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正统论是一种具有政治统治在时间上连续不断和在空间上统一的特点的国家政权理论和史学理论。政治家讲正统,体现了政治家的政权连续性意识,促使有作为的政治家以统一中国为己任;史学家讲正统,体现了史学家的政权连续性意识,促使史家不断以正统观念编撰正史或改编史书,正史成为中国文明连续性的重要载体。正统论是促成中国文明具有连续性特点的原因之一。
中图分类号:
〔1〕〔2〕〔49〕司马迁. 史记〔M〕. 北京: 中华书局,1959. 〔3〕〔18〕魏收. 魏书〔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4. 〔4〕沈约. 宋书〔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4. 〔5〕〔6〕〔7〕〔10〕〔11〕〔14〕〔15〕〔16〕〔17〕〔28〕〔30〕〔42〕〔44〕房玄龄. 晋书〔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4. 〔8〕陈垣. 通鉴胡注表微〔M〕.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58. 〔9〕姚思廉. 梁书〔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3. 〔12〕胡三省. 资治通鉴音注〔M〕. 北京: 中华书局,1963. 〔13〕〔53〕白寿彝. 中国通史: 第一卷: 导论〔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 〔19〕脱脱. 金史〔M〕. 北京: 中华书局, 1958. 〔20〕王恽. 秋涧集〔M〕. 台湾: 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1985. 〔21〕〔22〕宋濂. 元史〔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6. 〔23〕〔36〕陶宗仪. 南村辍耕录〔M〕. 北京: 中华书局, 1959. 〔24〕班固.汉书〔M〕.北京: 中华书局, 1962. 〔25〕范晔.后汉书〔M〕.北京: 中华书局, 1965. 〔26〕〔45〕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M〕. 北京: 北京出版社, 1999. 〔27〕吴怀祺.中国史学思想史〔M〕. 合肥: 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6. 〔29〕王鸣盛. 十七史商榷〔M〕. 北京: 中国书店,1987. 〔31〕李延寿.北史〔M〕.北京: 中华书局, 1974. 〔32〕宋敏求. 唐大诏令集〔C〕.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58. 〔33〕柴德庚.史学丛考〔M〕.北京: 中华书局, 1982. 〔34〕〔35〕脱脱.辽史〔M〕.北京: 中华书局, 1974. 〔37〕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 中华书局, 1963. 〔38〕〔39〕〔41〕王夫之.读通鉴论〔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5. 〔40〕王夫之.船山全书〔M〕.长沙: 岳麓书社, 1992. 〔43〕刘家和.古代中国与世界〔M〕. 武汉: 武汉出版社, 1995. 〔46〕〔48〕魏征.隋书〔M〕.北京: 中华书局, 1973. 〔47〕永榕.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M〕. 北京: 中华书局, 1965. 〔50〕刘知几. 史通〔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51〕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 中华书局, 1975. 〔52〕仓修良.中国古代史学史简编〔M〕. 哈尔滨: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3. |
[1] | 李帆. 罗振玉与清代学术史研究--以《本朝学术源流概略》为核心的探讨[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00-105. |
[2] | 周云. 学衡派史学思想述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6): 88-92. |
[3] | 王阳. 论历史文本及其叙述符号的物质层面[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2): 109-114. |
[4] | 焦润明. 论学派与史学的繁荣[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4): 94-99. |
[5] | 修彩波. 实证主义史学在中国的存因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2): 134-13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