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07 ›› Issue (2): 47-50.

• 和谐社会的政治理念 • 上一篇    下一篇

论爱是和谐社会的精神灵魂

崔德华   

  1.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 收稿日期:2007-01-05 出版日期:2007-03-15 发布日期:2018-11-14
  • 作者简介:崔德华(1967-),男,海南万宁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 Received:2007-01-05 Online:2007-03-15 Published:2018-11-14

摘要: 和谐社会是指构成社会各个要素配合得适当和匀称的社会,主要表现为人类身与心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人与社会的和谐等。和谐社会是人类的理想目标,也是社会的发展趋势,和谐社会的实现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条件,需要社会各种要素的结合和各种力量的共同作用。在众多的要素中,人的要素是最重要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诸多力量中,爱的力量是最不可估量的,具有精神灵魂的意义,是和谐社会的精神保证。

关键词: 爱, 和谐社会, 精神灵魂

中图分类号: 

  • C912

〔1〕埃利希弗洛姆.爱的艺术〔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7 .
〔2〕刘京菊, 金海平.道德:从无序到有序的社会内控机制〔J〕.理论月刊, 2002 ,(6).
〔3〕任仲平.重大的战略任务壮阔的历史征程---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N〕.人民日报, 2005-06-01 .
[1] 高景柱. 论爱国主义与公民美德之间的关联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0(1): 20-28.
[2] 刘旭光. 作为惠爱的“审美”[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3): 82-89.
[3] 唐善林. 老子“自然论”美育思想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3): 96-103.
[4] 温雅娜,张联. “异数”与越界:接受视野下解读张爱玲的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2): 210-215.
[5] 杜书瀛. “爱”、“恨”、“贬”之对立:儒、墨、法、道对诗的不同态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1): 166-174.
[6] 闫寒英. 功利与唯美:职场小说中职场与爱情的伦理冲撞[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6): 191-194.
[7] 张帆. 爱情故事底层的宗教探索——以艾特玛托夫《查密莉雅》为考察对象[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4): 259-261.
[8] 山口守. 两个国家,两种文化——浦爱德的中国理解[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3): 221-229.
[9] 邢海晶, 周波. 《伯牙琴》与《乌托邦》和谐社会观契合之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2): 32-34.
[10] 周国文. 公共善、宽容与平等:和谐社会的伦理基础[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5): 28-32.
[11] 黄万华. "三级跳":战后至1950 年代初期张爱玲的创作变化[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5): 176-183.
[12] 王颖. 论宋代爱情题材小说的双重美学风貌[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4): 175-177.
[13] 高燕宁, 李楠. 论社会自我调节功能的发挥与和谐社会构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1): 34-36.
[14] 徐海燕. 建构和谐社会中的女性和谐发展———对大众传媒中女性性别意识的审视与反思[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6): 56-58.
[15] 熊永明. 论刑法谦抑性与和谐社会理论的契合[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4): 60-63.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