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02 ›› Issue (4): 9-14.

• 哲学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超越"还是"回复"--与《当代中国史学思潮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发展》一文商榷

马捷莎   

  1. 北京师范大学法政所,北京100875
  • 收稿日期:2002-05-11 出版日期:2002-07-15 发布日期:2018-10-31
  • 作者简介:马捷莎(1947-),女,北京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历史唯物主义研究。

  • Received:2002-05-11 Online:2002-07-15 Published:2018-10-31

摘要: 蒋大椿先生的《当代中国史学思潮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发展》一文从关于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问题,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问题,关于超越唯物史观的问题等四个方面,论述了当代中国史学思潮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发展。这些观点存在逻辑矛盾。其实社会历史规律是客观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唯物史观的根本基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并不是某一历史事件的具体规律,而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规律;马克思主义是当代惟一不可超越的哲学。

关键词: 超越, 唯物史观, 传统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中图分类号: 

  • K01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3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 202.
〔2〕〔3〕〔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585, 147, 55-57.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2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32-33.
〔6〕列宁全集: 第1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4. 159.
〔7〕刘放桐,等.新编现代西方哲学〔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0. 378.
[1] 段忠桥. 政治哲学、马克思政治哲学与唯物史观——与吴晓明教授商榷[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4): 28-38.
[2] 齐勇. 实践哲学古典理想的继承与超越:从亚里士多德到马克思[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4): 39-46.
[3] 付文军. 《资本论》与马克思的技术批判[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6): 85-91.
[4] 孙民. 唯物史观视阈中的文化自信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2): 46-51.
[5] 陈忠. 城市社会的伦理自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22-30.
[6] 张伟. 论类哲学的超越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4): 23-28.
[7] . 农村群体性事件的认知误区及其超越[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3): 56-61.
[8] . 重建美学合法性的一种路径——论韦尔施的“感性学思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2): 173-177.
[9] 金雅. 趣味与情调:梁启超宗白华人生美学情致比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5): 205-211.
[10] 马建青. 苦难意识与马克思历史观的历史目的之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3): 54-56.
[11] 杨波. 新时期生存超越美学观述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3): 245-248.
[12] 马金芳. 批判的批判: 困境中的超越,超越中的困境———评昂格尔“意识形态理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5): 45-47.
[13] 陈忠. 现代性的私有幻象及其发展伦理制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3): 5-6.
[14] 马俊领, 刘卓红. 重构唯物史观的两种学统及其张力———以哈贝马斯和埃尔斯特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3): 8-11.
[15] 肖扬东. 普兰查斯国家理论述评[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2): 25-29.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