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2年, 第1期 刊出日期:2002-01-15 上一期    下一期
    人学研究
    "人"需要建立对自己行为后果负责的精神
    高清海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1):  4-6. 
    摘要 ( 143 )   PDF(pc)(93KB) ( 116 )   收藏
    人与动物不同,人的本性是自为本性,人的生存危机是人自己造成的。因此,人类发展到今天,我们应当反省,应当有所收敛,应当醒悟,应当发挥人的反思能力,主动校正自己的行为,重新安排自己的生活。而人的自主性既需要发挥实践活动的作用,也需要发挥理性活动的作用。只有将人的理性与心性二者结合,才能使价值导向体现人的真正"本性需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人的发展三形态论析
    张军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1):  7-12. 
    摘要 ( 545 )   PDF(pc)(170KB) ( 1369 )   收藏
    近年来,人们对人的发展问题的研究多是同时态的分析,而缺乏对人的发展作历时态的考察。马克思在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理解为人自身发展的历史的基础上,提出人的发展的三形态理论。即人的发展将经历以下三个历史形态:"人的依赖关系"、"以物为基础的独立性"和"自由个性"阶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哲学研究
    全球化的文化逻辑与中国的文化境遇
    衣俊卿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1):  13-20. 
    摘要 ( 456 )   PDF(pc)(226KB) ( 863 )   收藏
    在关于全球化的争论中,最为复杂的问题是关于全球化的文化内涵的认定与价值判断。从内在逻辑上看,文化的全球化必然是一个矛盾冲突和开放的过程:它不可能是各民族文化的趋同化,而是一种跨文化对话和交流的机制;它不可能是文化的彻底"西方化",而是多种文化通过冲突和对话而形成的新的文化格局;它不是现代性的彻底断裂,而是现代性或现代理性精神的自我完善。它同现代化的目标并不矛盾,相反,为信息化时代更为成熟的理性文化精神奠定了基础。目前中国文化面临着各种冲突和分裂。我们应当利用全球化的机遇,建立一种保持科学理性和人本精神之间必要的张力,同时吸纳后现代的多元与差异性的文化要素的现代主义或理性主义文化精神。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亚里士多德中道观与先秦儒家中庸观的异同
    董根洪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1):  21-26. 
    摘要 ( 294 )   PDF(pc)(176KB) ( 526 )   收藏
    从比较哲学角度对中西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亚里士多德中道观与儒家中庸观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两者有五方面的共同点:(1)都视中道或中庸为最高的德行;(2)都把中庸视为主体正确的价值评价和道德行为的统一体;(3)都体现了主体情感行为上的辩证特性;(4)都充满着重智精神;(5)都具有相类的出发点和目的性。两者还有六方面的区别:(1)纯粹的道德伦理观与哲学世界观的不同;(2)实践生成论与天赋人性论的区别;(3)法律论与道德论的区别;(4)中间阶级性与全民性的区别;(5)自愿性与自觉性的区别;(6)结构"中间"论与过程"时中"论的区别。两者的同异性主要源于人类实践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各自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结构与经济结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善恶评价的性质
    倪愫襄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1):  27-32. 
    摘要 ( 295 )   PDF(pc)(160KB) ( 431 )   收藏
    善恶评价是一定主体对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的目的性价值取向的判断与认识的活动。善恶评价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活动方式,既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又是一种特殊的价值评价活动,更是一种特殊的道德评价活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哲学的当代反思与维度转换
    杨悦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1):  33-38. 
    摘要 ( 135 )   PDF(pc)(168KB) ( 144 )   收藏
    当代经济哲学"东山再起",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哲学的转向以及经济与经济学的分裂。因此,有必要以新的视角建立起对经济、经济学以及二者与哲学关系的认识,文化维度便是这样一个新视角。只有在文化的视野中去考察经济与经济学,才有可能建立起更具整体性、主客统一性以及实践性的经济哲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次协调思维的逻辑机制及其意义
    张振华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1):  39-41. 
    摘要 ( 478 )   PDF(pc)(98KB) ( 502 )   收藏
    次协调思维是一种能容纳矛盾并在此基础之上对矛盾进行灵活处理,使其削弱、软化的一种思维模式。次协调思维的产生和发展不仅在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科学领域内显示了它的重要作用,而且在理论上亦产生了对经典传统逻辑的反传统性。这些特性导致了人们对思维科学乃至逻辑科学的全新理解,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次协调思维产生的逻辑机制及其意义和应用潜力作一探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学研究
    转型期中国乡村社会交换的变迁
    徐晓军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1):  42-48. 
    摘要 ( 165 )   PDF(pc)(192KB) ( 485 )   收藏
    将社会资本概念引入交换理论既避免了个体主义唯经济论的狭隘性又避免了结构主义无法将结构决定与个体理性选择有机结合的尴尬。通过对转型期中国乡村社会交换基础的梳理,用构建的社会交换模型分析转型期中国乡村社会交换的变迁,可以看出转型期乡村社会交换的变迁不是单纯的由"传统的"网络性交换向"现代的"非网络性变换的转型,而是呈现出网络性交换的非网络化和非网络性交换的网络化同时并存的局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地方政府在环境保护中的角色定位
    孙萍, 王丹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1):  49-51. 
    摘要 ( 240 )   PDF(pc)(98KB) ( 663 )   收藏
    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地方政府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从政府职能、政府目标、政府行为角度来看,我国地方政府目前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存在着诸如角色错位、目标置换、行为失当等问题。因此,只有明确界定地方政府在环境保护发展中的职责,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才能使之在环境保护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促进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法学研究
    中国互联网域名领域法律规制的发展及其法律问题探析
    刘双宁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1):  52-54. 
    摘要 ( 195 )   PDF(pc)(105KB) ( 264 )   收藏
    互联网的域名体系是由最初IP地址的标识体系逐渐发展成为具有商业意义的标识,由此引发的问题颇多。而且域名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对域名相关权利界定的困难,对域名权利的保护也无法简单套用原有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域名的法律规制对各国都是一个很新的课题。我国互联网业起步虽晚,但发展速度惊人,与此同时由域名引发的问题也很快暴露出来。现有的域名法律规范由于缺乏相关立法经验,尚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而且随着互联网业的高速发展和域名技术的进步,新问题又在不断涌现。有鉴于此,一方面应不断吸收借鉴已有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要勇于探索,完善适应中国互联网发展特色的域名法律监管体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由:我国刑事诉讼法理想的终极价值目标
    王霞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1):  55-59. 
    摘要 ( 246 )   PDF(pc)(147KB) ( 827 )   收藏
    自由、秩序、公正、效率构成了刑事诉讼的价值目标体系,其中自由与秩序是辩证统一的。中国的刑事诉讼传统上偏重于对秩序价值的追求,而漠视自由的价值。这种传统对现实仍有巨大的影响。在当代中国建立以自由为目的性价值的价值目标体系,有助于充分提升刑事程序的意义;有助于遏止刑事司法腐败;有助于使刑事诉讼法规定的目的与刑事实体法所规定的目的可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统一;有助于排除刑事司法中的非理性现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化研究
    先进文化的创造、发展与超越
    王军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1):  60-63. 
    摘要 ( 128 )   PDF(pc)(126KB) ( 172 )   收藏
    先进文化就是在历史上能够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反映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前进方向、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意志和愿望的凝聚及表现。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应对世纪挑战、铸造时代精神、领导时代潮流是文化创新和超越的指标体系。在文化的创新、发展和超越上,要注重继承和引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理论研究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当代视野与社会必要劳动范畴
    孟昭元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1):  64-68. 
    摘要 ( 148 )   PDF(pc)(144KB) ( 136 )   收藏
    深化对社会必要劳动范畴的认识,必须深入研究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抽象方法。社会必要劳动的最终限制条件是"使用价值或效用",社会必要劳动是市场经济中所谓"三个基本问题"的轴心。丢掉这些实际内容,把对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只限定在劳动与价值的关系方面,就必然损害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研究
    论职工持股制度
    丁栋虹, 杨英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1):  69-72. 
    摘要 ( 159 )   PDF(pc)(122KB) ( 687 )   收藏
    通过持股制度实施企业职工对人力资本的所有权,是一种国际性的发展趋势,也是世界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模式;我国既有的国有企业改革与企业职工人力资本股份化背道而驰,从而导致企业职工产权失落及对企业家选择权的失落和劳动权益的失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国企改制成效谈公司治理机制的创新
    李强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1):  73-78. 
    摘要 ( 225 )   PDF(pc)(172KB) ( 318 )   收藏
    我国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已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但从目前的运作情况看,成效并不大。21世纪,国企改革将进入公司治理的新阶段,但公司治理还存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经理的选择和激励机制运作不规范等问题。为此,我国公司治理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应走理想目标模式与具体操作实践相结合的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加入WTO与全球利益分配态势
    张天维, 鲁畅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1):  79-82. 
    摘要 ( 180 )   PDF(pc)(127KB) ( 263 )   收藏
    入WTO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和划时代的事件,也给全球利益分配带来影响。无论从长期还是短期看,对发达国家更为有利,但也给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带来机遇。因此,中国调整战略和提高竞争力,提升产业优势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有企业资产重组问题研究--谈辽宁国有企业资产重组的思路
    王小军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1):  83-85. 
    摘要 ( 173 )   PDF(pc)(95KB) ( 176 )   收藏
    国有企业由于其初始资本投入的先天失调,必然要求资产形成后对它进行适时调整;市场供求关系的不断变化,也要求资产存量整体的内部结构随之变动。因此,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必须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与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造同步运作,与产品结构调整相结合,同时,加快国有中小企业资产重组的步伐。只有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搞好国有企业的改革。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现代企业信用风险管理
    陈岩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1):  86-88. 
    摘要 ( 180 )   PDF(pc)(110KB) ( 590 )   收藏
    我国加入WTO后,贸易融资和结算方式将对我国企业的管理规范和风险控制能力提出更加严峻的挑战。加强企业的信用管理是当前企业面临的十分紧迫的课题。企业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包括:固守传统观念,不能准确判断客户的信用状况,各部门缺少沟通,缺少科学的信用管理制度等。为降低信用风险,企业必须采取建立信用管理制度,应用先进的信用管理技术和方法,尽快培养信用管理人才等措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农业经济研究
    中国农村市场与WTO的对接
    张锐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1):  89-94. 
    摘要 ( 161 )   PDF(pc)(169KB) ( 298 )   收藏
    "入世"后,中国农村市场面临着与WTO相对接的现实课题,这种对接表现为既要按照WTO的规则运作我国农业经济,也要利用WTO的有关条款来保护农业。具体体现在:顺应WTO规则的要求把握好农村市场的"开放度",利用WTO的例外政策建造好农村市场的"安全阀",借鉴WTO的经验框架拟写好农村市场的"小协定",追踪WTO的实际进程安装好农村市场的"多能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古史新论
    正统论与中国文明连续性
    王培华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1):  95-100. 
    摘要 ( 253 )   PDF(pc)(163KB) ( 667 )   收藏
    正统论是一种具有政治统治在时间上连续不断和在空间上统一的特点的国家政权理论和史学理论。政治家讲正统,体现了政治家的政权连续性意识,促使有作为的政治家以统一中国为己任;史学家讲正统,体现了史学家的政权连续性意识,促使史家不断以正统观念编撰正史或改编史书,正史成为中国文明连续性的重要载体。正统论是促成中国文明具有连续性特点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汉晋南朝的隐逸政策
    胡秋银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1):  101-107. 
    摘要 ( 165 )   PDF(pc)(222KB) ( 816 )   收藏
    汉晋南朝时期,不同政局下中央政府对隐逸的政策不同,多实行征隐,或为求贤,或为证明统治之合法性,或为变易风俗。当征隐不成而施诸威迫时,征隐变成反隐。征隐并非文的反隐手段,究其实源于统治者对隐逸有复杂的认识。其尊隐心态极其矛盾,既希望隐者入仕以尽君臣之道,若其不愿入仕又要尽量表示尊崇以示宽宏大量。统治者实行征隐或反隐,始终以有助统治为端的,并非只尊崇绝对的不参与、不介入的不合作。隐者适度的介入政治是被认可的。东晋南朝时期,帝王与隐者间关系不再紧张,已不是简单的统治与被统治关系,这与隐逸行为的变质、隐者风范的变化以及统治者自身素质改变等因素有关。隐者多有相当高的才识和德行,对于地方文教的发展以及地方秩序的维持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地方政府对隐者的政策以尊崇、表彰为主。若采取威迫方式,必然导致民心失所,地方混乱。隐者于朝野政治不可或缺,而要真正使其发挥功用,还需地方长吏充分认识到隐者的社会重要性并从行为上为其生活和实现社会价值创造条件,隐者与地方长吏间易结成良好的私人友谊,荐隐、岁供羊酒、时加赏赐或为隐者设立学堂等行为,都可以引导人们向善向贤,达到变风化俗的目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世史坛
    洪秀全与曾国藩文化观之比较研究
    成晓军, 彭小舟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1):  108-115. 
    摘要 ( 291 )   PDF(pc)(224KB) ( 1260 )   收藏
    洪秀全与曾国藩在中国近代历史舞台上的较量的不同胜败结局,其深层原因主要不在于战场上的得失多寡,而在于各自对于中西文化的认知与抉择程度是否符合当时特定的中国文化演变发展的轨迹。具体说来,洪秀全对中国传统文化既否定又依恋,曾国藩对中国传统文化既维护又超越;洪秀全对西方文化中宗教神学等予以改造利用却缺乏全面认识,曾国藩对西方文化加以抵拒的同时又对科技为主的物质文化予以认同,是二者文化观的主要分歧所在,并因而对中国近代社会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清末民初城市社会阶层嬗变研究
    李明伟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1):  116-121. 
    摘要 ( 330 )   PDF(pc)(175KB) ( 1062 )   收藏
    清末民初是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重要时期,城市作为近代工业文明的中心,到20世纪,传统社会原有的社会结构出现了空前的错动奇观,城市社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随着晚清社会结构发生变化,新的社会力量开始出现,城市社会里民族资本家、资产阶级近代知识分子和工人开始崛起,逐步走上社会的政治舞台。近代中国城市社会阶层的变迁为中国现代化进程带来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北历史与文化
    辽西地区生态的历史变迁及影响
    关亚新张志坤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1):  122-127. 
    摘要 ( 326 )   PDF(pc)(175KB) ( 1010 )   收藏
    历史上辽西地区曾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清中期以后随着移民毁林毁草垦荒、朝廷采办木植、官民乱砍滥伐、封建军阀统治和帝国主义的摧残,使辽西生态环境发生恶性变迁,在百余年间,造成森林资源枯竭,水土流失严重,土地严重沙化,自然灾害频仍,河流丧失舟楫之利,青山绿水不再,十年九旱常现。探讨辽西生态环境的百年历史嬗变,可为今日辽西生态环境的治理提供前鉴之经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文学与人
    作为全球区域化的文学研究
    H米勒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1):  128-130. 
    摘要 ( 122 )   PDF(pc)(135KB) ( 15 )   收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全球化时代的文学和文学批评会消失吗?--与米勒先生对话
    童庆炳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1):  131-133. 
    摘要 ( 174 )   PDF(pc)(81KB) ( 826 )   收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化、文学中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
    钱中文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1):  134-135. 
    摘要 ( 119 )   PDF(pc)(56KB) ( 427 )   收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全球化语境中的多元文化发展
    乐黛云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1):  136-137. 
    摘要 ( 119 )   PDF(pc)(56KB) ( 570 )   收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德国的文化现代性:以"保守主义革命"为例
    曹卫东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1):  140-141. 
    摘要 ( 102 )   PDF(pc)(59KB) ( 332 )   收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当代语境回望章太炎的"文学复古"
    陈雪虎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1):  142-144. 
    摘要 ( 120 )   PDF(pc)(83KB) ( 377 )   收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文学与文化
    汉赋研究史述略
    踪凡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1):  145-151. 
    摘要 ( 185 )   PDF(pc)(209KB) ( 722 )   收藏
    2000多年来的汉赋研究可以划分为五个时期:两汉是汉赋研究的奠基期。这时期的汉赋研究虽然零碎,不成系统,但涉及面很广,内容很丰富。其中尤以颂美讽谏说最为突出,体现出汉人经世致用的汉赋观和文学观。魏晋南北朝是汉赋研究的第一个高潮,涌现出许多评赋、集赋、注赋的著作,凸现出《文选》与《文心雕龙》两座并峙的高峰。这时期的学者对汉赋的艺术美有了肯定性的认识和评价。唐宋元是汉赋研究的延续期,赋论观点无太大进展,但也出现了李善《文选注》与祝尧《古赋辨体》两部影响深远的力作。明清及近代是汉赋研究的总结期(第二个高潮),汉赋的整理分类与评析论述都代表了古代汉赋研究的最高水平。现当代是汉赋研究的转型与鼎盛时期。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研究出现了新思想、新方法、新气象,但直到八九十年代才真正走上科学的道路,涌现出大批深入、细致、系统的汉赋研究专著。总之,每一时期的汉赋研究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而人们的汉赋观也在历史的推进中渐趋完善和系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盛唐诗歌的"入神"与"入圣"--论许学夷的李杜诗歌"变而入神"说
    方锡球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1):  152-159. 
    摘要 ( 233 )   PDF(pc)(242KB) ( 291 )   收藏
    许学夷以"入神"、"入圣"为切入点,区别李杜与盛唐诸公的成就,在纵向深度上抓住了李杜诗歌水平高超的关键,这是文学批评史上别开生面的说法。"入神"不仅需要"入圣"的能力,还需要"变"的素质和众多条件。李杜之"变"不是随意的,是"正变得兼","按美的规律去建造",故能"变而入神",创造出高于盛唐诸家的诗体。许学夷的这一认识,得到现代"范式理论"和文学发展论的支持,其方法论和学术视野表明明末清初对诗歌规律的把握已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小说"理论的"文体比较"思维与成就
    王鸿卿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1):  160-165. 
    摘要 ( 195 )   PDF(pc)(176KB) ( 108 )   收藏
    1897-1916的20年是中国小说文体理论由传统向现代迈进的初始阶段。其间,人们对小说文体的认识理解,经历了在"经、史、子、集"框架下小说与"群书"的比较,到中西小说比较以及"艺术系统"内比较的过程。通过比较思维的更变,"引进"了一些新的小说文体概念术语和理论模式,小说观念上发生了许多变化,并尝试构建系统的现代"小说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乐府诗的绝唱--唐代乐府诗成就探说
    赵淑平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1):  166-168. 
    摘要 ( 201 )   PDF(pc)(106KB) ( 573 )   收藏
    盛唐乐府名家辈出,佳作繁多,其中李白、杜甫最为杰出。白居易的新乐府诗则在通俗化方面成就突出。中唐以后,乐府诗创作渐呈衰势。唐代乐府是汉魏乐府后的又一个高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世纪中国文学
    金庸小说魅力散论
    姜国忠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1):  169-171. 
    摘要 ( 185 )   PDF(pc)(94KB) ( 287 )   收藏
    当我们评价金庸小说时,一个前提条件就是不要忘记它是武侠小说。站在这个角度去阅读欣赏,就会发现它具有无穷的魅力。当我们充分肯定金庸小说所具有的无穷魅力时,也绝无要求所有人都来喜欢金庸小说之意,这正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术随笔
    中华文化:"半个世界"
    彭定安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1):  172-172. 
    摘要 ( 166 )   PDF(pc)(34KB) ( 168 )   收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歇后语杂碎姑妄言
    傅憎享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1):  173-173. 
    摘要 ( 165 )   PDF(pc)(37KB) ( 672 )   收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辽海书镜
    图书自动化管理系统模式探论
    胡军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1):  174-175. 
    摘要 ( 89 )   PDF(pc)(58KB) ( 148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