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2年, 第3期 刊出日期:2002-05-15 上一期    下一期
    人学研究
    论哲学境界的人性根据
    陆杰荣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3):  4-10. 
    摘要 ( 115 )   PDF(pc)(190KB) ( 310 )   收藏
    哲学作为"人的自我意识的反思性理论",主要是以理论方式表达对人的存在与生成的自我意识,以"超越"方式提供给人们追求的境界。从哲学境界与人的本性的内在一体性联系分析入手,通过对人的实践活动方式揭示、对人的应然逻辑求证、对人的形而上学天性追求,以期论证哲学境界的人性根据,进而表明哲学的特殊品格与特殊功能在于确立与时代精神相契合、表达人的生成自我意识的哲学境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的发展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双向互动
    徐春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3):  11-14. 
    摘要 ( 125 )   PDF(pc)(110KB) ( 113 )   收藏
    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它应体现为人自身的可持续性全面发展、社会关系的持续协调发展和社会整体与人类文明的全面进步,人的发展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有着重要的互动关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哲学研究
    论笛卡尔与胡塞尔的身体观及其实践意义
    张文喜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3):  15-18. 
    摘要 ( 168 )   PDF(pc)(126KB) ( 597 )   收藏
    笛卡尔主义是以身体为目标的现代化规划而成为适应早期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作为笛卡尔主义者的胡塞尔始终在唯我论立场描述身体之维,同马克思相比较,缺失以"需要"和"自然"为标志的生存论之维。因而,胡塞尔以意识为本位的身体现象学,对身体的描述无非像施蒂纳一样,做了又一次想象或抽象。当然,作为方法学的身体现象学,无疑有助于增进对处于环境中的躯体的总体理解,从而克服各门学科对身体的纯科学化理解的非人性弊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关于形象五层含义的哲学思考
    罗长海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3):  19-24. 
    摘要 ( 165 )   PDF(pc)(169KB) ( 870 )   收藏
    "形象"的含义可以深入解析为五层,即:个体形象、类形象、组织形象、艺术形象和创造形象。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感觉论、比较论、系统论、形象思维论和实践论,相应地对这五层含义分别加以研究,可以揭示出形象五层含义的本质和界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新发生与实现的文化底蕴探论
    李秀华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3):  25-27. 
    摘要 ( 117 )   PDF(pc)(97KB) ( 172 )   收藏
    创新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创新是人之为人的本性,其发生与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自身;创新受一定社会条件的制约,如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与状况,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和管理体制,社会思想文化氛围等条件的制约;创新需要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运用语义分析方法重新解决逻辑的判定
    许梅, 刘永富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3):  28-33. 
    摘要 ( 110 )   PDF(pc)(166KB) ( 147 )   收藏
    逻辑作为一门学科早已被人们所认同,但是对于什么是逻辑,目前学术界也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看法。运用从实际出发的语义分析方法,从"逻辑"一词初始意义可以得出,逻辑是关于所知的纯粹的、形式化的普遍结构或关系的学问,这种形式化的普遍结构一方面是由关系方面的形式化规定所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由关系词的形式化规定所决定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消解"悖论"的预设知识--语义、自涉、矛盾、内容
    黄展骥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3):  34-38. 
    摘要 ( 210 )   PDF(pc)(157KB) ( 350 )   收藏
    从来没有人认为真语句(P)缺乏语义。按逻辑,"非P"也有语义;重言句"P或非P"和矛盾句"P且非P"也有语义;由"自涉"产生的隐蔽矛盾"言尽悖"(Q)也有语义。古哲们从未指Q缺乏语义以回避矛盾。当然,我们可以从Q本身有无价值(意义),说Q者有无意图、目的(意义)等方面来审查它。由于2000多年来"强化谎者"论题未能被消解,人们才"特设地"回避、压制或消灭矛盾,指它无意义(大多数论者没有分辨"语义"和"价值"),借此消解论题的"矛盾被证"。但是,矛盾必有语义,矛盾可以保留,而悖论性论题犯了"复合命题"谬误。这样就消解了"矛盾被证",替辩证派和逻辑派评出公道。"意义"也可解作"经验内容",矛盾句肯定一切事物,有太丰富的经验内容,自然有语义;而重言句虽然有语义,但是它空无所指,没有肯定任何事物,所以没有经验内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学研究
    生活方式现代化:当前中国社会生活方式建构的理念与过程
    戴锐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3):  39-45. 
    摘要 ( 138 )   PDF(pc)(197KB) ( 210 )   收藏
    生活方式现代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生活方式内部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就当前中国社会而言,生活方式现代化也是矫正社会生活方式的问题倾向之必需。生活方式现代化有当前目标和长远目标两个层次,但长远目标更为重要,它主要包括生活方式的进步性、个性化、变动性与适应性、科学化、道德化以及审美化等方面的要求。而要建构现代生活方式,则应从培养生活主体积极的生活精神(生活心理、生活观念和生活态度)入手,让每个生活主体在扬弃当前生活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生活实践,并由社会通过监督管理和各种引导措施对全社会的生活方式进行整合。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建构起现代生活方式,最终实现生活方式现代化的长远目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民族主义产生的原因及发展趋势分析
    李淑云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3):  46-50. 
    摘要 ( 371 )   PDF(pc)(144KB) ( 502 )   收藏
    民族主义是当今世界三大主要思潮之一,是事关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为各政治行为体所关心和重视。本文试图从民族问题本身的特点及政治、历史角度宏观地分析近代以来民族主义产生的共同原因,并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关于中小企业的社会服务体系建设问题研究
    金波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3):  51-54. 
    摘要 ( 151 )   PDF(pc)(120KB) ( 126 )   收藏
    中小企业的社会服务体系既包括政府与非政府机构、营利与非营利组织,也包括国家制定的特定法律和政策,是由多层次、多渠道、多形态、多方位构成的统一体。社会服务体系有自身的职能定位,其服务内容包括咨询服务、信息服务、科技创新服务、金融服务、财政服务、职业培训服务、产品销售服务、国际化服务、配套协作服务及组织化服务等等。充分认识面对中小企业的社会服务体系的职能,对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的文化解析
    刘慧莹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3):  55-59. 
    摘要 ( 518 )   PDF(pc)(158KB) ( 387 )   收藏
    埃里克森是现代心理学界最有成就的精神分析学家,作为一位富于人性感的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始终对生活于现实世界中的人所面临的心理危机怀有一种深深的关注,并试图给予解决。他为此所做的努力集中体现在其对自我同一性问题的不断探索和阐释中。埃里克森认为,"自我同一性"是自我整合的一种形式,这一理论对当今人们的心理生活依然很重要,在对人们心理问题的解释与解决上依然极富魅力。西方的人文精神使埃里克森的研究深富人情味,但从科学精神出发,他将自我设定为人的"内部控制机构",其简单性和机械性表现出西方文化对人类心理理解与把握的不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法学研究
    诚实信用原则与合同义务的扩张
    谢增毅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3):  60-63. 
    摘要 ( 133 )   PDF(pc)(120KB) ( 201 )   收藏
    诚实信用原则旨在实现利益平衡。合同是当事人实现特定利益及其平衡的手段。而合同自身无法实现这种利益的平衡。因此,诚信原则成为合同法的基本原则。诚信原则追求的利益平衡只能通过合同义务的扩张。通过合同义务的扩张达到诚信原则和合同目的所追求的利益平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学研究
    发展中国家政府采购进口的控制与开放
    任际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3):  64-67. 
    摘要 ( 106 )   PDF(pc)(118KB) ( 194 )   收藏
    政府采购是国家行政权的具体体现,它在一定程度上被认为是政府的行政职能行为。但是,当今若仍然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角度辨别政府采购,已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所以,发展中国家在充分坚持国家行政权的同时,应以战略目光审视政府采购现象并综合分析是否进入以及如何进入《政府采购协议》,从而把握发展中国家政府采购的控制与开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理论研究
    货币制度与经济绩效
    王文平, 冯健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3):  68-73. 
    摘要 ( 125 )   PDF(pc)(172KB) ( 346 )   收藏
    不同的货币制度具有不同的经济绩效,可以通过实际GDP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两个指标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另一方面,由于货币制度绩效也与可信的承诺机制的具备或缺乏有很大关系,因此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对此进行分析和论证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产业结构在经济系统演进过程中所依赖的两条路径
    王青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3):  74-76. 
    摘要 ( 115 )   PDF(pc)(96KB) ( 258 )   收藏
    在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中存在着两条路径:诱致性产业结构演进路径和政策性产业结构演进路径。前者是由对经济增长过程中产生的新利润流的分割的激励而产生的产业结构的演变;后者是指国家通过一系列的产业政策,借助于重新分割物质或制度资源以及改变经济系统外对系统内的各种影响以实现产业体系非常规的、跨越式演进的变迁过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研究
    民主财政论:财政制度变迁分析
    焦建国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3):  77-83. 
    摘要 ( 202 )   PDF(pc)(192KB) ( 356 )   收藏
    财政公共有三个基本规定,人类历史上经过四种财政制度的演变与传承。公共财政是一种财政制度,是民主财政;公共财政的生成与现代民主政治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的产生是同一个过程,它们互为前提,互相促进;财政民主是通过作为民主政体基础的政府预算制度实现的;预算作为政治体制的一部分是纳税人及其代议机构控制政府财政活动的机制,作为经济体制的一部分是现代经济社会政府配置资源的机制,作为公共管理体制的一部分是公共利益的实现机制;建立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就是要按照财政民主的要求重建政府预算制度,它既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更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所有权结构对公司治理机制的影响机理
    严若森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3):  84-88. 
    摘要 ( 178 )   PDF(pc)(144KB) ( 301 )   收藏
    不同的所有权结构对公司经营的激励与监控机制、公司控制权市场的竞争与代理权的争夺以及公司文化治理等公司治理机制关键层面的影响具有明显差异,公司在其成长与发展进程中必须加强对其所有权结构合理性的审视并给予相应的调整与优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发展经济学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高帆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3):  89-94. 
    摘要 ( 117 )   PDF(pc)(165KB) ( 225 )   收藏
    发展经济学曾经经历过从古典发展经济学到结构主义、再到新古典发展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在对传统发展经济学反思、融合和创新的基础上,新古典政治经济学力图在研究层次、研究方法、研究重点、研究角度及政策主张等方面复兴发展经济学。这种努力对于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以及构建中国发展经济学都具有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网络环境下会计的改进
    周晓世, 金敏力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3):  95-97. 
    摘要 ( 114 )   PDF(pc)(93KB) ( 160 )   收藏
    在人类跨入21世纪之际,网络化、数据化、知识化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会计管理、会计信息、会计人员等必将受到影响,因此,网络环境下会计的改进应包括会计假设的改进和会计信息的改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审计独立性与社会公众利益
    乔琦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3):  98-99. 
    摘要 ( 186 )   PDF(pc)(74KB) ( 282 )   收藏
    审计独立性是审计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它不仅是对注册会计师的重要品德要求,而且也是独立审计的灵魂和本质特征。没有审计独立性,独立审计就将失去其权威性和社会价值。尽管注册会计师是受托执行业务,并向委托单位收取审计费用,但其所承担的却是对整个社会公众的责任。注册会计师的这一特殊地位决定了其应保持超然独立的地位。正是由于注册会计师的这一特殊地位,才使人们如此关注审计独立性与社会公众利益的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兴辽方略
    辽宁经济的另一种突破--构建风险投资平台
    魏炬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3):  100-102. 
    摘要 ( 110 )   PDF(pc)(97KB) ( 162 )   收藏
    由于历史原因,辽宁经济要想取得大的发展,仍然困难重重,而构建全国性的风险投资中介市场,无疑是辽宁经济发展的一条新思路。风险投资平台的构建既可以利用全国资源,为辽宁经济注入活力,又能够催生大批创业企业,并有利于创业精神的培养和社会氛围的形成。构建风险投资平台具有可行性及现实性,且对辽宁经济的发展将产生巨大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辽宁省社会保障资金筹集的新思路
    陈瑾玫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3):  103-106. 
    摘要 ( 165 )   PDF(pc)(124KB) ( 205 )   收藏
    辽宁是一个以资源型产业和重化工业为主的省份,社会保障问题具有享受保障的人数多、集中度高、资源枯竭企业和破产企业多、基金缺口大等特点。因此,辽宁社会保障资金筹集的新思路是:发行社会保障国债、完善国有股减持方案和开征社会保障税,以此来完善辽宁社会保障制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古史新论
    十六国、北朝游牧民族的水崇拜与投尸入河习俗稽释--以拓跋鲜卑族为主要对象
    刘长旭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3):  107-112. 
    摘要 ( 165 )   PDF(pc)(424KB) ( 110 )   收藏
    十六国、北朝时期的游牧民族依自然环境逐水草而居,渔猎经济在其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这种生活特点使其严重依赖于水,形成水崇拜。在原始魂灵观念的影响下,他们将一些人的尸体投入水中,以求隔离其灵魂,祛除不祥。伴随着这些游牧民族汉化、胡化潮流的缓急,这种投尸入河习俗时盛时衰,成为当时北方游牧民族汉化道路上的一个晴雨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唐代"泼胡乞寒"习俗考探
    陈海涛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3):  113-118. 
    摘要 ( 140 )   PDF(pc)(403KB) ( 101 )   收藏
    "泼胡乞寒"是形成于古代中亚的一种风俗,在北朝后期随着中亚胡人的入华传入中原。由于统治阶级的好尚,在唐代的武后、中宗时期曾经盛极一时。由于它与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之间的巨大差异,以及这一风俗传入中原后主要在入华胡人中流行,限制了中国文化对它的改造,因此这一风俗在玄宗即位后即遭禁断,在此后也不再有出现。这一现象充分说明,在历史上中外文化的交流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对传入中原的异域文化并不是全盘接受,而是采取了扬弃的态度。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清朝统治者对汉文化的吸收及其社会影响
    李春光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3):  119-123. 
    摘要 ( 256 )   PDF(pc)(362KB) ( 135 )   收藏
    清朝统治者重视学习和吸取汉文化,具有较高的汉文化素质。在入关以前,他们从汉文化中学习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以明朝为鉴,健全国家体制,并从中寻求统治经验。入主中原后,他们更加全面系统地学习汉文化,进一步寻求治国方略。同时为了改变传统的华夷观念,他们从传统的汉文化中千方百计为其入承大统寻找历史根据。随着他们汉文化水平的提高,不仅树立并巩固了他们的统治威信,也淡化了"异族"统治者的形象,为其驾驭具有悠久历史、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大国创造了条件。清统治者学习并吸取汉文化产生了巨大社会影响:推动了汉文化的发展,提高了满族人的汉文化素质,缩小了满汉的民族差别,促进了民族融合。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清代满族"哈拉"、"格布"的来源与演变
    李学成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3):  124-127. 
    摘要 ( 271 )   PDF(pc)(130KB) ( 378 )   收藏
    满族的"哈拉"(满语,汉泽为"姓")和"格布"(满语,汉泽为"名")在清代有着不同的来源与变化。其中"哈拉"有700个左右,或沿用旧的"哈拉",或以地名为"哈拉",或以部落名为"哈拉",或以父祖名字的第一音节作为"哈拉",也有的满族因分居、承嗣、迁徙异地、皇帝赐姓等原因改变了自己的"哈拉"。满族入关后,"哈拉"也随着地域的变迁而发生了变化,逐步变成了单字的姓,有的是来自多音节的首音的谐音,有的是把原有的"哈拉"意译,也有的既是意译又属谐音改姓。满族人不直接称呼长辈的"格布",往往在其"格布"的后面加上称谓。满族初兴,其人多用与渔猎有关的词作"格布";入关之后,满族人又多以身体的特征来作为自己的"格布";随着清王朝的发展,满族人多用平安、吉祥意思的词作"格布"。到了康、乾时期,很多满族人开始用汉姓、汉名,至清末则更加普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世史坛
    康有为人才思想论略
    王凡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3):  128-131. 
    摘要 ( 196 )   PDF(pc)(125KB) ( 192 )   收藏
    康有为是清末戊戌维新运动的领袖、中国近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改革家,在他的变法主张中,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识才标准,能上庸下、不拘一格的用才政策,办校兴学、鼓励留洋的育才举措,构成了他的人才思想体系。康有为的人才思想尽管有其时代局限性,但对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仍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中国人才思想史上具有一定的历史地位。考察并借鉴康有为的人才思想,亦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蔡元培高教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章其真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3):  132-135. 
    摘要 ( 116 )   PDF(pc)(122KB) ( 126 )   收藏
    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为改变旧北大陈腐落后之现状,在积极吸取国外发展高等教育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依据国情,构建了民主办校、学问为先,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学术并进、文理通科等颇具创见、与时俱进的高教改革理论体系,并积极付诸实践。探讨蔡元培的高教改革理论与实践,对推进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北历史与文化
    松辽文化探论
    穆鸿利, 冯永谦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3):  136-141. 
    摘要 ( 102 )   PDF(pc)(403KB) ( 131 )   收藏
    "松辽文化"是众多反映东北区域文化名词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松辽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从几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直至近当代,囊括了不同时期汉族及众多北方少数民族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多样性、多层次性,兼容并蓄、多神崇拜,以及刚健、磊落、激昂慷慨而悲壮的格调,洋溢着奋发向上、开拓进取、乐观大度、淳朴豪爽的精神风貌,等等,铸就了松辽文化的地域特征;东北少数民族文化中的精华对中原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及中华文化传统的形成、松辽文化对东北亚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影响,等等,决定了松辽文化的重要历史地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文学与文化
    20世纪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鸟瞰
    胡旭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3):  142-148. 
    摘要 ( 149 )   PDF(pc)(492KB) ( 112 )   收藏
    20世纪的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道路,但总的趋势依然是从涓涓细流走向蔚为大观。从总体研究风貌、魏晋诗文研究、南北朝诗文研究、乐府诗研究等若干方面对20世纪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研究状况作一宏观鸟瞰,考察其源流,梳理其过程,凸现其特色,可以为新世纪的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提供借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诗学与心学中的陈白沙
    张晶, 张振兴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3):  149-154. 
    摘要 ( 172 )   PDF(pc)(180KB) ( 324 )   收藏
    明代前期的著名哲学家陈献章(白沙)也是一位重要的诗人与诗论家。在他的哲学思想与诗论及诗歌创作之间存在着深刻的联系。白沙是明代心学的开创性人物,他提出"天地我立,万化我出,宇宙在我"的著名命题、"静中养出端倪"的方法以及"以自然为宗"的为学宗旨。白沙不事著述,却长于以诗表达思想。他不同意"诗为小技"的观点,高度重视诗的功能。认为诗应"率情为之",反对"饰巧夸富、媚人耳目"的人为雕琢之风,提倡"浩然自得",以诗人的独特体验形成自己的自家面目。但他又反对粗豪为诗、"恣意横为",主张对诗的艺术法则一一理会。白沙诗作出于性情,发乎自得,在"鸢飞鱼跃"的物象中生发哲思。他的诗论与诗作,对于明代前期的复古拟古之风是一种反拨,同时对后来的文学解放思潮有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古代文学传统转换论
    王晋隆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3):  155-159. 
    摘要 ( 162 )   PDF(pc)(142KB) ( 254 )   收藏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传统转换的结果。这种转换代相沿传,中国文学就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就古代文学而言,形成了文以明道、忧患意识和话语蕴藉的独特传统,而五四新文化运动带动了中国文学由古代向现代的脱胎换骨般的彻底转换,作为一次伟大的文学实验,它使得中国文学在转型中获得了时代性、经典性、世界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世纪中国文学
    "五四"小说现代化的轨迹与特点
    雷锐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3):  160-166. 
    摘要 ( 115 )   PDF(pc)(194KB) ( 345 )   收藏
    "五四"小说是中国小说现代化的关键性的重大突破。小说现代化的前行和变化主要受着小说内外合力的影响。正是由于这一合力,使"五四"小说现代化的轨迹出现了顺直加上一个"之"字形的曲折。又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和"五四"的特殊原因,"五四"小说现代化带上急躁、夹生和兼容与混淆的特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百年中国报告文学的体裁变迁--百年中国报告文学文体流变论
    王晖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3):  167-174. 
    摘要 ( 113 )   PDF(pc)(249KB) ( 320 )   收藏
    作为文体系统的一个层级,体裁处于其呈现层面,是某种文体规范的综合体现。对于报告文学这一有着突出跨文体性的文体来说,其体裁的变迁常显出不确定性的脉象。经由19世纪末到20世纪末四个时间域的变易,中国报告文学体裁呈现历经曲折,由附庸而独立,显示出文体规范由不确定逐步走向清晰、明朗的总体趋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术随笔
    神人逍遥游
    孙建章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3):  175-175. 
    摘要 ( 62 )   PDF(pc)(35KB) ( 131 )   收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