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02 ›› Issue (6): 164-169.

• 20世纪中国文学 • 上一篇    下一篇

"东方文化恶魔"的人道--鲁迅、托尔斯泰人道主义思想比较论

李丽   

  1.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 收稿日期:2002-07-23 出版日期:2002-11-15 发布日期:2018-10-31
  • 作者简介:李丽(1978-),女,安徽芜湖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现代文学研究。

  • Received:2002-07-23 Online:2002-11-15 Published:2018-10-31

摘要: 人道主义是探测鲁迅与托尔斯泰两位"文化恶魔"深邃思想迷宫的一把钥匙。弱者之爱与人类之爱、渴血复仇与"勿以暴力抗恶"、前瞻与滞后的人道主义理想是他们人道主义思想的主要差异所在。他们人道主义思想的形成有各自独特的多重主客观原因。

关键词: 鲁迅, 托尔斯泰, 人道主义

中图分类号: 

  • I206.6

〔1〕高旭东. 走向二十一世纪的鲁迅〔M〕. 北京: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1. 84.
〔2〕〔6〕鲁迅.鲁迅全集: 卷1〔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132, 168.
〔3〕桂未柔. 爱的启示〔A〕. 倪蕊琴. 列夫 托尔斯泰比较研究〔C〕.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 167.
〔4〕〔11〕鲁迅. 鲁迅全集: 卷6〔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336, 18.
〔5〕鲁迅.鲁迅全集: 卷3〔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89.
〔7〕列夫 托尔斯泰. 列夫 托尔斯泰文集: 卷15〔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9. 398.
〔8〕列夫 托尔斯泰. 列夫 托尔斯泰全集: 卷66〔M〕. (百年纪念版) . 326.
〔9〕〔10〕〔12〕鲁迅. 鲁迅全集: 卷4〔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432, 430, 191, 426.
[1] 吕周聚, 〔日〕藤井省三. 日本鲁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藤井省三教授访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3): 149-154.
[2] 〔日〕藤井省三, 林敏洁译. 鲁迅与佐藤春夫--两位作家间的互译与交往[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3): 155-158.
[3] 〔日〕小川利康. 周氏兄弟与大逆事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3): 159-166.
[4] 周海波. 命名的艰难--论鲁迅散文文体意识的演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56-164.
[5] 符杰祥. "写在边缘"--鲁迅及中国新文学手稿研究的理论与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65-170.
[6] 刘春勇. 油滑·杂声·超善恶叙事--兼论《不周山》中的"油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71-176.
[7] 孙郁. 现代文学研究的日本资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4): 8-10.
[8] 卢军. 济文字之穷——鲁迅的美术出版历程及思想探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180-187.
[9] 卢军. 极富柔情的孤独的斗士——汪曾祺眼中的鲁迅[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3.
[10] 宛小平,朱亚坤. 功利和超功利——基于朱光潜和鲁迅的一场争辩[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88-193.
[11] 白海君. 面向生活的思与言——孙郁鲁迅研究的思想与方法[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5): 200-204.
[12] 崔秋锁. 马克思人道主义的哲学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2): 11-20.
[13] 安启念. 弗罗洛夫的新人道主义及其当代价值[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2): 28-33.
[14] 夏莹. 马克思与海德格尔:相互阐释的可能性及其限度——由科耶夫的“误读”所引发的思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3): 11-16.
[15] 张雷. 海德格尔对出自形而上学人道主义的追问——源始伦理学“在”之源的解蔽[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3): 26-28.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