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02 ›› Issue (1): 101-107.

• 古史新论 • 上一篇    下一篇

论汉晋南朝的隐逸政策

胡秋银   

  1. 安徽大学历史系,安徽合肥230039
  • 收稿日期:2001-08-28 出版日期:2002-01-15 发布日期:2018-10-30
  • 作者简介:胡秋银(1972-),女,湖北黄陂人,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

  • Received:2001-08-28 Online:2002-01-15 Published:2018-10-30

摘要: 汉晋南朝时期,不同政局下中央政府对隐逸的政策不同,多实行征隐,或为求贤,或为证明统治之合法性,或为变易风俗。当征隐不成而施诸威迫时,征隐变成反隐。征隐并非文的反隐手段,究其实源于统治者对隐逸有复杂的认识。其尊隐心态极其矛盾,既希望隐者入仕以尽君臣之道,若其不愿入仕又要尽量表示尊崇以示宽宏大量。统治者实行征隐或反隐,始终以有助统治为端的,并非只尊崇绝对的不参与、不介入的不合作。隐者适度的介入政治是被认可的。东晋南朝时期,帝王与隐者间关系不再紧张,已不是简单的统治与被统治关系,这与隐逸行为的变质、隐者风范的变化以及统治者自身素质改变等因素有关。隐者多有相当高的才识和德行,对于地方文教的发展以及地方秩序的维持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地方政府对隐者的政策以尊崇、表彰为主。若采取威迫方式,必然导致民心失所,地方混乱。隐者于朝野政治不可或缺,而要真正使其发挥功用,还需地方长吏充分认识到隐者的社会重要性并从行为上为其生活和实现社会价值创造条件,隐者与地方长吏间易结成良好的私人友谊,荐隐、岁供羊酒、时加赏赐或为隐者设立学堂等行为,都可以引导人们向善向贤,达到变风化俗的目的。

关键词: 政府, 隐逸政策, 汉晋南朝

中图分类号: 

  • K234

〔1〕论语: 尧曰〔M〕.
〔2〕三国志: 卷1: 武帝纪〔M〕.
〔3〕晋书: 卷71: 陈传〔M〕.
〔4〕梁书: 卷2: 武帝纪 中〔M〕.
〔5〕〔17〕张立伟. 归去来兮--隐逸的文化透视〔M〕.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1995. 239-258, 93.
〔6〕晋书: 卷94: 孙盛传〔M〕.
〔7〕晋书: 卷49: 嵇康传〔M〕.
〔8〕〔9〕三国志: 卷11: 管宁传〔M〕.
〔10〕太平御览: 卷224: 职官部〔M〕.
〔11〕〔22〕艺文类聚: 卷37〔M〕.
〔12〕艺文类聚: 卷37〔M〕; 梁书: 卷51: 何胤传〔M〕.
〔13〕晋书: 卷46: 李重传〔M〕.
〔14〕〔27〕晋书: 卷50: 庾峻传〔M〕.
〔15〕后汉书: 卷83: 周党传〔M〕.
〔16〕晋书: 卷99: 桓玄传〔M〕.
〔18〕后汉书: 卷83: 逸民列传序〔M〕.
〔19〕晋书: 卷59: 齐王传〔M〕.
〔20〕晋书: 卷71: 孙惠传〔M〕.
〔21〕梁书: 卷51: 何点传〔M〕.
〔23〕晋书: 卷39: 王沈传附浚传〔M〕.
〔24〕〔28〕晋书: 卷51: 皇甫谧传附方回传〔M〕.
〔25〕晋书: 卷77: 何充传〔M〕.
〔26〕晋书: 卷43: 山涛传〔M〕.
[1] . 从五斗米道、少年、游侠看三张的政治分野[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2): 152-157.
[2] 崔向东. 西汉不同地域豪族与王莽新朝的灭亡[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6): 159-165.
[3] 刘淑丽. 汉代儒家正统妇女观的演变[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6): 93-97.
[4] 王刚. 汉代外贸与边贸政策探略[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5): 108-111.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田洁. 如何理解“朋友作为另一个自身”[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1 .
[2] 卢军. 极富柔情的孤独的斗士——汪曾祺眼中的鲁迅[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 -3 .
[3] 徐晓芳,刘春年. 中美应急网站文化差异分析——基于中美在线应急网站的测评与比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4 .
[4] 程广云. 政治的形而上学和实践哲学——从毛泽东的“两论”到邓小平的“三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5 -11 .
[5] 刘森林. 焦虑:《启蒙辩证法》的主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1): 5 -9 .
[6] 崔秋锁. 论马克思价值观的哲学思想前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1): 14 -19 .
[7] 任常青.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理论的创新和构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25 -34 .
[8] 任保平. 新时代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变化及其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路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35 -43 .
[9] 郭冠清. 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理论创新[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44 -54 .
[10] 何文炯. 我国现行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的机理分析及效应提升[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55 -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