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02 ›› Issue (1): 152-159.

• 中国文学与文化 • 上一篇    下一篇

盛唐诗歌的"入神"与"入圣"--论许学夷的李杜诗歌"变而入神"说

方锡球   

  1. 安庆师范学院中文系,安徽安庆246011
  • 收稿日期:2001-06-23 出版日期:2002-01-15 发布日期:2018-10-30
  • 作者简介:方锡球(1962-),男,安徽枞阳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文艺学、中国古典文论研究。

  • Received:2001-06-23 Online:2002-01-15 Published:2018-10-30

摘要: 许学夷以"入神"、"入圣"为切入点,区别李杜与盛唐诸公的成就,在纵向深度上抓住了李杜诗歌水平高超的关键,这是文学批评史上别开生面的说法。"入神"不仅需要"入圣"的能力,还需要"变"的素质和众多条件。李杜之"变"不是随意的,是"正变得兼","按美的规律去建造",故能"变而入神",创造出高于盛唐诸家的诗体。许学夷的这一认识,得到现代"范式理论"和文学发展论的支持,其方法论和学术视野表明明末清初对诗歌规律的把握已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关键词: 入神, 入圣, 正变兼得, 变而入神, 诗体规范

中图分类号: 

  • I207.2

〔1〕许学夷.诗源辨体: 卷十七〔M〕.三○ .
〔2〕〔3〕〔6〕〔7〕〔8〕〔9〕〔10〕〔11〕〔14〕〔15〕〔16〕〔17〕〔18〕〔19〕〔20〕〔31〕〔32〕〔37〕许学夷. 诗源辨体: 卷十八〔M〕.一二, 一, 一一, 一三, 三○ , 三○ , 二九, 三一, 四二, 二六,三四,三九,三二,三三,三三,一,八,四五.
〔4〕〔5〕傅璇琮.河岳英灵集研究〔M〕. 北京: 中华书局, 1992. 50-51, 63.
〔12〕陆时雍.诗镜总论〔M〕.
〔13〕朱熹: 朱子语类: 卷一百四十〔M〕.
〔21〕〔22〕〔23〕〔24〕〔25〕〔26〕〔27〕〔28〕〔29〕〔30〕〔38〕〔39〕许学夷.诗源辨体: 卷十九〔M〕.一,三,五,四,二五,八,一四,一五,一六,二九,二三,二八.
〔33〕余恕诚.唐诗风貌〔M〕.袁行霈. 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 尚定. 走向盛唐〔M〕.
〔34〕葛晓音.论初盛唐诗歌革新的基本特征〔J〕.中国社会科学, 1985, (2) .
〔35〕库恩. 必要的张力--科学的传统和变革论文选〔C〕.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1.前言.
〔36〕冈布里奇. 艺术与幻觉〔M〕. 北京: 工人出版社, 1988.
〔40〕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6.第五章.
[1] 于景祥. 《文心雕龙》中的骈文史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00-207.
[2] 王彦龙. 陈云对东北解放区工人运动的贡献[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138-141.
[3] 朱志荣. 论《沧浪诗话》的诗歌语言观[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2): 178-182.
[4] . 闻一多与中国新诗同人诗家比较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4): 180-186.
[5] . 从唐诗看浮云意象的佛禅意味[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3): 197-200.
[6] 吴小英. 欧阳修词审美特色新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5): 163-166.
[7] 陈小芒, 廖文华. 梅岭题咏与贬谪文化[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5): 170-172.
[8] 刘刚. 重论宋玉大小言赋之真伪[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6): 157-163.
[9] 卢燕平. 试论义山无题诗悼亡内容及其常用意象[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5): 163-167.
[10] 陈武英. 朱淑真诗词的历史价值[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5): 168-172.
[11] 周淑芳. 咏史诗:对被理性精神关怀领域的触探与拓展[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2): 151-153.
[12] 汪剑钊. 俄苏诗歌与中国现代诗的成熟[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2): 158-164.
[13] 赵淑平. 乐府诗的绝唱--唐代乐府诗成就探说[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1): 166-168.
[14] 王晋隆. 历史的回映现实的观照--评《唐宋文名篇》[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6): 166-167.
[15] 李春青. 心中之景与眼中之景--陶诗与谢诗的文本差异及其文化原因[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2): 153-158.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田洁. 如何理解“朋友作为另一个自身”[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1 .
[2] 卢军. 极富柔情的孤独的斗士——汪曾祺眼中的鲁迅[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 -3 .
[3] 徐晓芳,刘春年. 中美应急网站文化差异分析——基于中美在线应急网站的测评与比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4 .
[4] 程广云. 政治的形而上学和实践哲学——从毛泽东的“两论”到邓小平的“三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5 -11 .
[5] 刘森林. 焦虑:《启蒙辩证法》的主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1): 5 -9 .
[6] 崔秋锁. 论马克思价值观的哲学思想前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1): 14 -19 .
[7] 任常青.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理论的创新和构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25 -34 .
[8] 任保平. 新时代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变化及其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路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35 -43 .
[9] 郭冠清. 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理论创新[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44 -54 .
[10] 何文炯. 我国现行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的机理分析及效应提升[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55 -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