文学一如宗教启示录: 发现罪恶,救赎灵魂,重返家园。这些都饱含着作家描述世界的哲理思考,内容具有显见的预言性、教谕性,尤其是与危机时代的契合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文学与文化
    晚清报刊小说的传播与发展
    刘永文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1):  174-179. 
    摘要 ( 211 )   PDF(pc)(174KB) ( 786 )   收藏
    近代报刊出现以后, 它就变成了小说的载体和传播媒体, 传播者用现代传播手段传播小说: 发征文、做广告、登图画( 照片) 、设销售网络。传播媒体的变化使晚清小说与古代小说相比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无论是创作主体、读者群体还是题材选择、艺术结构都有了新的时代气息。现代传播媒体的出现在传播领域也造成了许多混乱: 夸大告白、抄袭剽窃、粗制滥造。因此晚清小说缺少精品, 并且大多数长篇小说都是残缺不全的艺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关雎》作诗之义及文化史意义疏解
    李笑野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1):  180-182. 
    摘要 ( 149 )   PDF(pc)(203KB) ( 118 )   收藏
    《关雎》诗中“窈窕”径释为体态、姿容的轻盈苗条与当时的文化情境相去甚远,断非《关雎》诗中意义。“窈窕”当以《毛传》之说为的训, 即思深虑远, 宽闲深沉, 又有着与人为善的美德。就其作诗之义而言, 这不是“封建礼教“强加于民间歌者的思想, 而是人们在社会生活的经验中所获得的共同认识。《关雎》被编入诗集, 并成为《风》之始, 在本质上表现了周王朝缘人情而制礼的一贯作法。《关雎》作为一首普通的民歌, 在编诗者对当时民俗心理与统治者意识的平衡、周纳之下, 又肩负了更多的文化史上的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建安诸子后期心态探析
    王秀春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1):  183-186. 
    摘要 ( 134 )   PDF(pc)(170KB) ( 367 )   收藏
    建安诸子后期的许多作品充满了孤独苦闷的情调,表现了作家心态的另一面。这种心态的形成与前期动荡生活留下的阴影、个人理想无法全部实现、曹氏兄弟之争及诸子个性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唐代诗人李贺科举就试论考
    周尚义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1):  187-190. 
    摘要 ( 182 )   PDF(pc)(121KB) ( 321 )   收藏
    考述唐代诗人李贺参加河南府试和赴京师会试的时间、情形及原因,分析李贺赴京会试的四种情形。结论表明,李贺应进士试不第,可能是礼部不准其参加考试,更有可能是他自己迫于压力放弃了考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