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03 ›› Issue (1): 23-28.

• 哲学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恐怖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吕川   

  1. 南京政治学院5队,江苏南京210003
  • 收稿日期:2002-11-06 发布日期:2018-10-26
  • 作者简介:吕川(1977-),男,重庆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Received:2002-11-06 Published:2018-10-26

摘要: 现代恐怖主义的兴起与后现代主义的形成发生在同一时代背景下, 二者都含有批判、否定、摧毁和非理性的意义, 特别是现代恐怖主义在决策上具有非常规性, 在目的上具有反中心性, 在方法上具有非理性, 在后果上具有破坏性, 这与后现代主义的精神内核有着惊人的相似性。但二者也有区别, 如恐怖主义体现着一种反人类、反社会的绝望情绪和价值取向, 而后现代主义对人类社会的未来则抱有深切的关怀。对二者的同异做比较研究, 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恐怖主义及其产生的文化背景。

关键词: 恐怖主义, 后现代主义, 非常规, 非理性

中图分类号: 

  • B152

〔1〕〔2〕〔3〕〔4〕(美) 格里芬. 后现代精神〔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9. 215, 64, 62, 141.
〔5〕〔6〕(法) 利奥塔. 后现代主义〔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9. 47, 39.
〔7〕(美) 新闻周刊, 2002-09-09.
[1] 孙正聿. 当代人类的生存困境与新世纪哲学的理论自觉[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5): 9-16.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田洁. 如何理解“朋友作为另一个自身”[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1 .
[2] 卢军. 极富柔情的孤独的斗士——汪曾祺眼中的鲁迅[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 -3 .
[3] 徐晓芳,刘春年. 中美应急网站文化差异分析——基于中美在线应急网站的测评与比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4 .
[4] 程广云. 政治的形而上学和实践哲学——从毛泽东的“两论”到邓小平的“三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5 -11 .
[5] 刘森林. 焦虑:《启蒙辩证法》的主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1): 5 -9 .
[6] 崔秋锁. 论马克思价值观的哲学思想前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1): 14 -19 .
[7] 任常青.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理论的创新和构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25 -34 .
[8] 任保平. 新时代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变化及其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路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35 -43 .
[9] 郭冠清. 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理论创新[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44 -54 .
[10] 何文炯. 我国现行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的机理分析及效应提升[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55 -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