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2年, 第6期 刊出日期:2002-11-15 上一期    下一期
    哲学研究
    论民众评价活动的权威性
    陈新汉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6):  17-23. 
    摘要 ( 201 )   PDF(pc)(191KB) ( 179 )   收藏
    服从有遵从和屈从之分,形成服从关系是权威得以成立的标志。民众评价活动对群体内的个体、权威机构和群体外的主体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良心在本质上是社会评价活动的内化和心理积淀,良心的不安和谴责对个体主体自身的巨大作用体现着民众评价活动对个体的权威。民众评价活动作为"普遍的、隐蔽的强制力量"指向群体内个体,权威机构所产生的巨大压力迫使群体外的主体予以正视,也意味着权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道家生命哲学的现代诠释
    许士密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6):  24-29. 
    摘要 ( 249 )   PDF(pc)(171KB) ( 1481 )   收藏
    道家生命哲学丰富而深刻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崇尚自然的生活情趣、浪漫超脱的无为品格和天人合一的终极关怀。它们旨在为人们编织一个超越世俗功名利禄和价值束缚的生存意境,从而为现代人的生命存在提供了一个自由栖息的家园。在面临本性迷失、人性异化的现代文明的背景下,道家生命哲学体现出经久不衰、极具启发性的思想魅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道德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梁雪影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6):  30-33. 
    摘要 ( 270 )   PDF(pc)(122KB) ( 308 )   收藏
    在生产力诸要素中,人(劳动者)的因素是关键。在人的各方面素质中,道德素质是最基本的。道德问题覆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个体道德素质的优劣关系到劳动者以何种精神状态投入到生产过程;群体道德素质的高低则直接影响到社会政治、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从而对生产力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良好的社会公德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保障,高尚的职业道德是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家庭美德为生产力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提高人的综合性道德素质,必将使生产力的发展出现新的飞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评阿尔都塞对"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批判
    王雨辰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6):  34-39. 
    摘要 ( 357 )   PDF(pc)(165KB) ( 159 )   收藏
    阿尔都塞通过对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道路的考察,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是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这一理论命题。他的这一理论命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但同时又有无法说清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同一般人道主义的原则区别的局限和失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学研究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职责与社会学研究的功能
    赵子祥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6):  40-43. 
    摘要 ( 145 )   PDF(pc)(129KB) ( 277 )   收藏
    江泽民同志高度概括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责职,即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社会学基于学科的优势与特点,较之其它学科更能全面、整体地实践这一职责,具体可体现为:认识世界的全球社会学更具整体性,传承文明的实证社会学更具综合性,创新理论的宏观社会学更具前沿性,咨政育人的应用社会学更具对策性,服务社会的分支社会学更具专业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决策失误的重要成因探析
    郝欣, 胡振亚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6):  44-46. 
    摘要 ( 394 )   PDF(pc)(102KB) ( 255 )   收藏
    决策失误有多种表现形式,导致决策失误有客观原因,但其根本原因在于主体的失误。它包括四个方面:决策主体思想方法不当,价值观念偏误,用人失察,自我管理不良。认真研讨决策失误的规律、特点,吸取决策失误的教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化研究
    文化"精神还乡"的意蕴
    王南, 刘悦笛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6):  47-53. 
    摘要 ( 160 )   PDF(pc)(197KB) ( 113 )   收藏
    近代以来的中国文化史上,知识分子早年激进而晚年回归传统的"精神还乡"现象屡屡出现。一方面,还乡者在晚年所要皈依的只是传统的"理想性文化",而对现代化的"实用性文化"却并不回绝,这就决定了另一方面,在理智上图存的坚定信念使还乡者接受了文化时代性,但在情感上,他们却更为认同文化的民族性,亦即作为精神家园的民族文化理想。实质上,这种两难心态正是文化的时代性与民族性矛盾在知识分子内心中的投影,文化"精神还乡"的实质亦不离于此。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互联网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
    张桂芳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6):  54-64. 
    摘要 ( 171 )   PDF(pc)(178KB) ( 615 )   收藏
    在互联网浪潮扑面而来的今天,面对西方无孔不入的文化扩张和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强烈的冲击,同时,中国社会主义当代文化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互联网的出现具有划时代意义,它的影响力涉及经济、政治、生活、信仰、文化、教育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互联网对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在互联网时代,要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必须推动文化思维方式的变革和理论形态的创新;重建互联网时代中国的人文精神;吸取中国传统文化之优长;加强互联网文化载体的管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研究
    加入WTO与中国宏观经济管理创新
    郭秀君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6):  65-70. 
    摘要 ( 110 )   PDF(pc)(166KB) ( 196 )   收藏
    加入WTO必将给中国的宏观经济管理带来巨大的影响,因为世贸组织所确立的一系列规则和机制是用来规范和约束成员国的政府行为的。从宏观经济管理的能力、目标、主体、客体、手段等方面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加入WTO对中国宏观经济管理的影响。为了应对入世挑战,中国宏观经济管理应走创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的十大层面
    王家斌, 展恩来, 姜凌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6):  71-76. 
    摘要 ( 218 )   PDF(pc)(180KB) ( 325 )   收藏
    管理创新已经成为企业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动力,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创新则意味着生存与发展;不创新则意味着将要衰退,以至被市场淘汰。所以,企业若想在市场竞争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从企业管理观念、管理组织、管理模式、管理技术、管理文化、管理方式、管理视角、管理维度、管理沟通和管理战略这十大层面进行不断地创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两化并进:工业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的现实选择
    姜爱林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6):  77-81. 
    摘要 ( 175 )   PDF(pc)(148KB) ( 314 )   收藏
    实行工业化与信息化并进发展,不仅是理论研究使然,更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其核心是加速发展信息产业,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工业化推进信息化,其核心是继续完成工业化,在此基础上促进和确保信息化的健康发展。这是两化并进的基本内涵之所在。"十五"期间乃至更长的时间内,中国工业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的现实选择应为:要继续完成工业化的未竟事业,同时,应积极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有机结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推进信息化,把工业化提高到广泛采用信息智能工具的水准上来,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努力提高中国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国际竞争力,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方法的系统分析
    宋旭光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6):  82-85. 
    摘要 ( 215 )   PDF(pc)(124KB) ( 375 )   收藏
    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问题一直受到理论界的关注。常用的多指标综合评价合成方法是加法合成法或乘法合成法。每一个指标体系的合成方法必然要根据其体系结构量体裁衣。在可持续发展测度领域,以模糊综合评判与多元统计方法为代表的综合评价方法用处较多。其他的综合评价方法还包括以地理信息资源为依托的可持续发展状态评价及可持续发展模型分析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产业增长机制
    罗国亮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6):  86-90. 
    摘要 ( 164 )   PDF(pc)(158KB) ( 220 )   收藏
    产业增长机制可以从产业联系、产业组织和企业自组织三个方面来分析。技术进步是推动产业增长的重要力量。产业关联效应、技术进步与需求收入弹性的共同作用决定了某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产业增长是通过企业进入退出和市场竞争而实现的,适当的进入壁垒和集中度有利于产业增长。企业自组织的发展使产业变得强大和成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农业经济研究
    入世后中国农村金融结构优化的战略重点
    肖万春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6):  91-95. 
    摘要 ( 192 )   PDF(pc)(149KB) ( 152 )   收藏
    入世后,中国农村金融结构优化问题是一个战略重点。但目前金融市场开发深度有限,农村信用合作社信贷规模扩张空间有限,农村储蓄资源的利用率较低,造成了农村产业资金投入不足的负面影响。为此,需要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推进农村金融市场的形成,创新农业融资制度,扩大结构开放效应,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完善和发展农业政策性金融的职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加速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胡恩生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6):  96-98. 
    摘要 ( 150 )   PDF(pc)(110KB) ( 173 )   收藏
    新世纪初始,随着我国正式加入WTO,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国内外的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我国的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结构相对滞后的状况令人担忧,农业的长远发展和结构调整关系到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因而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兴辽方略
    清代文化遗产与辽宁旅游资源的开发
    冯年臻, 刘战, 李学成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6):  99-104. 
    摘要 ( 239 )   PDF(pc)(178KB) ( 406 )   收藏
    辽宁是清王朝的发祥地,从努尔哈赤起兵到清朝灭亡,在3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杰出的历史人物之事迹、辉煌的历史建筑之遗存、独具魅力的满族习俗风情,等等,均是辽宁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先决条件。如何将清代留下的这些丰厚的文化遗产最大程度地开发出来,为发展辽宁旅游业以及振兴辽宁经济的腾飞服务,是我们今后需要特别加以关注的问题之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古史新论
    先秦儒家情礼关系探论
    刘丰, 杨寄荣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6):  105-109. 
    摘要 ( 234 )   PDF(pc)(145KB) ( 329 )   收藏
    先秦儒家对于情礼的看法是辩正的,礼出于情而又制约情。对儒家关于"情"的论说不能片面理解。"情"不具有独立的"本体"地位,而是受到礼的制约。这说明儒家关注的并不是人的主体性、自主性地位,而是用礼来制约人,使人在无意识中自然地服从礼的规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金朝华夷观的演化
    齐春风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6):  110-114. 
    摘要 ( 223 )   PDF(pc)(148KB) ( 794 )   收藏
    贵中华、贱夷狄的"华夷之辨"观念,是中国古代居统治地位的民族观,这一观念对曾占据中国半壁河山的金王朝产生了重大影响,并且随着金朝与汉族王朝交往的增多,其华夷观也发生了相当大的演化。大体而言,由于受汉文化影响的加深以及自身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金朝由耻为"夷狄"转向自认为"华",贬斥南宋及其它政权为"夷狄"。最后,为确定自己的正统地位,发起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德运之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明朝嘉万时期对蒙政策探论
    唐玉萍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6):  115-120. 
    摘要 ( 270 )   PDF(pc)(181KB) ( 998 )   收藏
    明朝中后期,蒙古鞑靼部征服了瓦剌各部强大起来,这对于边防空虚、军备废弛的明朝来说无疑是新的威胁。明朝廷针对鞑靼部的频繁侵扰,制定了相应的政策,诸如增兵实边、围城筑墙的积极防御和剿抚并举的灵活策略。然而,明朝在实施这些对蒙政策的过程中,历经坎坷。从嘉靖二十九年的"庚戌之变",到隆庆初年的"俺答封贡",直至万历时期数十年明蒙封贡互市的形成,无一不反映出明朝廷从失误、调整、再调整直至顺应时势,制定出了符合明蒙双方利益的可行性政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世史坛
    左宗棠与西部经济开发
    张立真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6):  121-125. 
    摘要 ( 184 )   PDF(pc)(145KB) ( 528 )   收藏
    左宗棠在治理西部期间,全面整顿社会秩序,合理地开发利用各种资源,对落后的边疆经济进行大幅度的改造与革新,具有民族政策的连续性、经济开发的整合性、转型时期的过渡性等特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梁启超新闻思想的历史观照与反思
    张丽萍, 刘寒娥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6):  126-129. 
    摘要 ( 233 )   PDF(pc)(122KB) ( 902 )   收藏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具有较大的进步意义,但他对新闻和报刊的政治工具价值定位,以及对新闻自由观念自身价值合理性的忽视,影响了以后的报人,给中国报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其中的教训值得反思和记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张学良主政时期的东北政体改革与现代化建设
    苏燕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6):  130-134. 
    摘要 ( 360 )   PDF(pc)(145KB) ( 1437 )   收藏
    张学良主政东北时期,遵循历史进步的法则,积极推行政治体制改革,扭转了政治方向,使东北从半封建的军政合一的政治形态向民族民主化政治形态转化,政权性质发生了质变。以三民主义政治思想为指导的东北新政权,是一个爱国反帝的政治集团,一个为民族解放而极力维护祖国和平统一的新政权,一个带领东北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政治领导核心。东北政体的变革推动了那一时期东北现代化建设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伪满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地区的奴化教育及危害
    赵群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6):  135-136. 
    摘要 ( 313 )   PDF(pc)(70KB) ( 1177 )   收藏
    伪满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在我国东北地区实行了长达14年之久的残暴的殖民统治。同时,对我东北人民实行疯狂的奴化教育,妄图在精神上摧残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以造成其文化的落后,最终成为他们统治中国的驯服的工具。我们应时刻牢记这段屈辱的历史,以激励中国人民实现富国的斗志。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美学研究
    流行文化中的美学问题
    李兴武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6):  137-141. 
    摘要 ( 251 )   PDF(pc)(144KB) ( 525 )   收藏
    流行文化与艺术有着天然的联系,二者是互相兼容、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流行文化之所以流行,就在于它有独创性,是人的精神自由的体现;流行文化具有艺术功能和文化功能,是一种与精英文化和高雅艺术不同的另一类文化和艺术。以往的艺术和美学理论应将流行文化囊括在自己的视域之内,取与时俱进的态度,做出理论的创新,对流行文化加以正确的规范和引导,实现流行文化、艺术与美学理论的融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发生于世俗经验的杜威美学思想
    赵慧平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6):  142-144. 
    摘要 ( 214 )   PDF(pc)(98KB) ( 338 )   收藏
    美国的约翰杜威是一位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颇有影响的思想家。他不但在哲学、教育学、美学、心理学等诸多学术领域发表过卓越的见解,而且还特别热衷于社会实践活动。对于杜威美学思想的理解,人们的分歧一直很多,评价总是褒贬不一。关键一点是,杜威关注世俗感性生活,他把所有类型的生活经验都看作艺术经验,这是他全部美学思想的基点。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诗学研究
    当前文艺学前沿问题的研究与探讨--"全国文艺学前沿问题与文艺理论教学"高级研修班研讨纪要
    朱宁嘉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6):  145-151. 
    摘要 ( 143 )   PDF(pc)(199KB) ( 422 )   收藏
    2002年6月,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文艺学重点学科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共同举办了"全国文艺学前沿问题与文艺理论教学"高级研修班。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美国纽约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的20余位著名学者,与分别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70余名教师,相聚北京雅园,共同探讨当代文艺理论的前沿问题。在这次研修中,钱中文、陆贵山、童庆炳、陈传才、金元浦、王岳川、程金城等人主持了各次研修与讨论,专家们回答了学员们提出的大量问题,并与大家展开了交流、碰撞、辩论与对话。专家们分别就文艺学各种前沿问题向学员们做了精要的介绍,并将各自对文艺学前沿问题的理论思考传达给学员们。研修班其间大家还就文艺理论教学的改革问题做了深入探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文学与文化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道剑因缘
    郑瑞侠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6):  152-156. 
    摘要 ( 167 )   PDF(pc)(147KB) ( 753 )   收藏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中国古代传统哲学对宇宙的这种划分,使得以物喻道成为先秦道家宣讲道义的重要方法之一。先秦道家认为天地之间无物非道,万事万物均是道性的体现。这种道器观直接影响到古代文学风格的形成。古代剑文学之所以具有阴柔幽妙、流动多变的特点,即是其典型体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重论宋玉大小言赋之真伪
    刘刚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6):  157-163. 
    摘要 ( 286 )   PDF(pc)(254KB) ( 1054 )   收藏
    20世纪初,前辈学者开始怀疑宋玉的大小言赋,但是他们的怀疑证据不足,甚至有误解之处。重新研究大小言赋可以发现:大小言赋是先秦俳词向文赋转化过程中的一个中介标志,反映了从俳词到文赋的转变痕迹;其作者宋玉是楚王的特殊小臣,既伴王左右,服侍君王,又应命作赋,娱乐君王,完全具备创作大小言赋的动机和背景条件;同时,大小言赋又与西汉早期墓葬中出土的《唐勒赋》惊人地一致,具备早期文赋的各种要素。所以,大小言赋当为宋玉的传世真迹,并且是宋玉最早的文赋作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世纪中国文学
    "东方文化恶魔"的人道--鲁迅、托尔斯泰人道主义思想比较论
    李丽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6):  164-169. 
    摘要 ( 265 )   PDF(pc)(173KB) ( 259 )   收藏
    人道主义是探测鲁迅与托尔斯泰两位"文化恶魔"深邃思想迷宫的一把钥匙。弱者之爱与人类之爱、渴血复仇与"勿以暴力抗恶"、前瞻与滞后的人道主义理想是他们人道主义思想的主要差异所在。他们人道主义思想的形成有各自独特的多重主客观原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辽海书镜
    "道"、"器"之间的沟通--《中国审美文化史》述评
    宁稼雨, 张玉东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6):  170-171. 
    摘要 ( 145 )   PDF(pc)(105KB) ( 18 )   收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走向美的彼岸--评王向峰《美的艺术显形》
    白长青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6):  172-173. 
    摘要 ( 144 )   PDF(pc)(61KB) ( 153 )   收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赋学研究的一部开创性力作--评《历代赋广选、新注、集评》
    王玉华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6):  174-175. 
    摘要 ( 119 )   PDF(pc)(61KB) ( 284 )   收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