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6 ›› Issue (5): 189-192.

• 茅盾文学研究 • 上一篇    

对美国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整体观刍议——将夏志清、李欧梵、王德威视为汉学共同体

夏伟   

  • 发布日期:2018-07-26
  • 作者简介:夏伟,文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助理研究员(上海 200240)。

  • Published:2018-07-26

摘要: 将夏志清、李欧梵、王德威三家视为一汉学共同体加以讨论,以呈现美国汉学眼中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西学形象,无疑已成为中国大陆学界共识;然就其总体境况而言,则无论是对汉学家的个案研究,对共同体的理路探索,以及中西研究成果的学术得失比对,当颇有提升空间。将夏志清、李欧梵、王德威为标志的美国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作为研究对象,这落实在操作层面,宜划为三块:总体理路、“三家”的研究模态演化、各自限度。对美国汉学三家作整体观,切忌视之为“铁板一块”,相反,它本身是处在松散的演化过程中。这就启示后学不妨分三步走:分而论之、合而论之、平而论之。只有将美国汉学三家视为一个共同体加以观照,厘清其始终坚持的基本理路与模态演化的推陈出新,才能叠加、透视出美国汉学所绘制的那幅中国学科肖像中最写实、最有价值的部分。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夏志清, 李欧梵, 王德威, 汉学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 

  • I206.6

〔1〕〔2〕郑闯琦:《从夏志清到李欧梵和王德威——一条80年代以来影响深远的文学史叙事线索》,《文艺理论与批评》2004年第1期。
〔3〕张涛:《理论与立场: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三家”论》,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0,第137页。
〔4〕彭松、唐金海:《海外华人学者现代文学研究中的传统因素——以夏志清、李欧梵、王德威为例》,《文学评论》2007年第5期。
〔5〕〔6〕王丽丽、程光炜:《从夏氏兄弟到李欧梵、王德威——美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与现当代文学》,《当代文坛》2009年第5期。
〔7〕余夏云:《作为方法的海外汉学》,博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12年,目录。
[1] 黄万华. 国家认同和世界意识:东北抗日戏剧的新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62-169.
[2] 段从学. 大地,或者说愚昧的意义--论《生死场》的"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70-177.
[3] 黎保荣. 何 为 科 学--中国现代文学"科学"内涵及其演变新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95-202.
[4] 冯静. 殖民权力场域与东北现代文学话语建构——以《盛京时报》文艺副刊为考察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74-179.
[5] 张娟. 都市文化语境下的学衡派生存悖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13-217.
[6] 汪沛. 新文化的重释与新倡——“中国新文化百年纪念学术研讨会”综述[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25-228.
[7] 刘东方. “1918年起点说”申议——以《新青年》为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81-187.
[8] 宛小平,朱亚坤. 功利和超功利——基于朱光潜和鲁迅的一场争辩[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88-193.
[9] 刘朝霞. 物化·奴化·异化——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童养媳形象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89-192.
[10] 时世平. 以日为鉴:近代中国文学语言转型的他者视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2): 183-188.
[11] . 纪实与回忆:论郭沫若、谢冰莹对从军北伐的不同书写[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5): 170-174.
[12] . 在现代性中开启的中国女性文学批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5): 175-180.
[13] . 徘徊在现代与传统之间——李健吾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理论的建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5): 181-186.
[14] . “民国”的文学史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1): 189-195.
[15] 李红梅. 早期都市流行歌曲中的乐天精神[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6): 229-233.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林毅夫, 付才辉.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吉林振兴发展研究——《吉林报告》分析思路、工具方法与政策方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 -16 .
[2] 张可云. 论老工业基地的内部“缺新”与外部“有新”——成因、适用理论与振兴新思路[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21 -29 .
[3] 王塑峰, 纪玉山. 东北重化工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思考——基于综合竞争优势理论的视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30 -41 .
[4] 尹志超, 杨超. 夫妻相对收入与幸福感[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42 -50 .
[5] 孙巍, 王亚君. 中国服务业生产率的动态演化机理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1 -59 .
[6] 张一兵. 义肢性工具模板和符码记忆中的先行时间——对斯蒂格勒《 技术与时间 》的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60 -65 .
[7] 张亮. 斯图亚特·霍尔的理论创新道路析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66 -72 .
[8] 孙琳. 论置身性解释学:在现象学与辩证法之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73 -78 .
[9] 胡大平. 哈维的空间概念与历史地理唯物主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79 -86 .
[10] 卓承芳. 维希留“速度—空间”观刍议[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87 -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