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关于全球化的争论中,最为复杂的问题是关于全球化的文化内涵的认定与价值判断。从内在逻辑上看,文化的全球化必然是一个矛盾冲突和开放的过程:它不可能是各民族文化的趋同化,而是一种跨文化对话和交流的机制;它不可能是文化的彻底"西方化",而是多种文化通过冲突和对话而形成的新的文化格局;它不是现代性的彻底断裂,而是现代性或现代理性精神的自我完善。它同现代化的目标并不矛盾,相反,为信息化时代更为成熟的理性文化精神奠定了基础。目前中国文化面临着各种冲突和分裂。我们应当利用全球化的机遇,建立一种保持科学理性和人本精神之间必要的张力,同时吸纳后现代的多元与差异性的文化要素的现代主义或理性主义文化精神。
中图分类号:
〔1〕里斯本小组. 竞争的极限〔M〕.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0. 16. 〔2〕〔4〕王宁,薛晓源.全球化与后殖民批评〔M〕.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8. 22, 130, 296, 252-253.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 276. 〔5〕〔7〕安东尼。 吉登斯. 现代性的后果〔M〕. 北京:译林出版社, 2000. 153. 〔6〕〔德〕乌。 贝克,哈贝马斯. 全球化与政治〔M〕.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0. 87-89. 〔8〕〔法〕让。 弗朗索瓦。 利奥塔. 非人〔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 25. |
[1] | 李海洋. 论科学实践观与文化的本质性规定[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6): 63-67. |
[2] | 田玉芬, 侯波. 文化软实力视域中的公民基本素质[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3): 71-7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