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8 ›› Issue (3): 187-198.

• 百年文学学术史案研究·朱光潜美学思想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朱光潜后期美学观点的实践维度

徐碧辉   

  • 发布日期:2018-07-24
  • 作者简介:徐碧辉,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006)。

  • Published:2018-07-24

摘要: 朱光潜后期自觉运用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费尔巴哈论纲》以及相关著作中的实践哲学观点来分析美的本质等基础理论问题,得出了一些富有启迪性的结论。他区分“物”和“物的形象”;通过分析艺术和生产劳动把握世界方式的共通性来强调艺术与生产劳动之间在实践基础上的内在关联;提出美的“意识形态性”等等,这些观点在当时过度扩大反映论的适用范围、无原则地套用反映论以至于完全忽略艺术自身的内在特殊性这一大背景下具有极为难能可贵的先锋性和前瞻性,是在特殊年代试图婉转地坚守艺术内在自律性的一种曲折表达。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这些观点与学说也有鲜明的时代印记与局限性。主要局限性在于,在哲学层次上,混淆了类主体与个体主体两个层次,导致其所坚持的两条原理之间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两条原理是:“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艺术是一种意识形态”。朱光潜指出,工农业的“物质生产”和科学艺术的“精神生产”都同样既要根据自然,又要对自然进行加工改造。这样,物质生产劳动与艺术创作和科学研究之间既同根同源,又有着不同的特性。这是朱光潜从马克思的实践论引出的关于艺术规律的一个重要结论,它一方面坚持了美学和艺术学的实践基础,另一方面又不把审美和艺术完全等同于物质生产劳动,而是把艺术看成一种“精神生产”,实际上也就是精神实践。

关键词: 朱光潜, 实践美学, 马克思主义美学

中图分类号: 

  • I01

〔1〕朱光潜:《美学怎样才能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评蔡仪同志的美学观点》,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3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第34-35页.
〔2〕〔3〕〔4〕〔5〕〔6〕〔8〕〔9〕〔10〕朱光潜:《生产劳动与人对世界的艺术掌握——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实践观点》,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3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第306、281-282、284、284、290、295、296、302-303页.
〔7〕〔11〕〔12〕〔13〕〔14〕〔15〕〔16〕〔18〕〔19〕朱光潜:《论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3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第62、60、61、62、62、66、66、72、68页.
〔17〕〔20〕〔21〕〔23〕朱光潜:《美学中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争——交美学的底》,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3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第368、366、367、372页.
〔22〕朱光潜:《谈美书简》,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5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第111页.
〔24〕〔25〕〔26〕〔27〕朱光潜:《马克思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美学问题》,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3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第463-464、473-474、475、476页.
[1] . “武器论”:1930年代中国左翼电影观念[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3): 217-220.
[2] 李湘. 论审美关系的确立与互动[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6): 159-161.
[3] 陈定家. 作为艺术的生产--"艺术生产"相对于"一般生产"的特殊性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4): 128-134.
[4] 顾颖. 宗白华意境理论的贡献[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3): 164-169.
[5] 杜书瀛. 《艺术的哲学思考》自序[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3): 170-171.
[6] 孟庆丽. 道家“善行无辙迹”理论的美学发微[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4): 207-211.
[7] 王向峰. 社会器官与美感的生成——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一个命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1): 149-154.
[8] 王向峰. 论马克思"自然人化"论中的生态美学思想[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5): 135-140.
[9] 刘彥顺. 朱光潜美育思想中的审美时间哲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3): 199-206.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林毅夫, 付才辉.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吉林振兴发展研究——《吉林报告》分析思路、工具方法与政策方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 -16 .
[2] 张可云. 论老工业基地的内部“缺新”与外部“有新”——成因、适用理论与振兴新思路[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21 -29 .
[3] 王塑峰, 纪玉山. 东北重化工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思考——基于综合竞争优势理论的视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30 -41 .
[4] 尹志超, 杨超. 夫妻相对收入与幸福感[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42 -50 .
[5] 孙巍, 王亚君. 中国服务业生产率的动态演化机理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1 -59 .
[6] 张一兵. 义肢性工具模板和符码记忆中的先行时间——对斯蒂格勒《 技术与时间 》的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60 -65 .
[7] 张亮. 斯图亚特·霍尔的理论创新道路析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66 -72 .
[8] 孙琳. 论置身性解释学:在现象学与辩证法之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73 -78 .
[9] 胡大平. 哈维的空间概念与历史地理唯物主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79 -86 .
[10] 卓承芳. 维希留“速度—空间”观刍议[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87 -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