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1年, 第6期 刊出日期:2001-11-15 上一期    下一期
    党建理论80年的发展与创新
    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白玮, 常家树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6):  4-9. 
    摘要 ( 196 )   PDF(pc)(175KB) ( 260 )   收藏
    中国共产党历史的80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创新发展的历史,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中,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正确回答了中国的社会性质等一系列问题,从理论上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新的第一个里程碑。邓小平理论贯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的主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等基本问题,形成一个完备的科学体系。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系统地概括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地位,将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科学地提出了"三个代表"等重要思想,保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21世纪阔步前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新时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深层思考
    杨纯富, 张景文, 杨焱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6):  10-14. 
    摘要 ( 138 )   PDF(pc)(143KB) ( 171 )   收藏
    由于当代资本主义有了新的发展,有些资本主义国家成为世界经济、军事大国,以及东欧巨变、前苏联群体,于是有人否定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否定马克思主义,进而否定社会主义。而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却有力地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此,我们必须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哲学研究
    论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吕嘉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6):  15-20. 
    摘要 ( 208 )   PDF(pc)(169KB) ( 581 )   收藏
    真理与价值的对立有着客观的原因,即社会共同利益的二重性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社会责任;但直接导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真理与价值的对立的,则是依据现代经验科学原则而确立的真理观。因此,惟有反思现代社会科学的科学基础,确立新的科学原则,才有可能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实现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马自力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6):  21-25. 
    摘要 ( 263 )   PDF(pc)(151KB) ( 611 )   收藏
    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理论极其深刻地揭示和批判了西方发达工业社会中市场经济与后工业社会文化的非人性、文化的工业化和商品化,以及广告与人的生活方式的独特关系等西方发达工业社会中人的异化问题,探索了现时代发达工业社会中许多新的哲学和社会问题,对于我们认识技术进步的真正目的和动力,避免使其成为凌驾于人的思想和行为之上的统治工具,对于我们在现代化建设中重视和加强人文关怀的重要性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的地位和作用,并将其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时考虑问题的立足点和出发点,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重兴"形而上的思考--再读《熵:一种新的世界观》
    凡奇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6):  26-31. 
    摘要 ( 232 )   PDF(pc)(171KB) ( 161 )   收藏
    20年后再读《熵:一种新的世界观》一书,深切地感到:对熵的理解必须跳出形而下的功利化偏见。熵定律是形而上的定律,把握熵的本质,"重兴"形而上的思考是时代的需要。书中有限的、代价的、节约的、共生的、适应的和爱的观念为人类摆脱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带有根本性的思想遵循。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固定性的意义
    于海江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6):  32-35. 
    摘要 ( 305 )   PDF(pc)(120KB) ( 191 )   收藏
    固定性是事物本身具有的一个重要属性。它是事物生存的条件,能够保持事物的性质不变,构成矛盾态势性中一个层次里的方面,也是人们借以区别事物、指导事业成功的必要环节。固定性长期以来被埋没、丢弃、贬斥的倾向应该纠正。不讲固定性在理论上是片面的,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学研究
    论现代社会意识形式的人道主义
    罗文东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6):  36-40. 
    摘要 ( 202 )   PDF(pc)(146KB) ( 747 )   收藏
    历史上人道主义有三层含义,即人道思想和人道原则的人道主义、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人道主义和现代社会意识形式的人道主义。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道主义大讨论从多视角、多层面对此进行了阐释和评价,同时也赋予了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以新的内涵。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实行和宣传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知识生成环节的人学考察
    吕国忱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6):  41-45. 
    摘要 ( 158 )   PDF(pc)(148KB) ( 245 )   收藏
    知识的生成要经过四个环节。首先,人在与外部世界接触的过程中,以观念的形式掌握客体的属性和特征;其次,把人大脑中所形成的观念用语言符号等外部媒体表达出来,以便达到储存、传递和应用的目的;再次,符号的形成过程,也是由无序达到有序的过程,否则就形成一堆乱码而得不到他人的承认;最后,知识的生成过程也是社会化的过程,在对人所形成的观念、符号、有序的一般要求之外,它还要受社会、国家规则的制约,对文本知识的理解,要与规则统一起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学研究
    中国科学社会学的研究现状及其问题分析
    胡杨, 佑素珍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6):  46-50. 
    摘要 ( 155 )   PDF(pc)(152KB) ( 261 )   收藏
    作为社会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中国科学社会学在短短近20年里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无论是整体的理论体系建设,还是具体的学科范式初建等都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传统。而且中国科学社会学还不断吸纳国际科学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密切关注国际科学社会学的最新动态,并在其他相关学科的推动、渗透下,成功地完成了从纯粹的"狭义科学社会学"向相对宽泛的"广义科学社会学"的转向。中国科学社会学的长足发展得益于中国的科技现代化的战略目标的现实推动,同时,它在推动中国科教兴国战略方面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国科学社会学是一个年轻的学科,在学科范式建设上还不够规范,在理论建设方面也显稚嫩,在满足中国高速发展的科技的实践需求方面略显滞后,它的成熟还需要一段很长的路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网络时代的政府责任
    张锐昕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6):  51-55. 
    摘要 ( 136 )   PDF(pc)(150KB) ( 146 )   收藏
    随着网络的发展,其负面影响纷至,而要规避网络风险和解决网上危机只能依靠政府行为。政府要迎接互联网的挑战,应承担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民族自主的信息产品、建立电子政府、电子软件中开发和管理服务的标准化体系、整合政府资源、提供信息服务、控制网上信息领域、占领网上政治和舆论阵地、维护网上国家安全及用新技术改造政府等责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略论"制度化"
    杨育民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6):  56-58. 
    摘要 ( 158 )   PDF(pc)(95KB) ( 142 )   收藏
    制度化结构已经成为当代社会最重要的社会结构形态,制度化方式对现代社会生活发挥着愈益重要的作用。但制度化及其形成的社会结构也存在着严重缺陷,制度化方式并不能克服其方式本身所带来的所有缺陷,特别是原生缺陷。解决这类问题的一个重要思路,就是重视和发挥精神价值系统对人的关怀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理论研究
    福利经济学的制度理论及其与马克思制度理论的比较
    唐绍欣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6):  59-63. 
    摘要 ( 125 )   PDF(pc)(151KB) ( 603 )   收藏
    我们基于下述理由研究福利经济学的制度理论,首先,福利经济学采用规范分析的手法,涉及价值判断,没有多少实证分析,基本上不采用数学、边际增量的研究方法,力求说明"应当是什么"的问题,这与制度经济学的观点是一致的;其次,福利经济学家是应用价值判断来分析和评价"制度"的,诸如资源配置的制度(机制)、收入分配制度,等等,带有很强的心理学、伦理学、法学色彩,这种看法也基本符合制度经济学对"制度"概念的界定;最后,福利经济学家主张的政策措施,本身就是一种制度。阐述福利经济学对制度的看法并将其与马克思的制度理论进行比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市场分配论--兼评"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
    任太增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6):  64-70. 
    摘要 ( 151 )   PDF(pc)(189KB) ( 640 )   收藏
    分配是与生产联系在一起的,人们在分配理论上的不同认识源于价值理论上的分歧;按劳分配不过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虚幻形式,它们都是生产者价值理论在分配上的体现;同生产者价值理论忽视产品的实现相一致,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忽视了市场对企业的分配在个人收入分配中的重要性;市场分配论是发达市场经济下通行的分配原则,它与供求价格论相一致;分配理论的变化是供给和需求、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特点在不同时期的反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投资理论与当代中国民间投资
    胡进祥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6):  71-76. 
    摘要 ( 157 )   PDF(pc)(168KB) ( 247 )   收藏
    投资即将本求利,投资的过程就是货币向资本转化的过程。投资主体的内在动机源于对利润的追逐,从而引发了投资竞争。投资的实现不仅取决于利润率的高低,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投资产品的价值能否实现。马克思揭示的一般投资原理对我国当前激活民间投资、促进经济增长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研究
    推进国际可持续消费发展的政策创新探要
    司金銮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6):  77-80. 
    摘要 ( 179 )   PDF(pc)(124KB) ( 217 )   收藏
    建构推进国际可持续消费(Sustainable Consumption)发展的政策创新体系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科学命题,它既涉及到消费、流通、生产、分配的整个经济领域,又牵连到社会制度以及生态环境、科学技术等因素,必须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论高度给出系统的框架规定。因此以"生态-经济-社会"三维复合系统论为基石,是推进国际可持续消费发展的政策创新的关键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加入WTO的深层思考
    王亚星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6):  81-86. 
    摘要 ( 137 )   PDF(pc)(172KB) ( 418 )   收藏
    我国加入WTO的多边谈判已经完成,面对"入世",我们应当作好充分的准备。现在,我国加入WTO面临的关键性问题不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问题,而是如何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问题,要依法治理经济环境,以适应WTO原则、规则的要求。为此,一要深化我国的外贸体制改革,与国际市场进一步接轨:二要建立统一的市场规则体系,消除国内地区间的贸易障碍;三要进一步推行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建立新型银企关系
    蒿亚琍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6):  87-89. 
    摘要 ( 129 )   PDF(pc)(98KB) ( 155 )   收藏
    在我国企业改革和银行商业改革过程中,要建立起新型的银企关系,首先要理顺银行与企业之间平等、互利及双向选择的服务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明确政府职能及商业银行的性质,培育资本市场,达到银行资本与企业资本融合,发展直接融资,并加强、完善法律体系,从而真正建立起新型的银企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浅析我国开放式基金的推行及对策
    赵维双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6):  90-92. 
    摘要 ( 134 )   PDF(pc)(96KB) ( 184 )   收藏
    开放式基金在世界范围内已成为基金的主流,导引着我国投资基金的发展方向。在我国推行开放式基金,已具备了客观的必要条件和完备的配套设施。我国推出开放式基金应采取循序渐进,先试点,后推广,多管齐下,应对赎回等方式,并应选择适当的销售对象和渠道。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调查报告
    关于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优势互补的思考--沈阳市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互动现状调查
    于连胜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6):  93-95. 
    摘要 ( 109 )   PDF(pc)(94KB) ( 111 )   收藏
    江泽民同志的"七一"讲话,进一步肯定了民营经济的重要作用,这对我们正确认识发展民营企业同搞好国有企业的关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通过对辽宁省沈阳市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认为实施优势互补工程既是搞好国有经济的需要,也是实现民营经济大发展的需要,更是实现国民经济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世纪中国企业的战略选择--关于"海尔"等大型企业集团"走出去"战略的调查
    赵颖奇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6):  96-99. 
    摘要 ( 154 )   PDF(pc)(133KB) ( 225 )   收藏
    面对新世纪,中国的大型国有企业如何发挥自身的优势创造出新辉煌,"海尔"、"康佳"等一大批国有企业的"走出去"战略,为此做出了典范。他们以崭新的思维,充满活力的团队精神及强烈的品牌意识,在国外走出了自己独特的投资创业、稳步发展之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古史新论
    辽代佛学字书《龙龛手镜》考略
    王绵厚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6):  100-103. 
    摘要 ( 558 )   PDF(pc)(128KB) ( 732 )   收藏
    沈括《梦溪笔谈》收录的《龙龛手镜》是传世的重要辽代佛学字书。该书为辽代名僧行均编撰,对唐《玉篇》、《干禄字书》和《一切经音义》等广为参据,不仅对考察辽代民间正俗字和佛学的流传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考察辽南京道、西京道等有关历史地理和辽与高丽等文化交流史,亦有其重要学术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辽代前中期西拉木伦河流域以及毗邻地区农业人口探论
    韩茂莉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6):  104-109. 
    摘要 ( 197 )   PDF(pc)(206KB) ( 1024 )   收藏
    西拉木伦河流域是辽王朝的政治核心,也是生态敏感地带,探讨这一地区的农业人口规模是研究辽代经济以及环境诸问题的前提。辽前中期是历史上西拉木伦河流域以及毗邻地区农业人口最多的时期之一,主要包括编户人口、提辖司户人口以及迁往中京地区的人口,三部分人口约35万。在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中,主要将编户人口与提辖司户人口列入农业人口范畴之内,并未考虑迁移人口与迁出地之间的关系。其实,由西拉木伦河流域迁往辽中京地区的人口均属农业人口,同时也是辽前中期西拉木伦河流域农业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列入,即全面复原了这一地区的农业人口规模。农业人口规模与农田垦殖规模、生态环境直接相关,这35万农业人口决定了辽代西拉木伦河流域的开发规模,同时也构成了这一地区的人地关系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世史坛
    封闭:中国近代城市现代化困境的症结--以扬州为个案
    叶美兰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6):  110-115. 
    摘要 ( 211 )   PDF(pc)(165KB) ( 298 )   收藏
    盐商消费集团的解体,传统交通优势的丧失,是近代扬州城市现代化缓慢的物化缘由;政府权力运作的"否定",陈旧的保守意识的阻碍,则是其更为深层的话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古史新论
    试论明清东南沿海海洋经济模式的演迁
    王日根, 李娜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6):  116-121. 
    摘要 ( 307 )   PDF(pc)(177KB) ( 554 )   收藏
    东南沿海地区具有悠久的海洋开发历史,海洋产业是东南经济的大宗。这既因为东南地区具有濒海的自然环境,也与东南地区人民长期养成的开拓进取精神、封建政府政策所产生的正反两方面的效应以及东南地区与世界经济贸易体系的连动密切关联。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的些微变化都足以引起经济开发模式的转换。从明清东南沿海地区传统产业渔业和新兴产业私人海上贸易业方面即可揭示其演迁的轨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世史坛
    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与百年社会变迁
    姚琦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6):  122-127. 
    摘要 ( 845 )   PDF(pc)(172KB) ( 1646 )   收藏
    1815-1915年中国出版了近2000种中文报刊。这些报刊在内容上反映了近代中国从最初西潮东来到洋务、维新、反清革命、创建民国的全部过程。在名称上折射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社会变迁和国人对中外大势的认识。在出版地上由东南沿海不断向内陆辐射,体现了西学东渐和中国近代报刊发展的基本规律。通过对中国近代报刊的宏观考察分析,可知中国近代报刊发展与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线索基本一致,从诸多侧面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变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诗学研究
    生命体验的诗化文论--重估宗白华文艺理论的"生存"价值
    王纯菲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6):  128-132. 
    摘要 ( 128 )   PDF(pc)(174KB) ( 833 )   收藏
    宗白华对艺术进行深沉的生命体验,又以散文的笔触将充满诗意的生命体验构入其文艺理论体系,形成了他的文学理论特色:生命体验的诗化文论。在其文论中,他的生命创化的艺术观是理论的根本。生命创化的艺术观既受西方生命直觉主义艺术理论的影响,又吸收了中国"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理念,是中西艺术理论的融合。"艺境说"是宗白华文艺理论的精华,是他的生命创化的艺术观在中国艺术研究方面的充分体现,从中他和谐地进行了传统的意境话语向现代生命哲学话语的转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吉檀迦利》思想倾向探论
    张联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6):  133-135. 
    摘要 ( 218 )   PDF(pc)(101KB) ( 527 )   收藏
    上个世纪初,诗集《吉檀迦利》的出版,使泰戈尔成为东方第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光明与自由,真理与理想,凝聚为卓尔不群的诗歌意象。爱国主义、人道主义精神的灌注,使《吉檀迦利》成为印度文学的圣殿,泰戈尔成为东方文化的骄傲。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文学与文化
    先秦著述的"言公"传统论考
    许小颖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6):  136-141. 
    摘要 ( 249 )   PDF(pc)(204KB) ( 550 )   收藏
    对照传世的先秦学术典籍和近代考古发现的先秦学术典籍的体例、内容及语言,并后代相关的文献记载,章学诚的"言公"的观点完全符合先秦学术史的实情:从"先秦古书不题撰人","同时代之人未必知晓作者为何许人","诸子未必可考"三个方面可以证明先秦学术没有作者的观念;考查传世的与出土的先秦文献中不同版本的著作在思想内容、篇幅篇次、语言等方面的修正与变更证明,一些曾被"疑古派"确定为伪书的先秦文献实质上是先秦学术"言公"现象在典籍中的体现,从而也证明了先秦学术"言公"的传统。先秦学术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是"言公"风气与"立言"信念和谐统一的结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世纪中国文学
    透视世纪之交的中国比较文学文化研究
    杨洪承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6):  142-146. 
    摘要 ( 189 )   PDF(pc)(150KB) ( 320 )   收藏
    20世纪90年代中国比较文学文化研究,在追踪国际比较文学步履上显得较为积极主动,但耽于自身知识的储备和接受的消化,学科发展连带了一系列具体的问题。为此,我们必须正视当下多元叠合的文化语境;必须保持这一种兼容并包与差异性认同的文化立场;必须以寻找文学关系、文学传递、文学文本的解读等为其基本任务;坚持对自身民族文化资源的挖掘,对文学精神的深入思考,以期解决并面对我们在社会文化转型期的困惑和选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时期探索戏剧的戏剧观
    宁殿弼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6):  147-153. 
    摘要 ( 306 )   PDF(pc)(201KB) ( 320 )   收藏
    80年代关于"戏剧观"的大讨论引发了全国范围的巨大的戏剧探索热潮,遂产生了一大批探索戏剧。在戏剧与政治、戏剧与社会生活、戏剧与观众这些外部关系方面,探索戏剧观念都秉具彼时鲜明的时代特征;而在戏剧的本质、功能、演剧观念诸多戏剧本体、内部规律方面,探索戏剧则对传统戏剧多有颠覆、反拨和突破,处处显示出观念的更新与嬗变。正惟如此,方令探索戏剧面貌为之一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死水微澜》主题史诗性探源
    胡丹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6):  154-156. 
    摘要 ( 435 )   PDF(pc)(105KB) ( 505 )   收藏
    《死水微澜》主题的史诗性及其美学范式的形成深受法国文学的影响。其批判地吸收、理想的写实的主旨以及反映历史恢宏画面的史诗模式,创作人物的独特的审美视角和描写的艺术手法,都明显地烙印着法国自然主义文学的痕迹。中国文学传统的史诗精神予李人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容忽视,相对地,《死水微澜》中体现的法国文学的影响更为直接、明显,具有决定性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醍醐一种:超越困境摆渡生命
    陈建光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6):  157-158. 
    摘要 ( 84 )   PDF(pc)(58KB) ( 347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美学研究
    论审美关系的确立与互动
    李湘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6):  159-161. 
    摘要 ( 143 )   PDF(pc)(94KB) ( 147 )   收藏
    马克思把人与对象的审美关系的确立看作是在劳动实践中实现的。人的实践活动使对象具有了转化为美的可能性。是劳动实践使人获得了人的感觉,是实践塑造了审美主体,是实践造就了人的本质的多样性、丰富性,进而使人类实践创造的世界如此丰富多彩。人的劳动实践活动使对象、事物不断地转化为美,同时,人们对美的发现,又使人的感觉和审美意识得以塑造和升华。美在审美主体与客体的交互作用中不断辐射,在时间空间上张扬。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术随笔
    一枚帅徽印证的义勇军抗日斗争史
    徐凤臣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6):  162-163. 
    摘要 ( 121 )   PDF(pc)(61KB) ( 274 )   收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辽海书镜
    "另类"的文化含义--评王兆胜的《林语堂的文化情怀》
    赵稀方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6):  164-165. 
    摘要 ( 113 )   PDF(pc)(62KB) ( 182 )   收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历史的回映现实的观照--评《唐宋文名篇》
    王晋隆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6):  166-167. 
    摘要 ( 133 )   PDF(pc)(59KB) ( 218 )   收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现代化: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之一--略评《大学教育现代化》
    廖克玲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6):  168-169. 
    摘要 ( 168 )   PDF(pc)(64KB) ( 513 )   收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确分析形势的理路--评《中国共产党人形势观》
    严喜鹤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6):  170-171. 
    摘要 ( 139 )   PDF(pc)(61KB) ( 345 )   收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