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作为社会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中国科学社会学在短短近20年里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无论是整体的理论体系建设,还是具体的学科范式初建等都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传统。而且中国科学社会学还不断吸纳国际科学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密切关注国际科学社会学的最新动态,并在其他相关学科的推动、渗透下,成功地完成了从纯粹的"狭义科学社会学"向相对宽泛的"广义科学社会学"的转向。中国科学社会学的长足发展得益于中国的科技现代化的战略目标的现实推动,同时,它在推动中国科教兴国战略方面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国科学社会学是一个年轻的学科,在学科范式建设上还不够规范,在理论建设方面也显稚嫩,在满足中国高速发展的科技的实践需求方面略显滞后,它的成熟还需要一段很长的路程。
中图分类号:
〔1〕伯纳德。 巴伯. 科学与社会秩序〔M〕. 北京: 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 1991. 7. 〔2〕〔6〕〔9〕唐军. 对八十年代中国大陆科学社会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社会学研究, 2000, (1) . 〔3〕〔4〕冯国瑞. 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 75. 〔5〕周恩来选集: 下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412.邓小平文选: 第2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 86. 〔7〕龚育之. 中国自然辩证法史(三) 〔J〕. 自然辩证法研究,(3) . 〔8〕征文启事〔Z〕. 自然辩证法通讯, 1998, (1) . 〔10〕魏章玲. 美国的科学社会学〔J〕. 社会学研究,1986, (1) . |
[1] | 于景祥. 《四六法海》在骈文批评上的贡献及其存在的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6): 238-246. |
[2] | 银建军. 中国生态美学研究述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4): 216-220. |
[3] | 张放. 对我国新著作权法存在问题的探讨[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5): 156-15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