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荀子在其人性学说中,把"性"、"伪"作为两个重要概念,并提出了"化性起伪"的观点。从"性"的逻辑他得出了"人之性恶"的结论。为此,荀子还从人的生理本能、心理意识及社会教化三个层面进行了论证。荀子主张人性恶,并不是他要达到的理论目的,其目的是从人性恶引申出礼义制度及君主专制制度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荀子试图通过"化性起伪"的过程,通过后天教育、学习、道德修养等途径,最终达到改变人性的目的。
中图分类号:
〔1〕〔14〕荀子。 正名〔M〕. 〔2〕〔3〕〔4〕〔5〕〔6〕〔7〕〔8〕〔9〕〔10〕〔15〕〔16〕〔22〕〔27〕〔28〕荀子。 性恶〔M〕. 〔11〕〔18〕〔21〕荀子。 儒效〔M〕. 〔12〕四库全书总目: 卷91子部儒家类Ⅰ 〔M〕. 〔13〕王国维. 静庵文集: 论性〔M〕. 〔17〕〔29〕荀子。 荣辱〔M〕. 〔19〕〔20〕荀子。 天论〔M〕. 〔23〕〔24〕〔25〕〔26〕荀子。 劝学〔M〕. |
[1] | 杨晓伟. “化性起伪”中的政治诉求——荀子伦理政治思想中的难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20-2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