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02 ›› Issue (6): 105-109.

• 古史新论 • 上一篇    下一篇

先秦儒家情礼关系探论

刘丰1, 杨寄荣2   

  1. 1.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北京100732;
    2.辽宁大学马列德育教研部,辽宁沈阳110036
  • 收稿日期:2002-03-01 出版日期:2002-11-15 发布日期:2018-10-31
  • 作者简介:刘丰(1972-),男,陕西榆林人,历史学博士,讲师,主要从事中国思想史研究。杨寄荣(1970-),女,辽宁朝阳人,历史学硕士,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

  • Received:2002-03-01 Online:2002-11-15 Published:2018-10-31

摘要: 先秦儒家对于情礼的看法是辩正的,礼出于情而又制约情。对儒家关于"情"的论说不能片面理解。"情"不具有独立的"本体"地位,而是受到礼的制约。这说明儒家关注的并不是人的主体性、自主性地位,而是用礼来制约人,使人在无意识中自然地服从礼的规范。

关键词: 儒家, 情礼关系, 先秦时期

中图分类号: 

  • K225

〔1〕刘泽华.先秦礼论与君主专制主义〔A〕.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反思〔C〕.北京: 三联书店, 1987. 90-96.
〔2〕程树德. 论语集释〔M〕. 北京: 中华书局, 1990.925-926.
〔3〕〔4〕性自命出〔A〕. 郭店楚墓竹简〔C〕.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98.
〔5〕语丛二〔A〕. 郭店楚墓竹简〔C〕.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98.
〔6〕语丛一〔A〕. 郭店楚墓竹简〔C〕.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98.
〔7〕李零. 郭店楚简校读记〔A〕. 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辑)〔C〕. 北京: 三联书店, 1999. 532.
〔8〕郭齐勇. 郭店儒家简与孟子心性论〔J〕.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9, (5) .
〔9〕〔10〕戴震.孟子字义疏证 性〔A〕. 戴震集〔C〕.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305, 306.
[1] 黄琳. 朱熹的“气质”与“恶”思想简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5): 39-44.
[2] 祁海文. 《淮南子》与儒道礼乐美学的会通与融贯[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3): 92-101.
[3] 魏光奇. 重构儒家:中国近代文化精英的一种努力[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06-113.
[4] 潘立勇. 休闲审美哲学的儒家话语及其体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4): 169-175.
[5] 许宏香. “尊德性”:王国维美学思想与儒家心性传统的价值关联[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94-201.
[6] 刘越, 刘鸿鹤. 儒家人文主义的源头——徐复观论“忧患意识”[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6): 41-45.
[7] 杜书瀛. “爱”、“恨”、“贬”之对立:儒、墨、法、道对诗的不同态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1): 166-174.
[8] 陈宝良. 晚明儒家传统模范的崩坏与新典范的重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4): 163-173.
[9] 蒋德海. 人治还是法治: 传统儒学与法治理念相融性批判[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1): 86-90.
[10] 徐桂秋. 从孟子用诗看先秦儒家意识形态话语建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4): 171-174.
[11] 钱国旗, 李传军. 黄帝形象的历史塑造及其文化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3): 141-144.
[12] 祁海文. 中国古代“中和论”美育观略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3): 189-193.
[13] 曲德来. “忠”观念先秦演变考[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3): 109-115.
[14] 辛达海. 论儒家恕道精神的当代价值[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1): 26-30.
[15] 刘淑丽. 汉代儒家正统妇女观的演变[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6): 93-97.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