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流行文化与艺术有着天然的联系,二者是互相兼容、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流行文化之所以流行,就在于它有独创性,是人的精神自由的体现;流行文化具有艺术功能和文化功能,是一种与精英文化和高雅艺术不同的另一类文化和艺术。以往的艺术和美学理论应将流行文化囊括在自己的视域之内,取与时俱进的态度,做出理论的创新,对流行文化加以正确的规范和引导,实现流行文化、艺术与美学理论的融合。
中图分类号:
〔1〕〔5〕〔9〕陶东风. 流行文化呼唤新的研究范式〔J〕. 文艺研究, 2001, (5): 11, 11, 13. 〔2〕〔4〕〔6〕〔8〕〔10〕肖鹰.美学与流行文化〔J〕. 文艺研究, 2001, (5): 32, 30-31, 33, 33-34, 33. 〔3〕方长安.自由对自由的背离: 当代流行文化的内在矛盾〔J〕. 文艺研究, 2001, (5): 20. 〔7〕张荣翼. 关于当代流行文化特征的思考〔J〕. 文艺研究, 2001, (5): 19. 〔11〕彭万荣.中国当代流行文化的生成机制及其选择策略〔J〕. 文艺研究, 2001, (5): 9. |
[1] | 杨 光. “微众”的批评:“微”时代文艺批评的新主体与形态[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6): 66-73. |
[2] | 张福运. 抗战后期延安文艺工作者“下乡”运动再认识——社会革命的视角[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6): 186-194. |
[3] | 范玉刚. 彰显马克思主义文论当代性的三个维度[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5): 180-190. |
[4] | 徐大军. 《金瓶梅词话》叙事建构的文艺渊源刍议——以取径武松打虎故事的属性为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4): 200-210. |
[5] | 单小曦. 中国新媒介文艺研究的基本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6): 179-191. |
[6] | 王若存, 别君华. 中国新媒介文艺史研究的理论起点[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6): 198-207. |
[7] | 赵稀方. 抗战初期的香港文学新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3): 63-76. |
[8] | 宋伟. 社会转型视域中的新时期文艺理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1): 14-17. |
[9] | 宋文坛, 周景雷. 怎样“继往”?如何“开来”?——第四次文代会前后的历史处境与文学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206-212. |
[10] | 季水河, 季念. 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创新的中国问题意识[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3): 17-31. |
[11] | 田刚健. 公共阐释论视角下的“俄罗斯理念”演变研究——兼论当代俄罗斯文艺政策的价值导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3): 179-186. |
[12] | 宁稼雨. 中国古代文艺评论价值评价主体差异及其评价标准[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188-198. |
[13] | 桓晓虹. 《文心雕龙》“申写郁滞”“吐纳文艺”论解——兼以古医论视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199-206. |
[14] | 李昕揆. “文变系乎媒介”:互联网与新世纪的文艺思潮[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24-29. |
[15] | 黄念然. 论“左联”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探索[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4): 155-16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