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897-1916的20年是中国小说文体理论由传统向现代迈进的初始阶段。其间,人们对小说文体的认识理解,经历了在"经、史、子、集"框架下小说与"群书"的比较,到中西小说比较以及"艺术系统"内比较的过程。通过比较思维的更变,"引进"了一些新的小说文体概念术语和理论模式,小说观念上发生了许多变化,并尝试构建系统的现代"小说学"。
中图分类号:
〔1〕中国近代文论选: 上册〔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197. 〔2〕〔3〕〔12〕〔15〕〔17〕〔19〕〔20〕〔24〕日本书目志。识语〔A〕. 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 第一卷〔C〕.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29, 295-296, 101, 276, 92,504, 258, 92, 97. 〔4〕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M〕.纪昀.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 〔5〕钱钟书. 管锥编: 第一卷: 左传正义。 杜预序〔M〕. 〔6〕张国光. 金圣叹诗文评选〔M〕. 长沙: 岳麓书社,1985. 293. 〔7〕陈平原. 20世纪中国小说史: 第一卷〔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9. 34-39. 〔8〕〔18〕孙宝. 忘山庐日记〔A〕. 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 第一卷〔C〕.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573, 573. 〔9〕苏曼殊. 小说丛话〔A〕. 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 第一卷〔C〕.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88-89. 〔10〕〔11〕侠人. 小说丛话〔A〕. 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 第一卷〔C〕.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92,92. 〔13〕知新室主人. 毒蛇圈: 译者识语〔A〕. 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 第一卷〔C〕.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11. 〔14〕觚庵漫笔〔A〕. 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C〕.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268-269. 〔16〕小说丛话〔A〕. 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C〕.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99. 〔21〕瑟斋. 小说丛话〔A〕. 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 第一卷〔C〕.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84. 〔22〕舒舍予. 文学概论讲义〔M〕. 北京: 北京出版社, 1984. 42. 〔23〕王国维. 红楼梦评论〔A〕. 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 第一卷〔C〕.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116. 〔25〕《小说林》发刊词〔A〕. 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 第一卷〔C〕.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254. 《小说林》缘起〔A〕. 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 第一卷〔C〕.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257. 〔26〕蛮. 小说小话〔A〕. 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 第一卷〔C〕.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264. 〔27〕耀公. 普及乡闾教化宜倡办演讲小说会〔A〕.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 第一卷〔C〕.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320. 〔28〕〔29〕陈平原. 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 第一卷〔C〕.前言, 397-412, 438-479. |
[1] | 左鹏军. 王钟麒戏曲创作考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5): 187-192. |
[2] | 徐仲佳. 中国都市文学的现代性问题:性爱观念与市民形象的塑造——以鸳鸯蝴蝶派与新感觉派小说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5): 204-209. |
[3] | 高玉, 梅新林. 过渡、衔接与转型——重新定位中国近代文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2): 167-173. |
[4] | 刘永文. 晚清报刊小说的传播与发展[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1): 174-179. |
[5] | 鲍国华. 作为方法的报刊--晚清报刊文献与中国小说转型研究的可能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3): 167-172. |
[6] | 胡全章. "心存邦国"和"诗人之诗"--清末《 时报 》诗歌和"平等阁诗话"[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3): 173-181. |
[7] | 〔韩〕吴淳邦. 张赤山与《海国妙喻》辑录之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3): 182-189. |
[8] | 曹辛华. 论民国词集文献的整理及其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5): 184-188. |
[9] | 张登林. 知识者的自我言说——重读民初“鸳鸯蝴蝶派”言情小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1): 200-203. |
[10] | 马睿. 文献事实中的跨文化实践:从晚清民初的“西学中译”说起[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1): 176-18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