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盛唐乐府名家辈出,佳作繁多,其中李白、杜甫最为杰出。白居易的新乐府诗则在通俗化方面成就突出。中唐以后,乐府诗创作渐呈衰势。唐代乐府是汉魏乐府后的又一个高峰。
中图分类号:
〔1〕王运,王志.论唐诗诸家源流〔A〕. 程千帆. 唐宋诗名篇〔C〕. 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0. 20. 〔2〕闻一多.唐诗杂论: 宫体诗的自赎〔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18. 〔3〕孟.本事诗。 高逸〔A〕. 唐人轶事汇编〔C〕.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 696. 〔4〕皮日休. 刘枣强碑文〔A〕. 全唐文〔C〕.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 3719. 〔5〕元稹. 乐府古题序〔A〕. 全唐诗〔C〕.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1021. 〔6〕与元九书〔A〕. 中国历代文论选〔C〕.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143. 〔7〕艺概: 诗概〔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65. |
[1] | 于景祥. 《文心雕龙》中的骈文史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00-207. |
[2] | . 从唐诗看浮云意象的佛禅意味[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3): 197-200. |
[3] | 陈小芒, 廖文华. 梅岭题咏与贬谪文化[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5): 170-172. |
[4] | 卢燕平. 试论义山无题诗悼亡内容及其常用意象[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5): 163-167. |
[5] | 陈武英. 朱淑真诗词的历史价值[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5): 168-172. |
[6] | 周淑芳. 咏史诗:对被理性精神关怀领域的触探与拓展[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2): 151-153. |
[7] | 李春青. 心中之景与眼中之景--陶诗与谢诗的文本差异及其文化原因[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2): 153-158. |
[8] | 李炳海. 空间迁徙和时间流逝中的漂泊者[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1): 130-13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