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形象"的含义可以深入解析为五层,即:个体形象、类形象、组织形象、艺术形象和创造形象。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感觉论、比较论、系统论、形象思维论和实践论,相应地对这五层含义分别加以研究,可以揭示出形象五层含义的本质和界限。
中图分类号:
〔1〕尚书: 说命上〔A〕. 十三经注疏: 上册〔C〕. 174. 〔2〕周礼: 天官: 司会注〔A〕. 十三经注疏: 上册〔C〕. 679. 〔3〕淮南子: 兵略训〔M〕. 〔4〕吕氏春秋: 顺说〔M〕. 〔5〕淮南子: 真训〔M〕. 〔6〕冯契.逻辑思维的辩证法〔A〕. 冯契先生遗著编辑整理工作小组. 冯契文集: 第二卷〔C〕.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339-340、146、325. 〔7〕列宁. 哲学笔记〔A〕.列宁全集: 第38 卷〔C〕.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56. 295. 〔8〕荀子: 非相〔M〕. 〔9〕干宝. 搜神记: 卷十: 蔡茂传〔M〕. 〔10〕毛泽东. 矛盾论〔A〕. 毛泽东选集: 第1卷〔C〕.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322. 〔11〕墨经〔M〕. 〔12〕庄子: 天下〔M〕. 〔13〕庄子: 寓言〔M〕. 〔14〕庄子: 养生主〔M〕. |
[1] | 叶冲. 从天使到魔鬼:社会实在论视角下的黑客形象变迁[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1): 110-114. |
[2] | 张涛. 耶稣会会士之著译:孔子进入美国的最初媒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3): 142-148. |
[3] | 王锺陵. 《庄子·大宗师》“真人三解”释[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48-160. |
[4] | 潘黎勇. 感知的重构——麦克卢汉媒介理论视域中的“微时代”[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145-151. |
[5] | 张建琴. 在“他者”镜像中审视自身——当代中国“西方视域中的中国形象”研究述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1): 176-181. |
[6] | 宋全成. 论中国投资移民的积极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5): 38-44. |
[7] | 荣军, 陈冰哲. 男性视野与父子关系——从小说《唐老亚》看美国华裔的“寻父”之旅[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6): 187-190. |
[8] | . 美国主流媒体视野中的中日历史认识问题——以《纽约时报》(1980—2010年)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3): 165-170. |
[9] | 高楠. 从命运神坛走下来的历史生存——就当下文学的工人生活写作而重读《共产党宣言》[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6): 192-198. |
[10] | 郑光锐. 双重文化下自我认同的嬗变轨迹———当代美国华裔女性作家作品中男性形象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5): 224-227. |
[11] | 曲晓雷. 屈辱与认同之间:清末民初国人眼中的德国形象———以胶澳租借地为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5): 156-163. |
[12] | 张涛. 美国政治评论中的孔子———以1920— 1950年间的主要报纸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5): 164-170. |
[13] | 周立. 文化传播研究的立足点及研究趋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4): 255-258. |
[14] | 张丹丹. 真实人物形象商品化权的域外法律保护模式评述[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3): 115-119. |
[15] | 蒋金运. 北美华人英文文学中的美国形象[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6): 193-19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