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马克思美学实现了对传统本体论美学的变革,开辟了生存论美学的现代美学范式,是美学现代性的开端。马克思美学从实践和异化两个概念着手,探讨审美活动,认为它是一种生命实践活动,具有本源性和第一性;认为审美与异化具有否定关系,审美是对异化的扬弃,是主体与主体间的对话。
中图分类号:
〔1〕哈贝马斯. 后现代性的开端: 作为转折点的尼采〔A〕. 尼采的幽灵〔C〕.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72. 〔2〕柏拉图全集〔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2. 109-110. 〔3〕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 273. 〔4〕奥古斯丁. 忏悔录〔M〕.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1. 235. 〔5〕〔6〕〔7〕〔8〕〔9〕〔10〕〔11〕〔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9. 96, 93, 126,93, 91, 93-94, 124, 124-125. 〔12〕黑格尔. 美学〔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79.147.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 273. |
[1] | 赵慧平. 发生于世俗经验的杜威美学思想[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6): 142-144. |
[2] | 杨波. 新时期生存超越美学观述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3): 245-248. |
[3] | 银建军. 中国生态美学研究述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4): 216-22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