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民国时期离村农民在外出谋生的过程中, 适应主客观条件的需要, 在性别、年龄、外出方式等内在结构方面显示出鲜明的特点。年富力强的青壮年男子自然是离村的主体,因为这是谋求工作的前提与资本。家庭耕作与外出挣钱对大多数农家来说都同等重要, 劳动力充足的家庭很容易做到二者的兼顾, 而缺乏劳动力的家庭则只能有所取舍, 或租田耕种, 或舍家外出。为了实现相互之间的照应以及感情慰藉的需要, 他们尽量避免单独外出, 而倾向于结伴同行。这种内在结构特点的形成, 对农民离村的社会效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图分类号:
〔1〕〔2〕章有义. 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 第3 辑〔Z〕.北京: 生活 000b7;读书 000b7;新知三联书店, 1957. 896, 646. 〔3〕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 河南省农村调查〔M〕.上海: 商务印书馆, 1934. 65. 〔4〕李景汉, 等. 定县经济调查一部分报告书〔Z〕. 河北省县政建设研究院, 1934. 102. 〔5〕订定华人赴法之佣工章程〔J〕.东方杂志, 1917,14, (7) . 〔6〕华工出国条例: 河北政府公报第2991 号:1937年1 月7 日〔Z〕. 〔7〕〔8〕〔10〕(美) 马若孟. 中国农民经济〔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9. 146, 149, 147. 〔9〕西超. 河南农村中底雇佣劳动〔J〕.东方杂志,1934, 31, (18) . 〔11〕〔14〕高劳. 山东之苦力〔J〕.东方杂志, 1918,15, (7) . 〔12〕(日) 田中忠夫. 国民革命与农村问题: 下卷〔M〕. 北平: 村治月刊社, 1932. 85-87. 〔13〕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 〔Z〕.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6. 607. 〔15〕〔17〕刘明逵. 中国工人阶级历史状况: 第1 卷(第1 册) 〔M〕. 北京: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5. 167,11. 〔16〕来新夏. 天津近代史〔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1987. 〔18〕申报年鉴: 第四章〔Z〕. 1933. 8. 〔19〕房德安. 成府人口调查〔M〕. 北京: 京城印书局, 1928. 9-13. 〔20〕〔22〕北宁铁路车务处. 北宁铁路沿线经济调查报告〔Z〕.1936. 1062, 1632. 〔21〕葛剑雄, 侯杨方, 张根福. 人口与中国的现代化〔M〕. 上海: 学林出版社, 1999. 156. 〔23〕胶济铁路车务处. 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报告: 分编〔Z〕.1934. |
[1] | 张皓. 无奈与无力:国民党政府对"七·八事件"的评估和处置[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45-151. |
[2] | 郑超. 1920年代国民党与青年党关于“党化教育”的论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166-176. |
[3] | 夏莹. 康德问题与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问题域的源起——基于卢卡奇的“资产阶级二律背反”的一种考察[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13-20. |
[4] | 刘平,孙昉. 逊清小朝廷与故宫学的萌芽[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2): 148-154. |
[5] | 王铁军. 近代以来东北地区森林砍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简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6): 163-166. |
[6] | . 20世纪上半期国内外有关松花江流域森林资源的调查及考辨[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5): 139-147. |
[7] | 陈橹. 1941—1945年中国收回香港主权努力的历史透视[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6): 151-155. |
[8] | 周鼎. 梁漱溟与刘咸火斤:现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中心与边缘[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6): 156-159. |
[9] | 李孝纯. 论中国的抗战精神[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5): 138-140. |
[10] | 关亚新, 张志坤. 中国收养、送返日本在华遗孤问题述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5): 141-144. |
[11] | 张万杰. 刘澜波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5): 145-149. |
[12] | 侯德泉侯晚梅. 民国时期国家结构形式的制度选择与实践行程[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3): 130-137. |
[13] | 吴九占. 论苏联、共产国际对北伐态度的演变[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3): 138-143. |
[14] | 张伟. 论杨虎城与中共关系[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3): 144-147. |
[15] | 郑全红. 论民国时期女子的财产继承权[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2): 123-12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