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7年, 第2期 刊出日期:2007-03-15 上一期    下一期
    编辑视野中的马克思哲学研究
    学者的社会责任与理论的实现方式
    孙麾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2):  4-8. 
    摘要 ( 142 )   PDF(pc)(170KB) ( 255 )   收藏
    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这个国家对理论的需要程度。马克思哲学中国化的方式,实质上就是理论在中国的实现方式,也就是中国学术话语的建构方式。马克思哲学当代意义的获得决不是一个解读过程,而是基于当代实践的建构过程。问题在于,研究者面对现实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能否达到时代对理论的要求,这既是对学者社会责任的拷问,也是社会对学者基本使命的要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哲学研究何处去
    李文阁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2):  9-12. 
    摘要 ( 137 )   PDF(pc)(119KB) ( 145 )   收藏
    当前的马克思哲学研究主要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学术主义与非学术化交错并存,二是庸俗主义泛滥。其结果就是使哲学越来越远离生活。而化解这两方面问题的一个可能的途径就是回归马克思的生活哲学,即那种把哲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主动参与生活并以人类的幸福和他人的完美为最高诉求的哲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哲学话语的失位与复归
    何蔚荣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2):  13-15. 
    摘要 ( 167 )   PDF(pc)(102KB) ( 258 )   收藏
    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对"教科书哲学"进行的反思和批判开始,马克思哲学的话语方式就在不断地重新构建。90年代后,各种个性化的哲学话语渐露端倪,但却在解释力、说服力和透析力方面明显有所缺失,从而在社会生活面前失位。马克思哲学研究遇到的话语困境表明,哲学要真正发挥自身的功能,必须在话语方式上实现与生活话语的相互切入与转换,从而使哲学功能复归本位。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的马克思哲学研究应当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哲学价值立场,并以此创建自己的哲学言说方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和谐社会的政治理念
    自由主义的"文化公共性"观念及其多元价值观的困境---现代"生存"本位之"文化转向"的公共哲学意义
    袁祖社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2):  16-23. 
    摘要 ( 160 )   PDF(pc)(223KB) ( 353 )   收藏
    公共性本身首先是一种文化合理性理想,同时更是一种合主体性、合目的性的价值生存信念。公共性所具有的这一内在品格决定了现代社会文化危机的实质是"公共性价值"观念的危机,其根源在于近代以来因理性为世界的解魅所导致的"意义"与"价值"的分裂,以及"个体化社会"生存逻辑的出现。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社会和价值观方面的多元主义观念对自由主义的理想模式提出了多方面的挑战,文化的人格化是"后现代社会"价值转向的实质。而强调文化对社会公共生活的引导意义的关键,是真正确立整体性生活准则及其相应的义务整体性观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超越女性同一性与回归马克思主义---论第三波女性主义哲学思想中的一种倾向
    强乃社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2):  24-29. 
    摘要 ( 223 )   PDF(pc)(180KB) ( 399 )   收藏
    第三波女性主义的形成,从理论发展线索看,与传统女性主义者把女性的同一性理解为一个固定实体的特性所遭遇的困难有关。这一点在第二波女性主义中激进女性主义的代表迈金侬那里有突出的表现。她认为男权社会决定人们将性征看做女性同一性,但她把这种决定推向没有条件的抽象的男性对女性的压迫,因此,她不得不要求一种后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以此为逻辑上的起点,第三波女性主义认为要突破本质主义的抽象的女性同一性,必须回归或者复兴马克思主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权利与平等的张力对中国分配体制改革的启示
    杨帆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2):  30-32. 
    摘要 ( 135 )   PDF(pc)(96KB) ( 101 )   收藏
    罗尔斯从民主的平等出发,支持国家对社会经济利益的再分配;而诺齐克则从权利理论出发反对经济领域的再分配,对民主的平等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二者的争论揭示了平等和权利的内在张力,使得社会分配如何兼顾平等和权利的问题突显出来。对中国当前的分配体制改革来说,这一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鲍曼"流动的现代性"的当代意义
    陶日贵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2):  33-36. 
    摘要 ( 279 )   PDF(pc)(119KB) ( 1652 )   收藏
    "流动的现代性"是鲍曼对当今西方发达社会的本质特征所作出的一个诊断性结论。"流动的现代性"不仅丰富和深化了现代性的内涵,而且对于我们理解和把握当代全球化的本质、解决我国在现代化过程中已经面临和将要面临的突出问题都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亚价值观的基本特质及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与创新
    孙伟平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2):  37-42. 
    摘要 ( 180 )   PDF(pc)(169KB) ( 201 )   收藏
    相对于西方价值观以冲突和竞争为特色,重和谐则是东亚价值观的基本特质。面对现代性的各种理论和现实困境,东亚价值观这一基本特质,对于全球普遍价值的追寻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意义。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既尊重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又能弘扬东亚文化的优秀传统,是全球化背景下东亚价值观发展与创新的关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市民社会对民主的影响及其机制构建
    于立军, 宋新华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2):  43-46. 
    摘要 ( 160 )   PDF(pc)(117KB) ( 250 )   收藏
    市民社会独立地位的确立,使得对个人的承认与尊重成为一种社会理念。就此而言,市民社会与民主密不可分。在限制国家权力、尊重个人权利、保障个人自由等方面,市民社会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同时,市民社会体现了民主,并作用于民主化进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爱是和谐社会的精神灵魂
    崔德华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2):  47-50. 
    摘要 ( 172 )   PDF(pc)(128KB) ( 200 )   收藏
    和谐社会是指构成社会各个要素配合得适当和匀称的社会,主要表现为人类身与心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人与社会的和谐等。和谐社会是人类的理想目标,也是社会的发展趋势,和谐社会的实现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条件,需要社会各种要素的结合和各种力量的共同作用。在众多的要素中,人的要素是最重要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诸多力量中,爱的力量是最不可估量的,具有精神灵魂的意义,是和谐社会的精神保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伦理思想的实践维度
    郭增花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2):  51-53. 
    摘要 ( 150 )   PDF(pc)(93KB) ( 294 )   收藏
    马克思伦理思想日益纳入人们的研究视野,其蕴含的伦理精神对反省当前时代的生存状况极富启示意义。马克思伦理思想的实践维度体现为:在生存实践中寻求伦理的合理性根据,在分析生产实践即异化劳动中展现伦理的内在经济本性,在革命的实践活动中谋求伦理理想的现实路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海德格尔的世界概念
    王昌树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2):  54-58. 
    摘要 ( 388 )   PDF(pc)(144KB) ( 362 )   收藏
    海德格尔所指的世界不是主体与客体的世界,这种世界是现象学意义上的世界,它可以使世内存在者显现出来。世界之所以成为世界,就在于操劳的指引关联。世界在因缘整体性中先行到场,指引关联把世界呈现出来。后期海德格尔的世界则以"天地神人"的映射游戏的具体化呈现出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教育:地位生产机制,还是再生产机制---教育与社会分层关系的理论述评
    陈彬莉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2):  59-64. 
    摘要 ( 457 )   PDF(pc)(170KB) ( 947 )   收藏
    社会学中功能主义和冲突论分别揭示了教育在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中的不同面向,其中,功能主义分析了教育在促进个体社会流动中的动力作用,冲突论则着重于教育在地位传递中的作用,而有关地位获得的经典实证研究则揭示了教育同时作为地位生产机制和再生产机制在个体地位获得中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伦理视域下的难民准入问题
    徐地龙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2):  65-71. 
    摘要 ( 190 )   PDF(pc)(199KB) ( 537 )   收藏
    难民问题是全球化背景下人类所面临的重要道德问题。任何共同体国家都有边界,道德义务是否局限于共同体边界,是处理难民问题的关键。在局限于国家边界道德意义基础上,发达国家应履行对难民的特殊义务,约束条件是仅对其有边际影响。在超越国家边界道德意义基础上,通过兼顾发达国家人民的道德感受,设计一个比罗尔斯式的原初状态弱的道德出发点,可以证明发达国家有对难民的普遍义务。对难民准入的道德推理,须在理性判断与道德直觉之间取得一定的平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公理化方法的贫困评价与度量研究
    王春萍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2):  72-75. 
    摘要 ( 105 )   PDF(pc)(162KB) ( 206 )   收藏
    传统的贫困评价与度量指数实际上都是在某种先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其一致性的检验缺乏必要的理论基础,由此常常误导舆论与决策。出于对这一问题的关注,许多学者提出了有关贫困评价与度量的公理化方法。在贫困评价与度量的公理化框架下对贫困和不平等的评价与度量及其隐含其中的内涵作系统介绍与总结,使贫困的度量建立在对概念和理论清楚表述并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区失谐与社区社会资本的重构
    赵廷彦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2):  76-78. 
    摘要 ( 131 )   PDF(pc)(88KB) ( 198 )   收藏
    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基础。目前我国社区建设中存在许多失谐现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社区社会资本的缺失。克服与改变社区社会资本的缺失状态,重构社区社会资本,是建设和谐社区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外层空间活动商业化的法律规制
    蔡高强, 徐徐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2):  79-84. 
    摘要 ( 163 )   PDF(pc)(179KB) ( 544 )   收藏
    外层空间活动商业化是20世纪中后期出现的一种商业活动,其领域目前主要集中在卫星通信、广播、遥感、气象、教育以及商业发射等诸多民用领域,并将进一步扩展到卫星制造、空间资源开发、空间材料制造、空间旅游等新领域。外层空间活动商业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将产生一系列涉及与空间市场有关的法律问题,尤其是空间产品责任问题和国际市场的公平竞争问题等等。当前,我们要从实现国际空间法与国内空间立法的协调、建立外层空间纠纷的国际争端解决机制、寻求公共利益与市场竞争的平衡等方面来规范外层空间活动商业化,以使人类探索外空的活动得以科学、安全、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在刑法中引入职前受贿罪
    屈琦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2):  85-89. 
    摘要 ( 129 )   PDF(pc)(150KB) ( 273 )   收藏
    我国刑法规定的受贿罪在主体要件上以国家工作人员为必要,这种立法规定使一些将要成为国家工作人员的人员收受贿赂或索取贿赂情况,由于主体要件不合格而不能纳入到刑事制裁中,法律存在漏洞。西方发达国家设置了职前受贿罪对此情况进行规制,并取得了较好效果。引入职前受贿罪有助于弥补现行刑法漏洞,预防和惩处此类犯罪。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电子政府"治理的发展趋势
    李刚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2):  90-93. 
    摘要 ( 93 )   PDF(pc)(187KB) ( 108 )   收藏
    "电子政府"治理在公共行政理念上取得新的发展,提出了人性化理念和企业化理念;国外基于"电子政府"的联合行政理论能够整合政府资源、促进政府与公众之间信息互通、优化政府公共服务。大都市区域的形成与发展是经济全球化和中国都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为此,在联合行政理论的基础上,可以考虑构建一个都市联合政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房地产发展态势
    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的重点和市场走向
    肖元真, 赵喜萌, 姜朝晖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2):  94-99. 
    摘要 ( 194 )   PDF(pc)(186KB) ( 217 )   收藏
    2006年是我国进入新一轮宏观调控后,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出台最多和调控力度最大的一年,调控后的房地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正在逐步建立与完善,为房地产市场保持长期的和谐、健康、稳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土地资源使用的严格控制和规范的出让制度的形成,有效遏制了土地升值和违规出让对商品房价格产生的拉升作用。房地产业在调控中以规范求发展,以稳定保持续,已经从快速增长期进入理性发展期,部分地区的房价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理性回归。未来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变化还将取决于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理解。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都市与中小城市居民家庭购房影响因素对比分析---以北京市与瓦房店市为例
    吴殿廷, 钟景鼐, 江周祥, 郭乾坤, 姜晔, 韦韧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2):  100-105. 
    摘要 ( 148 )   PDF(pc)(192KB) ( 354 )   收藏
    以北京市和瓦房店市城市居民为对象,从消费者角度考察购房心理因素的共同特征和微小差别,在对比分析交通区位、生态环境、房屋价格、建筑密度等对房地产的影响中发现;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大都市和中小城市居民在选购住房时所考虑的因素越来越多,但交通区位始终是最重要的;大都市居民对物业、生态环境等要求较高,中小城市居民较关注商业环境;发达的大都市和一般的中小城市居民收入水平差别很大,物价及生活成本的差别也很大,购房选择存在心理错位。这些规律可作为房地产企业开发、营销的参考,也是政府制定房地产相关政策的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城市功能布局模式与交通组织模式的协调发展研究
    韩凤, 刘继生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2):  106-110. 
    摘要 ( 300 )   PDF(pc)(217KB) ( 335 )   收藏
    中国的城市功能布局模式和城市交通组织模式正处于转型之中。通过对城市功能的布局模式与城市交通组织模式之间的作用机制和作用过程,以及世界上城市功能布局模式与公共交通模式互动发展较成功城市进行分析,我国转型时期城市交通应根据不同类型城市、不同时期科学合理地选择组织模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辽宁中部城市群第二产业结构与素质优化进程中的对策分析
    王福君, 宋玉祥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2):  111-115. 
    摘要 ( 148 )   PDF(pc)(161KB) ( 269 )   收藏
    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出现了特有的"东北现象",其实质主要是第二产业结构与素质不优。经验证明,老工业基地第二产业结构与素质的优化程度极大地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辽宁中部城市群是辽宁及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核心区域,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从产业的结构特征和素质特征两个角度探视辽宁中部城市群的第二产业,改善其结构和素质的对策是:合理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外向型产业;实行产业集群化发展,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正确选择支柱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大区域产业一体化进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市水务市场化改革动因及对策
    张吉昌, 孙敏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2):  116-121. 
    摘要 ( 172 )   PDF(pc)(188KB) ( 235 )   收藏
    当前我国面临巨大的水资源压力。按照国家发展目标,城市需水量将大大增加,污水处理率也将大大提高,为此还需要兴建、维修引水工程、制水设施、废水处理设施及相应的管网系统。这种背景下,仅靠政府的投入将难以为继。当下,城市水务市场化改革不仅具有可能性,而且积累有一定的经验,形成了某些类型和模式。基于此,城市水务市场化改革的对策应当是:建立科学的水务管理体制,创造水务市场化的投融资环境,在统一管理和水权配制的前提下加快水价改革,加强沿海城市海水淡化市场的开拓,制定保障水务市场化顺利进行的政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增长的模式转型与体制创新
    谢琦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2):  122-125. 
    摘要 ( 135 )   PDF(pc)(130KB) ( 144 )   收藏
    由数量型经济增长向质量型经济增长的转型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显著特征。由于数量型经济增长的缺陷,不能满足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必须使中国的经济增长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转型。而要实现这种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需要通过行政体制创新、经济体制创新、体制的综合创新和发展观的创新等一系列体制创新支持形成合理的协调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民国政情与社会
    民国时期政党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解析
    徐树英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2):  126-131. 
    摘要 ( 409 )   PDF(pc)(169KB) ( 372 )   收藏
    民国时期的意识形态领域,政党意识形态占据了主导地位。整个民国时期,意识形态呈现出保守主义、激进主义与自由主义三分格局;各政党特别是国民党、共产党在政治舞台上相当活跃,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深刻影响,无疑与他们各自具有坚实的意识形态基础有很大关系;由于民国时期的社会条件,知识分子成为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主导力量,他们通过构建新的意识形态介入政党政治,构成了政党的主要部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民革命时期共产党人对农民革命心理的激发
    邹雯娟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2):  132-137. 
    摘要 ( 221 )   PDF(pc)(167KB) ( 358 )   收藏
    国民革命时期的农民已经具有了强烈的革命心理,但是革命的心理因素要转换成现实力量必须有外在力量的激发。国民革命时期农民革命心理是通过共产党人的宣传和组织工作激发出来的,在此过程中,共产党人取得了极其丰富的经验,它对当下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无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世纪30年代的乡村教育运动:国家、社会团体与民众的互动研究
    李自典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2):  138-144. 
    摘要 ( 164 )   PDF(pc)(194KB) ( 268 )   收藏
    20世纪30年代,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陷入崩溃境地,为复兴农村,发展乡村教育被视为一条有效的途径,由此掀起了乡村教育运动。国家政府、社会团体和民众三种社会力量均参与了这场运动,在他们的共同作用下,农村教育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互动的不良,使得运动最终破产,这为今天发展农村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28年中国恢复关税主权努力的历史透视
    陈彦生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2):  145-147. 
    摘要 ( 533 )   PDF(pc)(101KB) ( 379 )   收藏
    1928年,国民政府从恢复关税主权着手,发起了一场同帝国主义列强"重订新约运动"。这场运动迫使帝国主义列强以正式条约的形式承认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这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以来关税史上前所未有的进步,这场运动迫使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有所减少,并使中国的海关税收在一定程度上开始挣脱帝国主义的束缚,从而带来了中国关税的明显增加。然而,在新的条约中仍保留了帝国主义的一些特权,特别是中国海关行政制度没有任何改变,致使中国没有真正恢复关税主权。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当时的国民政府没有与帝国主义抗争的决心和实力,外部原因在于帝国主义顽固不化的掠夺本性及其殖民主义立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明代磨勘司职能考辨---兼论《明史大理寺》目下的一丝差错
    王伟凯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2):  148-150. 
    摘要 ( 145 )   PDF(pc)(105KB) ( 313 )   收藏
    学术界一般认为,明代磨勘司系司法机构,曾为大理寺前身,因为清朝官修《明史》就持这一观点,但实际上并非如此。磨勘司虽然有时也参与司法活动,但更多的是作为皇帝的秘书机构和核查机构而存在,是明太祖朱元璋为加强朝政控制、巩固皇权所采取的一项措施。该机构被取消后,其部分职能被赋予给监察御史,所以其与大理寺机构并无多大瓜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义县奉国寺拘留孙佛像装藏经卷及其与察哈尔王府关系初探
    李勤璞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2):  151-154. 
    摘要 ( 200 )   PDF(pc)(140KB) ( 501 )   收藏
    义县奉国寺塑像内发现清代藏文刻本装藏经卷五十九卷,是西藏佛教通常的佛像装藏咒语;共约三种,笔者一一转写,校订其中两种且说明装藏位置,第三种待考。根据此地历史文化状况,笔者推测这次重修装藏最可能跟1635-1675年间在义州城内的察哈尔亲王公主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考据中的文学史新识
    巫山考---宋玉辞赋地名考之三
    刘刚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2):  155-160. 
    摘要 ( 113 )   PDF(pc)(396KB) ( 104 )   收藏
    宋玉《高唐赋》中的巫山,在训诂界有三种注说,一在今重庆辖区之内,二在今湖北随县西南,三在古云梦中,东临今武汉。据宋赋巫山的语境,从巫山与宋赋神女之联系、巫山与楚怀王和楚襄王之联系、宋赋巫山与历史中巫山地形地貌的比对等三个层面所作的深入考辨显示,湖北武汉西之巫山是为宋赋所述古云梦中的巫山。此山后称阳台山,今称仙女山。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陈绎曾生卒年、籍贯及仕宦考辨
    黄丽, 杨抱朴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2):  161-165. 
    摘要 ( 185 )   PDF(pc)(335KB) ( 88 )   收藏
    陈绎曾是我国元代中后期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和书法理论家,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在有元一代的重要人物,其生卒年不详;其籍贯、仕宦情况也有歧说,实有厘清的必要。钩稽相关史料,陈绎曾生于1287年,卒于1351年之后;其籍贯为吴兴;陈绎曾不是进士出身,他是被举荐步入仕途的,先后做过将士左郎、翰林编修和国子助教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百家公案》本事考补
    向志柱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2):  166-170. 
    摘要 ( 197 )   PDF(pc)(303KB) ( 249 )   收藏
    《百家公案》卷一的7回全部出自文言小说,但第三回、第六回、第七回等至今尚无人正确指出来源,事实上,它们见于《稗家粹编》或《万选清谈》。《百家公案》将之改编成书时完全是照抄,没有体现出创造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上博简《孔子诗论》的诗学结构及其意义
    王秀臣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2):  171-176. 
    摘要 ( 200 )   PDF(pc)(1142KB) ( 136 )   收藏
    《孔子诗论》是"性情"诗学,也是"礼义"诗学。一方面,《孔子诗论》强调以"情志"论诗,将"志"落实在"性情"上;另一方面又强调礼对情感的约束和教化,以礼节情、以礼论诗的思想倾向十分明显。对各篇诗旨的阐释也体现出不同的情感层次和审美层次。通过运用一系列富于哲学思辨色彩的评论术语,《孔子诗论》成功地构建起诗学评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在诗学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骈俪之风影响下的南朝四代散文
    于景祥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2):  177-183. 
    摘要 ( 181 )   PDF(pc)(1337KB) ( 256 )   收藏
    骈文与散文在南朝宋、齐、梁、陈四代消长之迹甚为明晰:骈文日胜一日,如日中天;散文问津者少,确实衰落。但是散文仍然按照自身的规律演进,其成就也不能忽视。当时的散文由于特殊的条件,便形成了这样的特殊状态:纯粹的散文家极为少见,基本上是骈文家兼作散文,因此作品大体上纯粹的散体较少,多是骈散结合,单复互用,只是在量的考察上可以区分骈文还是散文;这种骈散有分有合的状况需要我们注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钱谦益"香观说"与蒲松龄"以鼻观文"论之比较
    杨敬民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2):  184-188. 
    摘要 ( 212 )   PDF(pc)(276KB) ( 209 )   收藏
    钱谦益晚年提出"香观说"诗论,通过通感形式,渗透佛教义理,品鉴诗歌优劣。他提倡性情优先,反对浮华的形式,体现了一种感性的文学体悟。蒲松龄作为清代小说家,则在《司文郎》中塑造了一位用嗅觉品鉴文章好坏的盲僧,使故事情节离奇,充满了辛辣的讽刺。蒲松龄小说中的故事情节与钱谦益的"香观说"不谋而合,通过对两位作家之间的渊源、文论思想的比较,可以看到"香观说"对《司文郎》的小说情节产生了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试论苏轼的"自然"论文艺观
    肖寒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2):  189-194. 
    摘要 ( 165 )   PDF(pc)(248KB) ( 419 )   收藏
    古代文艺美学中存在着一种以"自然"概念为核心的文艺观,苏轼作为这一传统思想的集大成者,"自然"概念不仅散见于他的诗文书画理论中,更为重要的是,他赋予了"自然"以本体论意义,提出了"不能不为之为工"、"无意为文"的"自然"艺术本源论,"身与竹化"、"无法之法"的"自然"创作论及"平淡"的"自然"风格论,由此使其文艺思想呈现出独特的特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邺下文人集团领袖考
    任慧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2):  195-199. 
    摘要 ( 194 )   PDF(pc)(338KB) ( 141 )   收藏
    邺下文人集团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文学色彩极为明显的文人集团。关于集团的领袖,涉及到曹操、曹丕和曹植父子三人,历来说法不一。曹丕绝大多数时间里生活在邺城,不仅组织了大部分文事活动,而且善于总结集团经验,成功推动了文人集团的发展,因而是邺下文人集团当之无愧的领袖。而曹操常年外出征战,少有和文人们的共同创制;曹植年少单纯,缺乏号召组织集团活动的实力,作品丰富但多为单独创制,二人皆不符合成为邺下文人集团领袖的条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清末民初对中国古典小说的评价与阐释
    王鸿卿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2):  200-205. 
    摘要 ( 112 )   PDF(pc)(170KB) ( 136 )   收藏
    清末民初对中国古典小说的评价与阐释发生在本土与外域、政治与审美等多重关系作用下急遽变化的语境中,否定与肯定两极批评话语背后隐伏着许多耐人寻味的东西,新旧思维的嬗变显得艰难又必然而且附着某些情绪情结、困惑和矛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世纪中国市民小说流变论略
    丁培卫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2):  206-211. 
    摘要 ( 123 )   PDF(pc)(170KB) ( 187 )   收藏
    市民小说是市民社会思想观念和情感方式即市民文化的文学性表现,以世俗化、平民化作为基本的价值取向,直接体现着市民的生活理想、价值观念和基本行为方式等。通过对20世纪具有代表性的市民小说流派、作家和文本的研究和梳理,力图回溯上一个世纪中国市民小说蜕变发展的宏观面貌,进而揭示中国市民文化、市民文学不断摆脱农耕文化影响,逐渐走向城市文明和现代文明的曲折历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焦躁的叩问---王充闾及其散文之美学观照
    王志清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2):  212-215. 
    摘要 ( 128 )   PDF(pc)(127KB) ( 325 )   收藏
    走近王充闾及其散文这个具体的审美对象,也就意味着我们必须超越其大文化散文的语言层面而瞩目和到达此在之外的审美的自由世界,把王充闾也当作一种文本来读,人与文本互读。王充闾的焦躁源自人性的深刻痛苦,是基于当下、基于生存、基于生命状态的焦躁。其焦躁越发的深切,便也深沉地转化为对于传统文化的追寻,生成人文忧患的精神情结,转化为知识分子的精英的批判立场。焦躁而形成的作家的人性自觉和文体自觉,使王充闾的散文成为生命美学的文本范型,其散文具有了深层忧患的内核,也充满了强烈的贲张内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意识流的东方诗话---刘以鬯意识流小说解析
    李岩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2):  216-218. 
    摘要 ( 344 )   PDF(pc)(97KB) ( 279 )   收藏
    刘以鬯的意识流小说以其独特的创作技巧真实、客观地反映了人的主观心理活动;作者创造性地运用中国传统小说叙事手法述说故事,使作品呈露出一种特有的东方意识流风范,同时,又表现出只反映社会负面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卡尔维诺小说"晶体模式"---以《看不见的城市》为例
    杨黎红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2):  219-221. 
    摘要 ( 239 )   PDF(pc)(100KB) ( 399 )   收藏
    卡尔维诺一向因其富有活力、别出心裁的先锋创作而闻名。他在小说创作中解构了主线因果的传统模式,刻意追求一种以平等的晶面取代线性情节发展的晶体模式。从卡尔维诺的典范之作《看不见的城市》中,可以领略到卡氏小说晶体模式所具有的精致的组合结构、奇妙的自我生成和绚丽的多重折射等基本特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辽海书镜
    明代密疏研究的拓荒之作---读王剑《明代密疏研究》
    张明富, 张颖超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2):  222-223. 
    摘要 ( 108 )   PDF(pc)(61KB) ( 249 )   收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