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2年, 第4期 刊出日期:2002-07-15 上一期    下一期
    本刊专稿
    哲学研究
    "超越"还是"回复"--与《当代中国史学思潮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发展》一文商榷
    马捷莎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4):  9-14. 
    摘要 ( 90 )   PDF(pc)(168KB) ( 216 )   收藏
    蒋大椿先生的《当代中国史学思潮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发展》一文从关于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问题,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问题,关于超越唯物史观的问题等四个方面,论述了当代中国史学思潮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发展。这些观点存在逻辑矛盾。其实社会历史规律是客观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唯物史观的根本基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并不是某一历史事件的具体规律,而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规律;马克思主义是当代惟一不可超越的哲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学思维及对中国思维方式的影响
    王雅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4):  15-20. 
    摘要 ( 141 )   PDF(pc)(172KB) ( 613 )   收藏
    经学自汉代形成至今已有2000年的历史,虽然"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对经学进行了冲击、批判,并从国家的教育体制上废除了尊孔读经的旧式教育模式,使经学在制度上终结。但经学特有的思维方式,虽经朝代更替,形式变化,仍对中国社会各个方面发生着广泛影响。孔子开启了儒家经学思维的先河;在汉代,儒家思想上升为官方的统治思想,并正式形成经学思维模式,此后,经学思维方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学派中皆有所表现。因而,可以说中国的思维方式是一种泛经学思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庄子》的思维方法论解读
    魏传宪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4):  21-27. 
    摘要 ( 193 )   PDF(pc)(217KB) ( 131 )   收藏
    《庄子》的寓言、重言、卮言等"谬悠之说",提醒读者研究它突破一切传统、一切固有,对人们习以为常的世界进行多角度超常考察的思维方法。这些超常思维方法可归纳为从二极或三(包涵多)极追思"一"的"蝶式思维",极力突出矛盾的此面而启迪或无意识诱导人们去思考矛盾彼面的"反启思维",以及把一切事物作为生命活体或与生命相关联,将其放在共本原、共过程、共时空、共关系中来考察以升华生存境界的"共生思维"。创造性地运用这些思维方法,有助于我们建设人与世界、自然的和谐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新与个性解放
    徐斌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4):  28-32. 
    摘要 ( 139 )   PDF(pc)(145KB) ( 258 )   收藏
    创新对人类社会具有古老而永恒的意义,创新的成果是时代的表征。在现实和理论的大背景下,体制创新、理论创新、科技创新与个性解放具有内在联系,创新和个性解放的互动促进了两者的发展。但当前,个性解放对我们来说仍然是非常需要又非常缺乏的。我们应从确立人的主体性、提高人的创新能力、培养人的创新品格三方面着手促进创新和人的个性解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非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
    崔清田, 王左立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4):  33-35. 
    摘要 ( 269 )   PDF(pc)(111KB) ( 636 )   收藏
    "非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既紧密相关又彼此区别。它们都以经验的和用自然语言表述的实际论证为对象,然而,非形式逻辑毕竟是逻辑,它以对实际论证的一般进程及一般形式的辨识、抽取与建构为重心和基点;而批判性思维对论证的关注则是多角度的和批判性的。非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产生于实际的需要,其方法与技巧对于培养和提高现代社会所需人才的素质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诉诸权威的论证及其评估--以批判性问题为工具
    马永侠, 武宏志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4):  36-40. 
    摘要 ( 308 )   PDF(pc)(149KB) ( 1108 )   收藏
    自亚里士多德以来,诉诸权威论证就受到不断的评论。然而,只是在非形式逻辑充分发展的今天,其性质、类型、模式及其评估才得到深入研究。它包括演绎模式、基于知识集的可能性推论模式、归纳模式以及假设的模式。对它的评估本质上是提出批判性问题。而诉诸权威的谬误,主要是回避或不能恰当回答批判性问题的论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学研究
    后现代的社会理论与后现代之下的社会工作
    乐国林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4):  41-46. 
    摘要 ( 216 )   PDF(pc)(216KB) ( 86 )   收藏
    后现代主义自产生后尤其是晚近时期对诸多学科的发展、社会生活(常人世界)的变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本身亦是社会生活变迁的影射)。作为一种专业助人活动的社会工作日益受到后现代的社会思想的启发,触动了传统社会工作的理念、价值观、社会工作过程的更新和发展。美国、加拿大、香港等国家或地区的专业社会工作者已在社会工作事务中自觉运用后现代理念从事助人活动。应从后现代主义及其社会理论出发,探讨后现代主义影响下的社会工作,分析后现代主义对传统社会工作理念与价值、案主理解和社会工作过程的批判,并相应地提出后现代社会工作的理论和社会工作范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全球化与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杨红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4):  47-50. 
    摘要 ( 149 )   PDF(pc)(125KB) ( 187 )   收藏
    全球化成为一种历史潮流和趋势,既为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发展的外部环境、发挥后发优势、提高社会主义国家形象和地位、更新社会主义国家价值观念等方面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同时也对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提出严峻的挑战。应对全球化的冲击,我们只有积极参加全球化进程,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实施创新战略,加快发展,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防止和平演变,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获得新发展,赢得新胜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试析社会发展的三维评价标准
    张玉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4):  51-53. 
    摘要 ( 132 )   PDF(pc)(95KB) ( 244 )   收藏
    社会发展评价标准应是以生产力标准、制度标准和人的发展标准为主要内容的多维发展标准体系。其中,生产力标准是衡量社会发展的根本标准,它决定着制度标准和人的发展标准;制度标准作为中介,对生产力标准和人的发展标准起着制约作用;而人的发展标准则在整个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三种标准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在社会发展评价过程中共同发挥作用,从而形成一个具体、历史地评价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科学标准体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理论研究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范畴
    郭小鲁, 刘丹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4):  54-59. 
    摘要 ( 134 )   PDF(pc)(170KB) ( 210 )   收藏
    划分社会历史阶段的标志是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生产力的实现形式。决定生产方式的根本因素是生产力水平,而不是生产资料所有权的归属。传统政治经济学错误地认为生产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及其发展要求,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方式只能是资本的生产方式,资本的生产方式在运行层次上就表现为市场经济,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范畴就是资本的生产方式。资本的生产方式并不是永恒的,资本的生产方式在其发展过程中已经产生并将不断地产生否定资本的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社会主义社会劳动的扩大自主与联合
    侯仰德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4):  60-64. 
    摘要 ( 196 )   PDF(pc)(154KB) ( 275 )   收藏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使社会主义社会劳动的领域、社会形式及性质、劳动者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劳动者队伍的构成等发生了重大的乃至根本性的变化,呈现出不同于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许多特点。认清这些特点,才能正确坚持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社会主义社会劳动的突出特点有三:一是劳动的扩大--劳动的内涵和外延扩大,商品生产的领域大大拓展,创造价值的劳动者队伍大大扩充;二是劳动的自主--劳动者成为自己劳动的主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实现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并占有和支配自己劳动创造的价值。应按照"劳动力产权论"使劳动自主权力完全落实到位;三是劳动的联合--既是对自然经济中个体劳动历史性大进步,又是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资本统治劳动那种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劳动者以自愿平等为原则组织起来,以财产"个人所有,共同占有"的形式联结为市场经济中生产经营的劳动集体、经济实体,并逐步向劳动者自主的"自由人联合体"前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深化认识与实践应用
    赵楠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4):  65-69. 
    摘要 ( 127 )   PDF(pc)(147KB) ( 358 )   收藏
    马克思国际价值论是指导中国对外贸易实践的基本理论。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使得创造价值劳动的内容大大扩充--生产要素增多、活劳动含量减少、服务劳动扩大。因此,我们要深化对马克思国际价值论的认识,用于指导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对外贸易实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研究
    依靠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周叔莲, 王伟光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4):  70-73. 
    摘要 ( 165 )   PDF(pc)(114KB) ( 281 )   收藏
    "十五"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核心内容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动力。建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保障机制是体制创新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转型期融资规模的缩减及化解对策
    张宗新, 侯金华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4):  74-79. 
    摘要 ( 152 )   PDF(pc)(186KB) ( 196 )   收藏
    宏观经济实现"软着陆"以来,我国融资规模呈现明显缩减态势。融资规模缩减,主要由于体制转轨与融资制度发展造成现代市场型融资制度缺位,产生制度转换空缺。经济体制转轨产生信贷缩萎,而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不能有效弥补体制转轨造成的体制收缩缺口,扩张性财政融资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的一种必然。化解融资规模缩减的根本路径,在于融资制度创新。制度创新的路径是加快金融改革深化金融发展,建立现代市场型融资制度目标模式,构建微观经济融资制度基础,建立融资制度创新的市场化体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股份制改组中资产评估管理模式的改进
    孙薇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4):  80-81. 
    摘要 ( 158 )   PDF(pc)(72KB) ( 107 )   收藏
    在股份制改组中,资产评估管理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首先是现行的资产评估管理模式难以适应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宏观经济环境;其次是其损害了资产评估机构的独立性;再次是其难以公平维护公司各股东的权益。要改变这种现状,应将对资产评估结果的确认改由证券监管委员会进行;还要成立资产评估专家论证小组,负责对资产评估报告进行审查和验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辽宁文化产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辽宁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课题组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4):  82-86. 
    摘要 ( 107 )   PDF(pc)(154KB) ( 14 )   收藏
    文化的经济价值在全球愈来愈凸显的今天,重视文化产业已成为普遍现象。许多国家发展经验证明,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变化,文化产业有可能超过制造业而成为新的支柱产业。文化跨国集团正借中国加入WTO之机,进入中国文化市场。国内广东、上海、江苏、北京等省市已先后颁布了发展文化产业的决议和纲要。辽宁文化资源丰富,人才众多,对外交往频繁,发展势头良好,应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建设,使辽宁文化产业获得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和充足的发展后劲。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公司治理结构的演进逻辑
    郭子嘉, 刘异伟, 张昭伟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4):  87-93. 
    摘要 ( 171 )   PDF(pc)(77KB) ( 179 )   收藏
    公司治理结构是近年来理论界讨论的热点,但是一旦落实到如何规范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问题,则多是引进、借鉴西方理论,忽视了与中国实际的结合,因而实施的效果往往差强人意。实践和历史的逻辑表明,离开一个国家的发展阶段和它的制度与习俗的历史来选择哪些公司治理结构最适于一国的经济,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此研究西方国家公司治理结构的演进逻辑,揭示他们的制度演进的路径与内在原因,对建立起适合我国实际的经济、文化、历史的公司治理结构有着重要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史学理论研究
    论学派与史学的繁荣
    焦润明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4):  94-99. 
    摘要 ( 168 )   PDF(pc)(181KB) ( 232 )   收藏
    关于学派有三个值得思考的话题:第一,中国近百年史学的发展就是在社会巨变的时代背景下,史学阵营中学派互动过程中推动的;进化史学派、实证史学派、马克思主义史学派等主要学派各自为史学繁荣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第二,当代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学术界出现了繁荣景象,具备了产生历史学派的社会文化条件。第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前提是允许存在不同学术观点的争鸣,允许存在不同的学派。事实上以研究领域划分的或以所用研究方法趋同等方式自然结成的学派已初步形成。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古史新论
    辽朝南面宰相制度研究
    王滔韬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4):  100-106. 
    摘要 ( 207 )   PDF(pc)(201KB) ( 726 )   收藏
    辽朝南面宰相的结衔包括寄禄官、优宠官和差遣官三部分。其中寄禄官基本借鉴自北宋初期的寄禄官体系;优宠官则分为同平章事、侍中、中书令、尚书令四等;差遣官分为中书省差遣和南枢密院差遣,中书省差遣包括大丞相、左右丞相、同平章事(兼中书或门下侍郎者,简称中书相和门下相)及参知政事等;南枢密院差遣则包括枢密使、知枢密使、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及签枢密院事等。辽朝南面宰相一般从枢密直学士、五京财赋官和翰林学士(承旨)中选拔,其升迁遵循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中书相和门下相-左、右丞相的阶序。辽朝南面宰相制度既有对唐五代宋初宰相制度的借鉴,又体现了在"因俗而治"原则指导下的自身特点,特别是省院互兼的特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辽代的法律思想
    张志勇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4):  107-111. 
    摘要 ( 216 )   PDF(pc)(163KB) ( 125 )   收藏
    辽朝统治者在吸收中原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同时,又保留了本民族固有的传统的习惯法,并加以改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法律思想。辽代前期的统治者形成了较为深刻的法律观念:庶事草创,量轻重决之;权宜立法,归于重法;休战息民,详决滞狱;因俗而治,南北二元。辽朝中期,随着辽代社会由奴隶制进入封建制,辽代统治者提出了更为系统的法律规则:锐意于治,更定法令;贵贱平等,准法同科;宽平法律,用刑详慎;明礼义,正法度,德刑并用;赏必信,罚必当。辽朝后期的统治者对法律的作用有较充分的认识,注重发挥法律的"赏功罚过"的功能,维护法律的权威:一方面,主张法律要简明易知,轻重得宜;另一方面,又执行轻罪重刑,赏罚无章,反映出契丹统治者执政的暴虐与法律的严酷。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刘墉家族与赵翼交游考
    张其凤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4):  112-116. 
    摘要 ( 209 )   PDF(pc)(154KB) ( 282 )   收藏
    刘统勋、刘墉、刘之是清朝康雍乾嘉时期的名臣,赵翼是当时的著名学者。赵翼与刘家三代人之间的亲密交游,除表现在刘统勋慧眼识珠、擢拔俊才,赵翼不忘旧情、知恩图报的亲情和友谊之外,还主要反映在赵翼与刘墉之间于诗赋、书法等方面的切磋、交流上。稽考刘、赵交游,对深化清代前中期的文化史研究,颇多裨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汉书》中《卫青霍去病传》所附之《公孙敖传》讹误考
    董艳秋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4):  117-119. 
    摘要 ( 231 )   PDF(pc)(122KB) ( 368 )   收藏
    从《汉书》中《武帝纪》与《公孙敖传》的对照印证中,可发现二文在记载上有所出入。从《汉书》中搜取旁证可考查出《武帝纪》中关于公孙敖的事迹生平记载俱实,而《公孙敖传》之叙述则与史实相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世史坛
    孙中山现代化模式的构建及其局限性
    戴玉琴周建超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4):  120-123. 
    摘要 ( 289 )   PDF(pc)(140KB) ( 157 )   收藏
    孙中山的整个现代化蓝图,是一个比较全面的社会系统发展计划。他立足于中国国情,融中西学为一体,按部就班地设计中国现代化目标模式--以民族主义为动力源,以现代性的国家权威的确立为前提,以市场关系对传统关系的取代及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为杠杆,以社会心理的变革为关键,从而形成了融政治、经济、文化于一体的全方位的现代化思想。但是由于孙中山无力筹划和发展当时已出现的各种各样零散存在的现代化因素,终使其精心设计的蓝图无法实现。原因是:数十年来的分裂在很大方面转移了对现代化的注意力;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的威信不足以填补旧中国皇帝被推翻后的权威真空;形式上的中央政府既无力对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又不能充分利用这种发展的效益;国际环境压力下的中国政策又缺乏一定的自主性;加之孙中山计划本身的诸多弱点,这些因素最终没有使孙中山的梦想提交上实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精神的现代化
    朱兆华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4):  124-127. 
    摘要 ( 136 )   PDF(pc)(129KB) ( 182 )   收藏
    中华民族精神的现代嬗变开始于19世纪中叶。在中西文化大规模的接触中,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新的文化选择,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同时也向人们昭示了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发展的历史主题,并把爱国主义传统提到一个历史的新高度。正是这种民族精神所迸发出来的强大的精神动能,推动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中华民族精神也在抗战的烈火中得到进一步提高和升华: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建构的雄厚的人文基础上,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明确了现代民族精神的发展方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新启蒙运动,促成了全民族独立意识的形成;抗战时期的爱国主义因其融入了人民性的内容而以社会主义为前途和发展目标。八年抗战开辟了民族精神现代化的必然路径,它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多方面的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美学研究
    庄子直觉思维类型论
    王红蕾, 李玲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4):  128-130. 
    摘要 ( 195 )   PDF(pc)(96KB) ( 250 )   收藏
    庄子的直觉思维是其审美范围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如何体悟道的方式上及如何达到审美境界方面,直觉思维或者为语言符号与审美精神境界架构的中介,或者为庄子的主要审美认知方式。庄子的直觉思维类型重在对审美意象的心理阐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文学与文化
    评张竹坡的叙事理论
    王平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4):  131-138. 
    摘要 ( 132 )   PDF(pc)(270KB) ( 152 )   收藏
    张竹坡继承并发展了金圣叹、毛宗岗等小说评点家的叙事理论,对《金瓶梅》叙事逻辑、角色功能及叙事修辞等三个方面的特征作了深刻全面的评点,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理论形态。这是张竹坡对古代小说理论的独特贡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心雕龙神思》中"神与物游"之"游"试析
    白长虹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4):  139-141. 
    摘要 ( 155 )   PDF(pc)(142KB) ( 272 )   收藏
    "神与物游"是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的精论要语。刘勰的"神与物游"之"游"涵盖并发挥了"游"字的原始义及诸多引申义,并深得前人"游心"的妙处,发展了庄子的释定,把它作为一个文艺范畴的概念来理解和运用,将"神与物游"这一主旨自然而牢固地贯穿《神思》全篇,同时也展示了其自身特有的灵活而丰富的旨趣。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戏曲的空间艺术与太极之圆
    危磊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4):  142-145. 
    摘要 ( 224 )   PDF(pc)(117KB) ( 263 )   收藏
    太极图所呈现的太极形象是一个大圆,太极学说最终又是以圆美为旨归的。无往不复、动转不息的太极之圆,在中国艺术特别是在中国戏曲的空间艺术中得到了相当突出的表现。由此也形成东方与西方两种不同类型的戏剧空间艺术和迥然相异的审美特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世纪中国文学
    传统与现代:论革命英雄传奇对民间英雄传奇的历史演绎
    宋剑华, 戴莉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4):  146-152. 
    摘要 ( 345 )   PDF(pc)(210KB) ( 465 )   收藏
    主流价值观文学的革命浪漫主义和革命理想主义艺术审美倾向,在很大程度上是与革命英雄主义的完美意识联系在一起的。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新中国建立以后,革命英雄主义既鼓舞了人民大众的革命意志,同时也以艺术史诗的表现方式凝固了主流价值观的历史地位,从而使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一下主流价值观文学革命英雄主义的艺术构造,就不难发现它与中国传统的民间英雄传奇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尤其是在毛泽东"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思想的引导下,广大革命作家在充分发掘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的过程中,民间英雄传奇的故事叙事模式更是受到了他们的青睐。当然,主流价值观文学对于民间英雄传奇并非机械地模仿或简单地照搬,而是借助民间英雄传奇的艺术表现形式,来演绎无产阶级政治革命的崇高理想。所以主流价值观文学借用民间英雄传奇的故事模式,弘扬了现代政治革命的英雄主义完美意识;而民间英雄传奇这一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也在现代革命英雄事迹的包装之下得以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战时中国:现代中国形象完整呈现的开端
    黄万华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4):  153-159. 
    摘要 ( 150 )   PDF(pc)(210KB) ( 168 )   收藏
    战时中国的形象不仅联系着中华民族的命运,也联系着中国作家"与时俱进"的心理。在异族铁蹄蹂躏下,在战争飘泊中,"中国"一再被作家们凝视、追寻、想象、书写,它演化成无数生动的文学形象,构成着作家的创作动力,从而具有了文化、文学上的本体意义。甚至可以说,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形象的完整呈现,开始于战时的中国文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世纪20年代乡土小说论析
    刘红松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4):  160-162. 
    摘要 ( 280 )   PDF(pc)(149KB) ( 20 )   收藏
    乡土小说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文坛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写实派作家在坚持"为人生"文学观念的前提下,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克服"思想大于形象"的通病,逐渐走向成熟的必然趋势,显示了鲜明的地方色彩,从整体上呈现出比较自觉而可贵的民族化追求。恋乡心结是20年代乡土小说产生的重要根据,乡土作家们以一种深意的笔触去营造乡村世界,他们是生活于都市中的"边缘人"、乡村羁旅者。强固的乡土文化心理积淀与陌生的病态的城市生活体验,使他们的灵魂游离都市,漂泊于乡野大地。他们在创作中去精神还乡,去参与民族文化的现代重建。可以说乡土成为20年代乡土作家创作的不可抵御的永恒诱惑,从而促成了20年代中国乡土小说的繁荣。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胡风现实主义理论的独到贡献
    张联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4):  163-166. 
    摘要 ( 169 )   PDF(pc)(117KB) ( 218 )   收藏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主潮理论大将之一胡风,曾经遭遇过许多论战抨击,最大原因是他对流弊的执着批判。尽管其体系也有许多毛病,但他首先是可贵的战士。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术随笔
    宋濂《杜诗举隅序》一识
    魏青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4):  167-168. 
    摘要 ( 182 )   PDF(pc)(61KB) ( 180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刘冬梅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4):  169-170. 
    摘要 ( 132 )   PDF(pc)(57KB) ( 351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辽海书镜
    丰碑与借镜--读《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
    李衍柱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4):  171-172. 
    摘要 ( 101 )   PDF(pc)(61KB) ( 166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鲁迅学研究的一部力作--评彭定安《鲁迅学导论》
    文学武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4):  173-174. 
    摘要 ( 89 )   PDF(pc)(59KB) ( 150 )   收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清源正本解惑释疑--读任爱君著《契丹史实揭要》
    国庆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4):  175-175. 
    摘要 ( 159 )   PDF(pc)(39KB) ( 182 )   收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