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历史上人道主义有三层含义,即人道思想和人道原则的人道主义、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人道主义和现代社会意识形式的人道主义。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道主义大讨论从多视角、多层面对此进行了阐释和评价,同时也赋予了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以新的内涵。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实行和宣传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图分类号: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142. 〔2〕赫尔达.关于人道主义的通信集〔A〕. 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资产阶级哲学家政治思想家有关人道主义人性论言论选辑〔C〕.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66. 604. 〔3〕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 第2 卷〔M〕. 上海:三联书店, 1961. 42. 〔4〕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 上卷〔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4. 579. 〔5〕〔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6卷上〔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197. 〔6〕洛克. 政府论: 下篇〔M〕.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64. 59. 〔7〕卢梭. 爱弥儿〔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78.252. 〔8〕索柯洛夫. 文艺复兴时期哲学概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3. 157. 〔9〕邓小平文选: 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3. 40-41. 〔11〕江泽民. 与优秀残疾人和助残先进集体、个人代表座谈时的讲话〔R〕. 人民日报, 1991-05-11. |
[1] | 崔秋锁. 马克思人道主义的哲学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2): 11-20. |
[2] | 安启念. 弗罗洛夫的新人道主义及其当代价值[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2): 28-33. |
[3] | 夏莹. 马克思与海德格尔:相互阐释的可能性及其限度——由科耶夫的“误读”所引发的思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3): 11-16. |
[4] | 张雷. 海德格尔对出自形而上学人道主义的追问——源始伦理学“在”之源的解蔽[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3): 26-28. |
[5] | 崔秋锁. 论马克思价值观的哲学思想前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1): 14-19. |
[6] | 王晓华. 论作为人道主义者的奥威尔[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5): 232-234. |
[7] | 张首先. 批判与超越:后人道主义和谐生态理念之构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4): 29-31. |
[8] | 温越. 生态文学的批判性与现实主义文学的批判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4): 195-198. |
[9] | 陈凡赵迎欢. 后人道主义:哲学人道主义的现时代反思与定位[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1): 16-21. |
[10] | 张士清. 澄明被经济学语境遮蔽的人道主义--兼析施密特对结构主义的批判[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4): 26-30. |
[11] | 王雨辰. 评阿尔都塞对"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批判[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6): 34-39. |
[12] | 李丽. "东方文化恶魔"的人道--鲁迅、托尔斯泰人道主义思想比较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6): 164-16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