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02 ›› Issue (4): 146-152.

• 20世纪中国文学 • 上一篇    下一篇

传统与现代:论革命英雄传奇对民间英雄传奇的历史演绎

宋剑华, 戴莉   

  1.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2
  • 收稿日期:2002-03-02 出版日期:2002-07-15 发布日期:2018-10-31
  • 作者简介:宋剑华(1954-),男,辽宁丹东人,文学博士,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 Received:2002-03-02 Online:2002-07-15 Published:2018-10-31

摘要: 主流价值观文学的革命浪漫主义和革命理想主义艺术审美倾向,在很大程度上是与革命英雄主义的完美意识联系在一起的。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新中国建立以后,革命英雄主义既鼓舞了人民大众的革命意志,同时也以艺术史诗的表现方式凝固了主流价值观的历史地位,从而使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一下主流价值观文学革命英雄主义的艺术构造,就不难发现它与中国传统的民间英雄传奇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尤其是在毛泽东"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思想的引导下,广大革命作家在充分发掘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的过程中,民间英雄传奇的故事叙事模式更是受到了他们的青睐。当然,主流价值观文学对于民间英雄传奇并非机械地模仿或简单地照搬,而是借助民间英雄传奇的艺术表现形式,来演绎无产阶级政治革命的崇高理想。所以主流价值观文学借用民间英雄传奇的故事模式,弘扬了现代政治革命的英雄主义完美意识;而民间英雄传奇这一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也在现代革命英雄事迹的包装之下得以发扬光大。

关键词: 民间英雄传奇, 革命英雄传奇, 历史概念, 现代释义

中图分类号: 

  • I206.6

〔1〕梁启超.中国积弱溯源论〔A〕. 梁启超文选〔C〕.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2. 78-79.
〔2〕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J〕. 新青年,1(4) .
〔3〕蒋光慈. 自序诗〔A〕. 蒋光慈文集: 第一卷〔C〕.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2.
〔4〕鲁迅全集: 第三卷〔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5〕瞿秋白.恩格斯和文学上的机械论〔A〕. 瞿秋白文集(四)〔C〕.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6. 37.
〔6〕〔7〕瞿秋白文集(四) 〔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6.
〔8〕蒋光慈. 关于革命文学〔J〕. 太阳月刊, 1928,(3) .
〔9〕冯雪峰论文集: 上册〔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72-73.
〔10〕艾克恩.延安文艺运动纪盛〔M〕. 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7. 120.
[1] 黄万华. 国家认同和世界意识:东北抗日戏剧的新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62-169.
[2] 段从学. 大地,或者说愚昧的意义--论《生死场》的"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70-177.
[3] 黎保荣. 何 为 科 学--中国现代文学"科学"内涵及其演变新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95-202.
[4] 冯静. 殖民权力场域与东北现代文学话语建构——以《盛京时报》文艺副刊为考察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74-179.
[5] 张娟. 都市文化语境下的学衡派生存悖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13-217.
[6] 汪沛. 新文化的重释与新倡——“中国新文化百年纪念学术研讨会”综述[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25-228.
[7] 刘东方. “1918年起点说”申议——以《新青年》为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81-187.
[8] 宛小平,朱亚坤. 功利和超功利——基于朱光潜和鲁迅的一场争辩[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88-193.
[9] 刘朝霞. 物化·奴化·异化——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童养媳形象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89-192.
[10] 时世平. 以日为鉴:近代中国文学语言转型的他者视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2): 183-188.
[11] 梁建先. 论现代文学多重视角下的“城绅”叙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6): 201-205.
[12] 宋剑华. 感性与理性:论新文学启蒙话语中的婚姻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5): 168-177.
[13] 贾振勇. 何谓“父亲”?为什么要反对“父亲”?——“五四”时代家庭(族)伦理道德及“父权”观念批判再思索[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5): 178-186.
[14] 卢永和. 胡怀琛与吴芳吉:超越新旧诗之争的第三种声音[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5): 187-192.
[15] 周海波. “民国文学”研究提出的几个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3): 193-199.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