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实行工业化与信息化并进发展,不仅是理论研究使然,更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其核心是加速发展信息产业,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工业化推进信息化,其核心是继续完成工业化,在此基础上促进和确保信息化的健康发展。这是两化并进的基本内涵之所在。"十五"期间乃至更长的时间内,中国工业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的现实选择应为:要继续完成工业化的未竟事业,同时,应积极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有机结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推进信息化,把工业化提高到广泛采用信息智能工具的水准上来,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努力提高中国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国际竞争力,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中图分类号:
[1] | 王智勇. 重工业化、城镇化与东北问题——基于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增长的一个解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1): 78-91. |
[2] | 曾军. 托多洛夫的结构主义时期为何如此漫长[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151-157. |
[3] | 周寂沫. 美国科技兴衰的原因和启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4): 107-112. |
[4] | . 经济转型与环境竞争力提升的协调性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5): 82-90. |
[5] | 石锋. “工业中心”解构后的工业写作困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6): 205-208. |
[6] | 宋正. 孙中山工业化思想及其影响[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2): 157-161. |
[7] | 孙久文, 李华香. 中国区域城市化模式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1): 111-115. |
[8] | 于秋华. 以经济史的视野看中国工业化道路的特殊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6): 102-106. |
[9] | 杨旭涛, 郑古蕊. 辽宁中部城市群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及对策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3): 96-99. |
[10] | 路通, 刘立. 现代生产服务业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地位与对策[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1): 71-73. |
[11] | 王铭. 科学技术与城市化进程[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6): 202-208. |
[12] | 王家庭, 张换兆. 中国工业化、城市化与农地制度的互动关系--一个新的分析框架[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5): 94-99. |
[13] | 韩凤, 刘继生. 大城市功能布局模式与交通组织模式的协调发展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2): 106-110. |
[14] | 李静.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视角下的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功能定位[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1): 108-113. |
[15] | 任保平. 中国工业化的阶段性与新型工业化中的再工业化[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4): 77-8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