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02 ›› Issue (6): 47-53.

• 文化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文化"精神还乡"的意蕴

王南, 刘悦笛   

  1. 南开大学哲学系,天津300071
  • 收稿日期:2002-08-01 出版日期:2002-11-15 发布日期:2018-10-31
  • 作者简介:王南(1953-),男,陕西凤翔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哲学研究。

  • Received:2002-08-01 Online:2002-11-15 Published:2018-10-31

摘要: 近代以来的中国文化史上,知识分子早年激进而晚年回归传统的"精神还乡"现象屡屡出现。一方面,还乡者在晚年所要皈依的只是传统的"理想性文化",而对现代化的"实用性文化"却并不回绝,这就决定了另一方面,在理智上图存的坚定信念使还乡者接受了文化时代性,但在情感上,他们却更为认同文化的民族性,亦即作为精神家园的民族文化理想。实质上,这种两难心态正是文化的时代性与民族性矛盾在知识分子内心中的投影,文化"精神还乡"的实质亦不离于此。

关键词: "精神还乡", 知识分子, 实用性文化, 理想性文化, 两难心态

中图分类号: 

  • G03

〔1〕严复集〔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6. 382.
〔2〕梁启超. 在中国公学之演说〔J〕. 东方杂志,1920, 17(6): 3.
〔3〕胡适哲学思想资料选(下)〔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1. 184-185.
〔4〕林毓生. 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M〕. 北京: 三联书店, 1988. 183.
〔5〕方东美. 原始儒家原始道家 导论〔M〕. 台北:台湾黎明文化事业股份公司, 1985.
〔6〕贺麟.儒家思想的新开展〔A〕. 文化与人生〔C〕.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8. 7.
〔7〕王南. 从领域合一到领域分离〔M〕. 太原: 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8. 21, 249.
〔8〕山东新,秀村欣. 中国文明与世界: 汤因比的中国观〔M〕. 北京: 东方出版社, 1988. 17-18.
〔9〕社会科学百科全书(中文版)〔M〕.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9. 142.
〔10〕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82.
〔11〕汤因比. 历史研究: 中卷〔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66. 191.
〔12〕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140.
〔13〕艾恺. 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M〕.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1. 26.
〔14〕罗兰 罗伯森.全球化〔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220.
[1] . 纳博科夫英语长篇小说中俄国流亡知识分子形象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4): 187-190.
[2] 周兴杰. 表征危机与文化研究的知识分子构想[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5): 27-30.
[3] 张丹卉. 论后金时期的"巴克什"群体[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3): 132-134.
[4] 赵泉民. 清末新知识阶层政治文化心态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00, 0(6): 102-107.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