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00 ›› Issue (3): 136-141.

• 中国文学与文化 • 上一篇    下一篇

"人不知而不愠"新诠--兼论"知"不可训为"举用"

杨树森   

  1.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 收稿日期:2000-03-20 出版日期:2000-05-15 发布日期:2018-11-13
  • 作者简介:杨树森(1948-),男,安徽郎溪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孔子研究。

  • Received:2000-03-20 Online:2000-05-15 Published:2018-11-13

摘要: 杨伯峻先生将"人不知而不愠"译为"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同时又说"这种译法我嫌牵强"。近有学者撰文从语境学角度论证"人不知"的"知"不能训为"了解",而应训为"举用",此说更为不妥。而从语义关系、内部语境、外部语境三个层次论证"知",则不能训为"举用",并且"人不知而不愠",既不是孔子感叹的自己不被重用,也不是自己的学识才能不被人们了解,而是自己克己复礼、以礼治国的政治理想不被别人理解赞同。因此,建议将全句翻译为"人们不理解我,我也不懊恼,这不也算是一个君子吗?"

关键词: 《论语》, 孔子政治理想, 语境, 译文

中图分类号: 

  • B222.2
[1] 陈开举. 从语境看阐释的有限与无限[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6): 44-49.
[2] 陶水平. 英国文化研究的文化主义理论范式及其批评实践[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175-187.
[3] 张娟. 都市文化语境下的学衡派生存悖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13-217.
[4] 顾祖钊. 再论中国文化诗学的理论创新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4): 142-151.
[5] 殷晓燕. 文化语境与 “文学经典” 的释义——宇文所安对中国文学经典的解构与建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3): 230-233.
[6] 杨再喜. 宋代接受视野中的“韩柳”并称论及其文化成因[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3): 234-236.
[7] 张海榕, 薛武. 美国文学批评语境下的辛克莱·刘易斯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6): 251-254.
[8] 周云鹏. “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兴起的历史文化语境探析——兼对《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宣言》来源的考证[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3): 171-174.
[9] 刘乃歌. 跨文化传播与国家软实力提升[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1): 72-74.
[10] 由文平. 《论语》“无友不如己者”本义考辨[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6): 261-262.
[11] 张健. 语言哲学视野中的"公民社会”[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1): 19-23.
[12] 高楠. 喧闹语境中的矛盾整合———新世纪以来文艺学建构态势[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4): 170-173.
[13] 黄勤. 从跨文化交流角度重新审视翻译的地位[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4): 46-49.
[14] 雷小青. 男权语境与宿命意识--《边城》与《一生》主人公悲剧根源的再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3): 269-271.
[15] 陈亚平. 活力与限度——文化语境中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4): 147-148.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