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03 ›› Issue (4): 10-16.

• 哲学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认识的历史性构成

仰海峰   

  1. 南京政治学院哲学系,江苏南京210003
  • 收稿日期:2003-01-26 出版日期:2003-07-15 发布日期:2018-10-29
  • 作者简介:仰海峰(1970-) ,男,安徽潜山人,哲学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 Received:2003-01-26 Online:2003-07-15 Published:2018-10-29

摘要: 皮亚杰的个体发生认识论以及米德的社会发生认识论在一定意义上都承袭了马克思历史认识论的分析思路,强调认识的构成性,但皮亚杰强调的是认识的个体生成性,而米德则更强调认识的社会建构、心理建构,这为认识论研究中从马克思的历史认识论走向当代提供了重要的参照系。但如果认识论的研究达不到历史性规定的层面,就会仍然停留于抽象层面,对此的反思,正是马克思历史认识论思想的当代意义所在。

关键词: 历史认识论, 发生认识论, 建构, 姿态对话

中图分类号: 

  • B023

〔1〕〔2〕〔3〕〔4〕皮亚杰.发生认识原理〔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5. 17, 17, 21, 22.
〔5〕皮亚杰. 儿童心理学〔M〕.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0. 5.
〔6〕〔11〕〔12〕哈贝马斯. 后形而上学思想〔M〕.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01.
〔7〕〔8〕〔9〕〔10〕乔治赫伯特米德. 心灵自我与社会〔M〕. 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99. 18, 19, 82, 121.
〔13〕〔14〕吉登斯. 社会的构成〔M〕. 北京: 三联书店, 1998.第二章, 61.
〔15〕列宁. 哲学笔记〔M〕. 北京: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0. 211.
〔16〕哈贝马斯. 认识与兴趣〔M〕. 上海: 学林出版社, 1999. 1.
[1] 王桂山. 实践理性及其筹划本质[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5): 36-40.
[2] 王会平. 论哲学“终极关怀”[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3): 26-30.
[3] 曾志. 西方知识论哲学中的真理融贯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1): 4-9.
[4] 李兴武. 铸造快乐的人生——孙鹤"遗憾学"三部曲评价[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1): 190-191.
[5] 彭新武. 社会规律之辨[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6): 21-25.
[6] 尚东涛. 自然"是":可知抑或不可知[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5): 26-31.
[7] 李天鹤. 真理的属性范畴辨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5): 153-155.
[8] 周小兵. 真理的共识论与文化共识[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2): 22-26.
[9] 吕国忱. 知识生成环节的人学考察[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6): 41-45.
[10] 孙正聿.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的当代课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4): 5-10.
[11] 曾志. 西方知识论哲学中的真理融贯论[J]. 社会科学辑刊, 0, (): 4-9.
[12] 李兴武. 铸造快乐的人生——孙鹤"遗憾学"三部曲评价[J]. 社会科学辑刊, 0, (): 190-191.
[13] 余德华. 正确理解真理的主观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1): 10-15.
[14] 安维复. 社会建构主义与网络社会的人学——兼论马克思本体论的社会建构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1): 34-40.
[15] 张建云, 郑玉香. 论主体意识与主体性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1): 41-44.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田洁. 如何理解“朋友作为另一个自身”[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1 .
[2] 卢军. 极富柔情的孤独的斗士——汪曾祺眼中的鲁迅[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 -3 .
[3] 徐晓芳,刘春年. 中美应急网站文化差异分析——基于中美在线应急网站的测评与比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4 .
[4] 程广云. 政治的形而上学和实践哲学——从毛泽东的“两论”到邓小平的“三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5 -11 .
[5] 刘森林. 焦虑:《启蒙辩证法》的主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1): 5 -9 .
[6] 崔秋锁. 论马克思价值观的哲学思想前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1): 14 -19 .
[7] 任常青.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理论的创新和构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25 -34 .
[8] 任保平. 新时代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变化及其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路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35 -43 .
[9] 郭冠清. 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理论创新[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44 -54 .
[10] 何文炯. 我国现行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的机理分析及效应提升[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55 -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