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03 ›› Issue (4): 46-56.

• 社会学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从居民委员会到社区委员会:内源性革命与民间社会的兴起*

刘继同   

  1.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北京100871
  • 收稿日期:2002-11-03 出版日期:2003-07-15 发布日期:2018-10-29
  • 作者简介:刘继同(1961-) ,男,山东乳山人,博士后研究人员,主要从事社会福利与城乡社区研究
  • 基金资助:
    本文系笔者承担国家科委国家软科学研究"中国城市社区建设模式研究"调查成果的一部分;笔者感谢沈阳市特别是沈河区民政局为本调查提供的无价帮助,也向被访者表示诚挚谢意

  • Received:2002-11-03 Online:2003-07-15 Published:2018-10-29

摘要: 全国社区建设运动方兴未艾,社区管理与社区政策成为国家政策议程优先领域。社区建设核心是深化社区体制改革,关键是社区组织结构—功能转变,目的是建构新型社区。实证研究发现,城市社区建设面临的最大的结构性矛盾是社区自治组织与国家的关系,其实质是国家何时和如何光荣退出社区自治领域,以重构国家、市场与社区的金三角关系模式;城市社区建设、市场经济和民间组织发展已引发当代中国的第三次社会革命。革命的社会影响是民间社会兴起,并为市民社会发展奠定社会基础。革命性质既不是单纯由上而下的推动,也不是纯粹由下而上的革命,而是社会结构转型处境下中国城市社会的内源性革命。

关键词: 居民委员会, 社区委员会, 内源性革命, 民间社会

中图分类号: 

  • C912.8

〔1〕崔乃夫.民政工作的实践〔M〕. 北京: 中国社会出版社, 1992. 179.
〔2〕马学理. 关于城市社区建设问题的几点思考〔J〕. 城市街居通讯, 1991, (9) .
〔3〕杨军. 城市社区建设指南〔M〕. 沈阳: 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2. 376.
〔4〕楼勇才. 对社区建设的再认识〔J〕. 城市街居通讯, 1992, (7) .
〔5〕吴德隆,谷迎春. 中国城市社区建设〔M〕. 北京:知识出版社, 1996.
〔6〕〔13〕多吉才让. 城市社区建设读本〔M〕.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1. 206, 293-297.
〔7〕沈河区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 沈河区社区建设资料汇编(五) 〔C〕. 沈阳: 沈河区社建指导委员会,2000b , 3.
〔8〕上海市社会学会. 解放以来我国城市管理法令法规选编〔C〕. 上海: 上海社会学会, 1985. 226.
〔9〕〔10〕沈河区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 沈河区社区建设资料汇编(四)〔C〕. 沈阳: 沈河区社建指导委员会,2000a. 14, 17.
〔11〕李学举.在全国城市社区建设理论研讨会上的总结发言〔J〕. 城市街居通讯, 1992, (10) .
〔12〕李培林. 另一只看不见的手: 社会结构的转型〔J〕. 中国社会科学, 1992, (5) .
〔14〕张秀兰,马学理. 中国社区建设解读〔J〕. 社会福利, 2002, (1) .
〔15〕景跃进."市民社会与中国现代化"学术讨论会述要〔J〕. 中国社会科学季刊, 1993, (11) .
〔16〕朱健刚. 城市街区的权力变迁: 强国家和强社会模式〔J〕. 战略与管理, 1997, (4) .
〔17〕张敏杰. 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西方学者看中国〔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1.
[1] . 新生代农民工的发展困局及其破解路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2): 65-69.
[2] . 当前我国农民工政治参与的路径选择——以江西赣南A市农民工调查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2): 70-73.
[3] .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与干预策略[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2): 74-80.
[4] 朱丽颖, 石俊田. 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演化过程中政府与农民角色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6): 55-57.
[5] 柳清瑞. 中国农村劳动力迁移及其对城镇就业的影响[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5): 68-72.
[6] 潘泽泉. 作为道德方案的城市空间生态[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3): 41-46.
[7] 张汝立, 蓝宇蕴. 城市化与农民进城的方式[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3): 47-51.
[8] 苗丽静. 创建学习型城市的评估与认证[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1): 48-50.
[9] 赵秀玲. 当前中国村民自治的难题及其突破[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6): 40-45.
[10] 徐晓军. 转型期中国乡村社会交换的变迁[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1): 42-48.
[11] 武新. 中国社区工作实践透视[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4): 57-61.
[12] 周建国. 城市化进程中市民社会的培育和发展[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5): 47-51.
[13] 苗丽静. 创建学习型城市的评估与认证[J]. 社会科学辑刊, 0, (): 48-50.
[14] 杨黛. 论我国基层农业科技服务组织的特征与目标模式选择[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4): 195-197.
[15] 赵子祥. 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实践中构建和谐辽宁[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4): 90-93.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田洁. 如何理解“朋友作为另一个自身”[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1 .
[2] 卢军. 极富柔情的孤独的斗士——汪曾祺眼中的鲁迅[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 -3 .
[3] 徐晓芳,刘春年. 中美应急网站文化差异分析——基于中美在线应急网站的测评与比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4 .
[4] 程广云. 政治的形而上学和实践哲学——从毛泽东的“两论”到邓小平的“三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5 -11 .
[5] 刘森林. 焦虑:《启蒙辩证法》的主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1): 5 -9 .
[6] 崔秋锁. 论马克思价值观的哲学思想前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1): 14 -19 .
[7] 任常青.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理论的创新和构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25 -34 .
[8] 任保平. 新时代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变化及其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路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35 -43 .
[9] 郭冠清. 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理论创新[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44 -54 .
[10] 何文炯. 我国现行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的机理分析及效应提升[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55 -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