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02 ›› Issue (5): 106-107.

• 古史新论 • 上一篇    下一篇

论孟荀的教育观与人性之辨

常晓虹   

  1.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上海200062
  • 收稿日期:2002-07-10 出版日期:2002-09-15 发布日期:2018-10-31
  • 作者简介:常晓虹(1975-),女,吉林长春人,硕士,主要从事中国教育史研究。

  • Received:2002-07-10 Online:2002-09-15 Published:2018-10-31

摘要: 在孟荀的人性论中,人性的二重性被二子注意到了,虽然他们只据其一端作为起点,但人性的二重义蕴被孟荀从不同方向以相同的善恶标准整齐划一了,无论性善或性恶,都是社会性--社会行为准则的道德及理念占据着垄断地位,造成了在教育结果上的相似,这是孟荀人性之争表现出的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人性论, 性善论, 性恶论, 教育

中图分类号: 

  • I206.2
[1] 张秀武. 同胞结构影响流动人口家庭子女教育获得的性别差异——基于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的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4): 135-148.
[2] 蒋宝麟. 晚清科举与学堂并立时期传统教育经费用途的转化[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4): 167-175.
[3] 严斌剑. 基于代际传递视角的中国教育公平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2): 98-105.
[4] 杨光. 微时代的美育问题及其当代转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1): 201-208.
[5] 杜卫. 论美育的内在德育功能——当代中国美育基础理论问题研究之二[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6): 48-58.
[6] 李玉. 钮永建民众教育思想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155-162.
[7] 田涛. 李慈铭与晚清的天津书院教育——基于《越缦堂日记》的考察[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163-168.
[8] 杨轶华. 非政府组织参与农村教育贫困治理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72-78.
[9] 彭华民, 冯元. 中国特殊教育福利:从补缺到组合普惠的制度创新[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80-186.
[10] 魏善玲.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对东北籍海外留学生的救济——以第二历史档案馆所藏留学档案为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124-130.
[11] 李宗刚. 民国教育体制与中国现代女性作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1): 167-175.
[12] 郑超. 1920年代国民党与青年党关于“党化教育”的论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166-176.
[13] 张涛. 早期美国教育书籍中的孔子形象[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26-132.
[14] 盛云, 杨连生. 高等教育价值困境探微[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4): 60-63.
[15] 吴宇晖, 付淳宇. 分级教育、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3): 88-94.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