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从比较哲学角度对中西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亚里士多德中道观与儒家中庸观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两者有五方面的共同点:(1)都视中道或中庸为最高的德行;(2)都把中庸视为主体正确的价值评价和道德行为的统一体;(3)都体现了主体情感行为上的辩证特性;(4)都充满着重智精神;(5)都具有相类的出发点和目的性。两者还有六方面的区别:(1)纯粹的道德伦理观与哲学世界观的不同;(2)实践生成论与天赋人性论的区别;(3)法律论与道德论的区别;(4)中间阶级性与全民性的区别;(5)自愿性与自觉性的区别;(6)结构"中间"论与过程"时中"论的区别。两者的同异性主要源于人类实践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各自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结构与经济结构。
中图分类号:
〔1〕〔2〕〔3〕〔6〕〔7〕〔8〕〔9〕〔14〕〔15〕〔19〕〔20〕〔24〕〔25〕〔27〕〔28〕〔30〕〔31〕〔32〕亚里士多德. 尼各马科伦理学〔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 36, 37, 37,36, 36, 36, 36, 121, 37, 37, 24, 21, 28, 240, 109, 37, 49,57. 〔4〕论语: 雍也〔M〕. 〔5〕明儒学案: 第三十七卷〔M〕. 〔10〕论语: 里仁〔M〕. 〔11〕论语: 微子〔M〕. 〔12〕河南程氏粹言: 第二卷〔M〕. 〔13〕朱子语类: 第六十三卷〔M〕. 〔16〕论语: 子罕〔M〕. 〔17〕中庸: 第七章〔M〕. 〔18〕中庸: 第六章〔M〕. 〔21〕雅斯贝尔斯.世界名人论中国文化〔M〕.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2. 334. 〔22〕礼记: 仲尼燕语〔M〕. 〔23〕中庸: 第一卷〔M〕. 〔26〕朱子语类: 第十八卷〔M〕. 〔29〕朱熹.西山读书记: 第二十八卷〔M〕. |
[1] | 陈丽杰. 古希腊本体论“世界观哲学”特性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5): 52-5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