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2年, 第2期 刊出日期:2002-03-15 上一期    下一期
    哲学研究
    "为人民服务":现代社会的伦理新蕴
    张兴国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2):  4-8. 
    摘要 ( 110 )   PDF(pc)(149KB) ( 187 )   收藏
    "为人民服务"作为伦理命题和道德行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和实践上的可行性。而且只有在市场经济社会中才有真正意义上的"为人民服务",同时,"为人民服务"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的伦理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技术概论
    田鹏颖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2):  9-14. 
    摘要 ( 241 )   PDF(pc)(173KB) ( 205 )   收藏
    "社会技术"是存在的,它是社会科学在实践应用中的一个中间环节,是由一定社会的政府创造、发明(制定)的,由全体社会成员或一定社会阶层接受、使用的,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解决社会矛盾进而实现保障和改造社会目的的实践性知识体系。"社会技术"可分为多种类型;它与社会科学、社会意识形态、"自然技术"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具有保障、改造、导向、组织等功能。研究社会技术对于深入理解企业技术创新、实施德法兼治的治国方略、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以及深化技术哲学研究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国内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的局限性
    陈向义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2):  15-20. 
    摘要 ( 254 )   PDF(pc)(161KB) ( 219 )   收藏
    国内对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主要可分为两种:一是认同性的研究,一是批判性的研究。后者还可分为两类:内容上的批判和性质上的批判。不论是两类批判性的研究,还是认同性的研究,都有着各自的局限性。可持续发展研究的视角有待向注重个人的可持续能力发展方面转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的全面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刘建新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2):  21-24. 
    摘要 ( 163 )   PDF(pc)(117KB) ( 110 )   收藏
    江泽民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指出,党要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理论的新发展。人是生产力的主体,知识经济的兴起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发展先进生产力是促进人的素质全面提高的必由之路;人的全面发展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创造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学研究
    人学及其生存论结构
    邹诗鹏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2):  25-31. 
    摘要 ( 162 )   PDF(pc)(397KB) ( 167 )   收藏
    人学是奠基于人的历史性实践活动之上,以确证属人世界、以解放和弘扬人的主体性为主旨,并全面持续性地影响着当代思想文化及知识领域的思想方式及其理论学说。人学不应该是具体的知识及哲学学科,而应是既渗透于诸多具体知识学科及领域性哲学但又超脱于具体知识学科及领域性哲学的总体性的哲学形态。人学研究的重要症结是在本体论问题上缺乏建树,人学作为当代哲学的总体性形态,它本身就意味着哲学本体论的根本转换,这就是从超验的、实体性的抽象本体论向实践的、感性的生存论本体论的转换。揭示出人的实践活动的生存论蕴含及其结构乃是从理论上确立并阐释人学合法性的前提。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全球化问题研究
    马克思主义语境中的全球化理论
    孙翠兰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2):  32-36. 
    摘要 ( 119 )   PDF(pc)(149KB) ( 207 )   收藏
    全球化的实践在100多年前已初露端倪,全球化的基本理论也在100多年前由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做了最初的阐述。当今的全球化,是100多年前全球化端倪的继续和发展。对当今的全球化,也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解读它,才能以清醒的头脑投身于其中,并为争取实现以全人类利益为宗旨的全世界人民的全球化而斗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世界文学"与全球化文学界说
    高小康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2):  37-42. 
    摘要 ( 142 )   PDF(pc)(171KB) ( 160 )   收藏
    在谈到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学问题时,人们很容易联想到歌德的"世界文学"观念,并认为"全球化"在文学领域就意味着出现"世界文学"现象。歌德的"世界文学"建立在一元论文化观念之上,是对全世界各民族文学发展的共同趋势和前景的期待,而非简单的全世界文学的集合体,其文化关系背景与当下的全球化有本质的不同。当下以经济领域为基点的全球化,反映了由于跨国公司的发展而带来的更广泛的经济实体间的相互反馈与对话。相应地,当下的世界范围内的文学交流和相互影响,也就不再是简单的不同价值观的文化对抗,而是不同文化的相互反馈、影响和对话。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全球化与中国知识产权法释论
    高天红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2):  43-45. 
    摘要 ( 113 )   PDF(pc)(114KB) ( 186 )   收藏
    随着两极对峙的冷战时代的结束,全球意识的觉醒成为当今世界最令人瞩目的现象。世界市场化的趋势,各国经济战略、经济体制的日趋接近,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法律制度和执法原则与标准的一致。面对"法律全球化"下的中国知识产权法,必须与国际接轨,调整现有法律,同时加强防范,避免吃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学研究
    整体的"社会事实"与个体的"社会行动"--关于迪尔凯姆与韦伯社会学方法论的逻辑基点比较
    刘中起, 风笑天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2):  46-50. 
    摘要 ( 321 )   PDF(pc)(162KB) ( 652 )   收藏
    迪尔凯姆主张从社会结构方面来解释社会现象,坚持用一种社会事实去解释另一种社会事实的原则;韦伯始终认为个人才是社会行动的真正主体,只有通过把握人的行动动机才能"理解"社会现象的"主观意义"。两位大师由各自的逻辑基点出发构建了各自的社会学理论体系,形成了社会学研究传统中整体主义的、实证的传统和个体主义的、人文的传统的分野。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检验社会制度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标准
    刘长明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2):  51-55. 
    摘要 ( 111 )   PDF(pc)(144KB) ( 225 )   收藏
    判别社会制度优越性有两条标准:强大且可持续的价值创造力和较高的价值分配公平度。前者是价值创造标准,是社会制度优越的一般理论前提;后者是价值分配标准,是社会制度优越的最终保障。同时满足这两条标准的社会制度才可称作是优越的。公平和效率并没有一方优于另一方的性质和属性;一味强调前者而忽视后者,就会滑向平均主义;过度迷恋后者而排斥前者,则会导致严重的社会不公。依据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这两条标准做出优越的制度安排,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制度文明与生态文明
    曹新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2):  56-60. 
    摘要 ( 219 )   PDF(pc)(141KB) ( 352 )   收藏
    人类社会的文明不仅仅只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还包括制度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制度文明可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协调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可以促进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全面加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提高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水平,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人类文明进程的向前推进,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和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法学研究
    关于我国国有公司监事会的法律思考
    潘登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2):  61-62. 
    摘要 ( 151 )   PDF(pc)(73KB) ( 183 )   收藏
    国有公司监事会无法正常发挥职能,有其自身及外部制度上的原因。国有公司只有正确认识监事会的职能及作用,改革内部人事结构、议事规则,强化职能作用,才能有效地发挥监事会对国有资产的监督和管理作用,顺应改革的需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理论研究
    从工业社会到知识经济社会管理的十大变化
    杨兆宇, 赵晶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2):  63-67. 
    摘要 ( 132 )   PDF(pc)(152KB) ( 140 )   收藏
    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发展到工业社会,一直到今天的知识经济时代,管理世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管理的价值取向从资本到知识,管理者从福特型到盖茨型,管理对象从工人到职员,管理目标从一维到多维,管理手段从文书图表到互联网络,管理方式从刚性到柔性,管理组织从工作型到学习型,管理结构从等级制到网络状,管理文化从一元到多元,以至管理边界从清晰到模糊,等等。认识、了解这些变化,对于我们把握时代脉搏,搞好知识经济的人本管理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当代解说
    周德俊, 王柏林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2):  68-71. 
    摘要 ( 194 )   PDF(pc)(123KB) ( 256 )   收藏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和核心。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的生活已进入后工业社会及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一时期,有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劳动创造价值产生疑惑。我们应该正确认识所处的时代,也应该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与时俱进"性。时代在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在发展,但劳动仍然是创造价值的惟一源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研究
    绿色壁垒的设置与我国经济的"绿化"
    李树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2):  72-77. 
    摘要 ( 138 )   PDF(pc)(178KB) ( 250 )   收藏
    某些发达国家利用世界日益高涨的绿色浪潮,构筑起非关税的"绿色壁垒",限制或禁止外国商品的进口,以达到其贸易保护主义的目的。为了提高我国产品的出口效益,全面抢占广阔的国际市场,拉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我国必须打破出口贸易中的绿色壁垒,实施经济的"绿化"战略。为此,需要采取下列措施:(一)强化国民绿色经济意识,培育绿色经济行为;(二)发行"绿化"彩票;(三)实施扶持绿色产业的政策措施;(四)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五)积极发展生态工业;(六)切实有效地发展"绿色金融";(七)实施符合国际标准的绿色认证制度;(八)努力实施国际绿色营销策略。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彩票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营销创新安排
    张湛彬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2):  78-85. 
    摘要 ( 189 )   PDF(pc)(205KB) ( 194 )   收藏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彩票发行应当而且也能够成为一个新的产业。彩票发行权的高度统一和市场营销竞争是设定市场结构和运行方式的重要内容,同时也需要必要的制度、技术安排。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般逻辑--资本市场经济
    戚书平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2):  85-89. 
    摘要 ( 158 )   PDF(pc)(145KB) ( 164 )   收藏
    资本市场经济,是对市场经济历史发展形态的一种抽象。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般形态即是资本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和资本市场经济的历史结合是不容违背的客观历史趋势,但这种结合客观上又存在着矛盾和冲突。我们只要以"三个代表"为指导,坚持不懈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革,我们必然能够化解这一矛盾和冲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商业新型业态对传统商业模式的整合
    沈东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2):  90-94. 
    摘要 ( 153 )   PDF(pc)(156KB) ( 329 )   收藏
    近几年,我国的商业零售业正经历着一场剧烈的整合。1998年至今,我国的"大商场倒闭现象"愈演愈烈。相当多的大型百货商场的经营举步维艰,从目前的情况看,今后几年国内大型零售企业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在海外成熟的商业资本将进一步向中国市场渗透的态势下,我国的连锁商业企业开始遭遇强大的竞争对手。中国已加入WTO,未来对我国的商业零售业企业的挑战将更加严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加入WTO后中国会计市场的发展
    吕智杰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2):  95-97. 
    摘要 ( 127 )   PDF(pc)(112KB) ( 206 )   收藏
    加入WTO后,中国会计市场面临机遇和挑战。如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及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执业水平将提升;会计信息披露将规范化和法制化;会计电算化将向信息化发展。但同时国内会计行业也将面临市场份额的减少及人才的流失。因此,我国必须建立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规范体系;发展注册会计师行业;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素质;为企业提供全球性的服务。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投资与证券
    证券投资基金绩效评价方法及其一致性分析
    李姝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2):  98-102. 
    摘要 ( 190 )   PDF(pc)(161KB) ( 627 )   收藏
    证券投资基金绩效评价,对引导投资者有效地选择证券投资基金进行投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以西方常见的主要的基金绩效评价方法对我国的证券投资基金的绩效状况进行评估,并用统计上的一致性检验对这些方法进行评价和比较,给出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的综合排序结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古史新论
    中国封建城市经济发展特点新探
    马继云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2):  103-109. 
    摘要 ( 193 )   PDF(pc)(201KB) ( 502 )   收藏
    小农经济结构的存在导致了商品经济的超前发展,并由此成为中国封建城市发展的雄厚基础;中国封建农民所具有的人身自由、择业自由,使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相对频繁,也使中国封建城市有可能积聚起更多的人口;中国封建时代以地主私人占有土地为主的经济模式,使经济发展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并使封建城市经济因社会竞争的广泛存在而比西欧封建城市更显繁荣;社会竞争的广泛存在,一方面使中国封建城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另一方面也刺激封建政权建立起日趋完善的调控机制,以抑制工商业的过度发展,而这正构成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迟滞的根本原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两汉时期灾害发生的社会原因
    陈业新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2):  110-115. 
    摘要 ( 160 )   PDF(pc)(177KB) ( 324 )   收藏
    灾害的发生,具有自然的和社会的多重因素。两汉时期不当地发展农业及手工业,尤其是较为发达的冶炼业,是破坏生态和引发灾害的重要因子;盛行于两汉的浮侈世风对林木资源的大量耗费,使得其调节生态和遏制灾害发生的能力大大降低,以致屡发的灾害呈蔓延之势;统治集团为争权夺利而发动的战争在毁灭人类文明的同时,也令生态环境资源遭受重创,从而引发灾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明清灾害与民间信仰的形成--以江南市镇为例
    丁贤勇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2):  116-119. 
    摘要 ( 189 )   PDF(pc)(133KB) ( 235 )   收藏
    明清以来,江南水乡的天灾人祸在人们的信仰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首先,对历史上治水有功的杰出人物进行神化,或把佛道的观音、龙王等神区域化;其次,在神化华佗、药王的同时,妄用医巫到了变态的程度;复次,在战后的生活与生产中,重塑了保佑地方与自身生命财产安全的人与神。灾害,长期而直接地威胁到人们的基本生存,这种自然与社会的破坏性与不可抗拒性,以及生命在灾害面前的脆弱无奈与随机偶然,决定性地影响了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人们的意识与信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世史坛
    鸦片战争后清王朝政治衰败实质探论
    高燕宁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2):  120-125. 
    摘要 ( 181 )   PDF(pc)(168KB) ( 273 )   收藏
    清政府面对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变化以及现代化的严峻挑战,没能够采取有效的回应措施,及时对其政治制度进行彻底改革。相反,作为一个国家政权,其变革功能、容纳功能的丧失及权威性和稳定性的丧失,致使其政治统治呈现全面衰败的景象。这种政治腐败不仅导致了清王朝的覆灭,而且也延误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抗争与妥协--徐复观论秦汉以来儒家政治思想
    刘鸿鹤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2):  126-131. 
    摘要 ( 166 )   PDF(pc)(188KB) ( 230 )   收藏
    徐复观认为,先秦儒家政治思想为政治提供了道德与精神的内涵和基础,因此它可以弥补具有严重的"非道德化"倾向的西方民主自由主义的缺陷。同时,先秦儒家人文主义又是一种具有政治抗议精神的反专制的思想体系,可是,从秦汉以来,在大一统的皇权专制的压迫之下,儒家被严重地扭曲而变质,也自然不可能发展出"法治"的思想原则和以制度的设置来实现先秦儒家的政治思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胡汉民与30年代西南政局关系探论
    黄敏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2):  132-137. 
    摘要 ( 198 )   PDF(pc)(181KB) ( 371 )   收藏
    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元老胡汉民的言行举止对西南政局的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胡汉民被扣,引发了宁粤对峙,形成了西南半独立的状态;其次,胡汉民作为精神领袖,与两广实力派互相配合,维持了西南半独立的局面;复次,胡汉民猝死,引发两广事变,最终瓦解了西南半独立的态势。胡汉民颇深的政治资历及国民党内部反蒋势力、西南实力派的大力支持,是他能够左右30年代西南政局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诗学研究
    叙事语法的历史前提
    张开焱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2):  138-145. 
    摘要 ( 142 )   PDF(pc)(222KB) ( 434 )   收藏
    结构叙事学家关于叙事"普遍语法"的预设是无法经受理论和事实检验的命题,但解构主义者彻底否认叙事规则的共同性也是不合适的。叙事语法得以产生的前提存在于特定的文化和历史土壤中。特定的历史逻辑和由此产生的文化逻辑在根本上决定了叙事文本的叙事逻辑,因此,某种叙事规则的效度只有放到特定历史情境和文化情境中考察才是合适的。叙事语法也不是历史生活逻辑和文化逻辑在叙事领域中简单而直接的搬移,而是通过作家文化心理的建构和积淀而在叙事活动中无意识投射的结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文学史家的特殊素质
    温潘亚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2):  146-150. 
    摘要 ( 143 )   PDF(pc)(151KB) ( 208 )   收藏
    文学史观由文学和历史两种观念构成,在撰史的过程中首先应强调文学史家运用自身所具有的特殊素质来观照和把握文学史现象,以文学的观念来贯穿史的观念。这特殊素质主要包括:强烈的主体精神,文学现象完全是属人的存在,背后具有主体的一切属性;文学史研究就是在体悟、直觉、反思中完成对创作主体和研究主体相关联的文学事实的认识的;收敛与发散两种思维模式兼具,缺少其中任何一种,文学史家的主体思维都是不健全的;树立文学研究的独立品格和个性标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文学与文化
    咏史诗:对被理性精神关怀领域的触探与拓展
    周淑芳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2):  151-153. 
    摘要 ( 157 )   PDF(pc)(100KB) ( 217 )   收藏
    咏史诗体兼文史,具有较高的史论价值和文学价值,且题材广泛,极具民族特色。诗人不再循着时间的线索去叙述历史,而是将历史图景与此时此刻的情景剪辑并列在一起,去了悟诗意和哲理。咏史诗是理性因素而不是感情因素的渐渐突出,由理性因素的消长支配着艺术结构的变化,以深刻敏锐的思想而非感觉来触探与拓展历史的内涵,将诗的形象、对历史的评断和诗人的感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明清短篇白话小说体制的演变
    王言锋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2):  154-157. 
    摘要 ( 162 )   PDF(pc)(121KB) ( 288 )   收藏
    发端于话本的明清短篇白话小说在体制上基本继承了话本的体制,但是到了明末清初,这种较稳定的体制被逐渐打破,为数不少的作品或淡化、取消头回和篇尾诗,或形成议论说教性的开头和结尾形式,或减少说话套语、叙述者隐退,或向中长篇体制发展等,越来越远离了话本体制的影响,也越来越书面化、文人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世纪中国文学
    俄苏诗歌与中国现代诗的成熟
    汪剑钊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2):  158-164. 
    摘要 ( 136 )   PDF(pc)(201KB) ( 200 )   收藏
    自"五四"以降,中国现代诗的发展已有80年的历史,它由最初的草创、流变、繁荣、沉寂,甚至倒退和复苏,到20世纪的90年代,已基本走入了自己的成熟期。在这80年间,有许多经验教训值得总结,现代诗对俄苏诗歌的吸收与扬弃便是我们需要重新审视的一个重要部分。从新中国建立以后现代诗与俄苏诗歌之间"一边倒"、全盘接受等倾向的产生和分析中可以看出,现代诗的成熟与诗人们成熟地对待外来影响是同步形成的,而以一个开放的姿态吸纳世界文学的营养,将为我们的文学带来新的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现代讽刺喜剧的历史回顾与反思
    李江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2):  165-170. 
    摘要 ( 314 )   PDF(pc)(173KB) ( 436 )   收藏
    中国现代讽刺喜剧从20年代兴起,经过30年代的发展、40年代的鼎盛,到50年代中期,迅速走向衰落。从讽刺喜剧本体构成的角度看,导因于讽刺性因素对喜剧因素的耗散,强大的非喜剧化倾向摧毁了凝聚喜剧美的可能性。在认识论意义上,剧作家在讽刺喜剧创作中忽视喜剧性因素的价值,不尊重喜剧的艺术规律,从而把中国现代讽刺喜剧引领到一种生存和发展的绝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周作人"人的文学"观的价值阐释
    赵世清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2):  171-174. 
    摘要 ( 214 )   PDF(pc)(121KB) ( 971 )   收藏
    "五四"时期,周作人提出了以"民主"和"科学"为核心的"人的文学"观,指出人既是创作的主体亦是创作所要反映的客体,从而创造出文学的新观念和新话语,以接近于世界文学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评判标准等基本观念,使中国新文学具有了世界性和开放性。"人的文学"观的价值理想是建立在启蒙思想之下的一种理想主义,它作为新文学的价值参照标准具有一种普遍性,但同时也产生了文学意识"左"倾倾向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辽海书镜
    一部创立新学科的专著--评《社科科研人才学》
    徐凤臣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2):  175-175. 
    摘要 ( 143 )   PDF(pc)(34KB) ( 151 )   收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