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80年代关于"戏剧观"的大讨论引发了全国范围的巨大的戏剧探索热潮,遂产生了一大批探索戏剧。在戏剧与政治、戏剧与社会生活、戏剧与观众这些外部关系方面,探索戏剧观念都秉具彼时鲜明的时代特征;而在戏剧的本质、功能、演剧观念诸多戏剧本体、内部规律方面,探索戏剧则对传统戏剧多有颠覆、反拨和突破,处处显示出观念的更新与嬗变。正惟如此,方令探索戏剧面貌为之一新。
中图分类号:
〔1〕林克欢. 戏剧观念的多元化发展与交替更新〔J〕. 戏剧报, 1986, (4) : 37. 〔2〕孙葳. 不能用单一的政治观点认识生活〔J〕. 戏剧报, 1985, (6): 44. 〔3〕莘莘."为政治服务"是话剧的痼疾〔J〕. 戏剧报,1985, (2): 20. 〔4〕〔7〕高行健. 我的戏剧观〔J〕. 戏剧论丛, 1984,(4) . 〔5〕高行健.现代戏剧手段〔J〕.随笔, 1983, (1) . 〔6〕高行健.谈戏剧性〔J〕.随笔, 1983, (3) . 〔8〕黑格尔. 美学: 第3卷: 下册〔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1. 272. 〔9〕童道明.戏剧笔记〔M〕. 北京: 中国戏剧出版社,1993. 106. 〔10〕〔11〕胡伟民. 话剧要发展, 必须现代化〔J〕. 人民戏剧, 1982, (2): 29. 〔12〕胡伟民. 话剧艺术革新浪潮的实质〔J〕. 戏剧报, 1982, (7) . |
[1] | . 同源而异派——古典戏曲理论对诗歌理论的“因革”[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3): 201-206. |
[2] | . 吕天成“当行”观探微[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1): 196-200. |
[3] | 杨隽. 论周代庙堂典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1): 184-187. |
[4] | 王正兵. “孤愤之书”· “消遣岁月”· “游戏澜言”———蒲松龄、纪昀、袁枚小说创作心态之比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1): 201-203. |
[5] | 邓绍基. 由《牡丹亭》的传播看戏曲改编与演剧通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1): 172-175. |
[6] | 王景丹. 话剧语体与话剧对戏曲的偏离[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4): 199-201. |
[7] | 解玉峰. "案头戏剧"的案头式研究--读杜桂萍《清初杂剧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5): 238-239. |
[8] | 徐子方. 明代北曲剧场兴衰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6): 126-134. |
[9] | 危磊. 中国戏曲的空间艺术与太极之圆[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4): 142-145. |
[10] | 李江. 中国现代讽刺喜剧的历史回顾与反思[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2): 165-170. |
[11] | 董健. 话剧研究要补课[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1): 155-156. |
[12] | 马俊山. 话剧史研究仍须解放思想[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1): 157-159. |
[13] | 朱伟华. 中国话剧文体研究的反思与前瞻[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1): 160-163. |
[14] | 袁国兴. 早期话剧研究的态势和潜能[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1): 164-167. |
[15] | 曹树钧. 话剧演剧艺术研究的径路与展望[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1): 168-17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