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7年, 第1期 刊出日期:2007-01-15 上一期    下一期
    辩证法的当代发展
    辩证法对话维度的当代复兴---从伽达默尔解释学与辩证法的深层结合看
    贺来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1):  4-11. 
    摘要 ( 154 )   PDF(pc)(223KB) ( 365 )   收藏
    "对话"本来是辩证法的原初含义,但在辩证法的演化过程中,这一重要维度在形而上学的阴影下被深深地遮蔽了。在当代哲学中,辩证法的对话维度又重新获得了重视,这集中地体现在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中。通过"对话逻辑",把辩证法与解释学在深层次上结合起来,使得辩证法摆脱了传统形而上学的纠缠,并返回到了现实生活实践和生活世界。由此,"对话辩证法"成为生活世界的理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本":形上之"学"的担忧---一种哲学学风的检讨
    李广昌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1):  12-18. 
    摘要 ( 137 )   PDF(pc)(192KB) ( 184 )   收藏
    "文本至上"学风的形成,不仅离间了学术与思想的关系,而且也使中国当代哲学失去了思想的原创能力。学风检讨的目的,在于通过这种学风依据的考察和对其现实存在合法性的质疑,阐明当代哲学学路体认的意义,表明中国当代哲学对学风建设的理论期待。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和谐社会的政治理念
    论现代政治哲学视野中的"宽容"
    杨楹, 王福民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1):  19-24. 
    摘要 ( 164 )   PDF(pc)(174KB) ( 137 )   收藏
    面对充斥着差异与矛盾交错的现代政治生活,强调单纯的"一致主义"只是一种乌托邦式的乡愿,如此,整合各种政治资源,提升政治生活的品质,挖掘建设政治文明的各种有利因素,寻求以多元价值为基础的差异政治价值观之间的协调之途,就成为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的重要使命。"宽容"为我们提供一个重新审视现代政治生活的视角,它不仅成为现代政治的深刻内蕴,而且凸显为现代政治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公共正义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刘进田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1):  25-30. 
    摘要 ( 133 )   PDF(pc)(173KB) ( 180 )   收藏
    在人所追求的善、正义、幸福三大价值中,正义价值与和谐社会的关联最为直接和有效。正义价值和制度构成和谐社会的基本尺度和牢固基石,是解决个人组成社会后所产生的诸多矛盾冲突的最有效的机制和途径。正义价值和制度的普遍性、一元性、基础性、低度性、形式性、包容性、对错性、精确性以及客观性等特征均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评析哈耶克对现代性的批判
    闻晓祥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1):  31-34. 
    摘要 ( 166 )   PDF(pc)(129KB) ( 433 )   收藏
    现代性就是主体性,或具有本体地位的主体的自由。哈耶克对现代性批判的基础是文化进化论。文化进化以"文化胜出"为标准,它以证伪的、否定的方式确认某种"否定性"价值的同时,也肯定了文化自身的整体价值。这是哈耶克现代性批判的基本理路。我们既要现代化,也要尽量避免现代化带给我们的消极后果,这需要我们重新阐发中国传统精神并且明确它与"现代性"正负两面的关系。这是我们现代性批判的关键,也是哈耶克现代性批判给我们的启示。只有将这种重构后的文化精神落到政治、法律思想中,现代性批判才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关怀伦理与正义伦理的融通
    袁玲红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1):  35-38. 
    摘要 ( 163 )   PDF(pc)(129KB) ( 565 )   收藏
    "以理服人"指要有逻辑的说服力,"以情感人"则指要有情感的震撼性,这反映了关怀伦理和正义伦理两种不同的进路。从男性视角出发的正义伦理遵循"论理"逻辑,具有普遍性、规范性,多用在本体世界;而从女性视角出发的关怀伦理则遵循"说情"逻辑,体现特殊性和具体性,更多应用于生活世界。从正义伦理走向关怀伦理,反映了伦理学探究方法由传统的形而上追索到面向生活世界的转变。应将二者融通,才能适应现代社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视角
    从解释到批判:马克思哲学当代化的出路
    陆俊玉, 张士清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1):  39-43. 
    摘要 ( 116 )   PDF(pc)(141KB) ( 144 )   收藏
    对于马克思哲学的"当代化"来说,问题不在于如何"解释"马克思,而在于对当代人类面临的生存困境的批判。当代人类生存的现实困境在于生存危机。因而,马克思哲学当代化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生存危机的根源进行批判。而生存危机的根源仍然是"资本主义"的生存方式。因而,必须结合时代特点,继承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的当代发展
    陈丽杰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1):  44-46. 
    摘要 ( 113 )   PDF(pc)(90KB) ( 202 )   收藏
    人的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的实质
    李嘉美, 陆杰荣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1):  47-50. 
    摘要 ( 197 )   PDF(pc)(128KB) ( 221 )   收藏
    在20世纪的哲学界,哲学思维中的经验主义、实证主义和科学万能主义盛行,对形而上学的批判较为激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遭到颠覆和解构。哈贝马斯谴责否定真理和主体性的价值虚无主义倾向,主张对理性、主体性、真理等进行重新定位。哈贝马斯的哲学面向的是现实生活世界,以语用学为维度,通过实践理性和主体间性来建构其哲学基础,推崇哲学与科学富有成效的合作,他把自己的这一哲学称之为后形而上学。深入分析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的实质,是探究20世纪哲学演变的路径和了解哲学方法论朝着21世纪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技术的"真"、"善"、"美"
    李榕, 陈凡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1):  51-54. 
    摘要 ( 154 )   PDF(pc)(120KB) ( 197 )   收藏
    技术并非是抽象的、孤立的工具,而是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形成,并负荷科学、政治、经济、伦理文化意涵;技术并非是自主的、价值中立的,而是负载价值,并且渗透着伦理。技术不仅具有物性,而且充满着人性,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和物化。因此,技术不仅具有"真"、"善"、"美",而且三者又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环境与社会问题先锋探索
    环境关心量表(NEP)在中国应用的再分析
    肖晨阳, 洪大用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1):  55-63. 
    摘要 ( 180 )   PDF(pc)(300KB) ( 552 )   收藏
    根据200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城市部分)数据,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使用CFA方法,对Dunlap等人提出的2000年版环境关心量表(NEP)的维度问题进行了仔细检验后发现,目前的数据虽然不能完全支持NEP量表的单一维度假设,但是也不能否定这一假设。就目前而言,如果剔除部分测量项目,可以建构一个较好的单一维度的中国版环境关心量表。从长远看,可以对2000年版的NEP量表进行必要的技术修正,以便在进一步的调查中更好地对其进行检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系统理论与环境研究
    秦明瑞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1):  64-69. 
    摘要 ( 290 )   PDF(pc)(178KB) ( 408 )   收藏
    尼克拉斯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对环境的分析在于告诉人们,指望某种跨人群、跨系统的统一的东西的培养(如道德、环境意识、政治中心的作用)来解决环境问题已经变得不现实了。当社会中的各功能系统具有高度自治的能力时,它们会在对环境问题的过强和过弱的反应间找到平衡。如果我们接受卢曼的分析,那么只有在中国社会的各功能系统具有越来越大的自主权和自身动力时,它们关注环境问题的能量才会增加,社会解决环境问题的可能性也会更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和谐世界视野中的国际法
    高宁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1):  70-74. 
    摘要 ( 143 )   PDF(pc)(147KB) ( 255 )   收藏
    和谐世界是一种理念,表达了人类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诉求;和谐世界是一种应然的状态,需要机制的建构与实施使它转变为实然。国际法的性质及发展趋势决定了它可以为和谐世界的实现提供可能与保障。同时,构建和谐世界又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凭国际法一己之力来完成。构建和谐世界根本上有赖于国际力量均衡发展,国家利益的合理维护以及国际法基本准则的渐进落实。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网络伦理构建中的法律协同
    宋吉鑫, 杨丽娟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1):  75-79. 
    摘要 ( 130 )   PDF(pc)(154KB) ( 268 )   收藏
    网络伦理的构建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但是如何对网络伦理进行构建,学术界尚处于争论阶段。从网络伦理与现实伦理的关系切入,分析网络伦理构建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可以认定,在构建本质不同于现实社会的全新的网络伦理时,法律的协同是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在此基础上,至少在网络社会中进行权力义务分配时,在出现网络纠纷或网络犯罪时,在政府的权力介入网络时,在民族间道德伦理发生冲突时,网络伦理的构建应有法律予以协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制度视角下的矿业安全思考
    王义保, 李爱彬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1):  80-84. 
    摘要 ( 144 )   PDF(pc)(148KB) ( 161 )   收藏
    目前,我国矿业生产领域的安全问题已然超出了安全科学技术保障的范围,陷入了市场体制、产权制度、政府监管和人员约束等方面的制度缺陷或制度供给不足的困境。从制度视角重新审视矿业生产中的安全问题,可发现,矿业生产领域的市场、产权及政府监管等制度创新与完善是解决现实问题的切入点,也是矿业资源有效利用和矿区和谐发展的现实要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方自治与自治权成长
    李芳, 张英洪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1):  85-89. 
    摘要 ( 165 )   PDF(pc)(138KB) ( 475 )   收藏
    自治就是公民自己治理自己。自治权是公民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自己治理自己的权利。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农民的自治权得以发育和生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聚焦理论经济新空间
    所有权、财产权及产权概念辨析---兼论马克思所有制理论与现代产权理论的异同
    程承坪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1):  90-94. 
    摘要 ( 223 )   PDF(pc)(149KB) ( 1079 )   收藏
    所有权、财产权和产权是三个极易混淆的概念,因此厘清这三个概念对于理论的发展有主要意义。更重要的是,通过揭示三个概念的异同,找出马克思所有制理论与现代产权理论的差异和互补之处,将马克思的所有制理论与现代产权理论融合起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方经济学垄断理论的发展进程
    龚维敬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1):  95-99. 
    摘要 ( 161 )   PDF(pc)(153KB) ( 160 )   收藏
    理论界对西方经济学有一种错觉,认为垄断理论总是处于被忽视的地位。然而在西方经济发展过程中,却有一条非常清晰的正面论述垄断理论的线索,一直贯穿着整个理论的发展过程。众多经济学家总结出丰富多彩的垄断理论,与主流派竞争理论同时并存,并在与竞争理论斗争中不断发展,诸多经济学家对垄断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体育经济学的学科性审视
    陈松, 姜立嘉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1):  100-102. 
    摘要 ( 111 )   PDF(pc)(96KB) ( 262 )   收藏
    体育经济学研究目前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无论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理论体系的宏观构建上,还是在实践操作上,体育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都还显得十分稚嫩。体育经济学研究中具有超越单纯对其它学科理论建设应用的科学研究的成分,因而并非单纯的实用理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区域经济热点评述
    辽宁省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关系研究
    王维国, 夏艳清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1):  103-107. 
    摘要 ( 201 )   PDF(pc)(237KB) ( 190 )   收藏
    以表征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之间关系的计量经济模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为基础,分析辽宁省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辽宁省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呈现"倒U型+U型"的形状,这与传统的库兹涅茨曲线不相符合。分析表明,辽宁省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曲线出现这样的形状与辽宁省的产业结构、城市化速度、环境保护投资力度等因素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视角下的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功能定位
    李静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1):  108-113. 
    摘要 ( 122 )   PDF(pc)(203KB) ( 267 )   收藏
    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背景下,区域产业功能定位是区域经济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将为正确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提供方向,但这种定位不是行政部门主观认定的,而是由区域综合因素系统决定的。通过SWOT模式分析及与长三角等区域的对比,东北老工业基地未来一定时期内把主要产业功能定位于现代农业和装备制造业,从产业发展来说具有很大的潜在竞争优势和发展空间,但需要通过体制改革、技术创新、人才建设等措施把其潜在的竞争优势转变为现实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影响辽宁省农民收入增长各因素比较分析
    关大宇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1):  114-118. 
    摘要 ( 110 )   PDF(pc)(193KB) ( 98 )   收藏
    运用多元统计中的主成分回归方法,可以明确影响辽宁省农民收入各个因素及它们之间的真实关系,这为制定切实提高农民收入的宏观经济政策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辽宁省对朝鲜半岛贸易往来战略调整分析
    于天福, 王亚丰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1):  119-122. 
    摘要 ( 157 )   PDF(pc)(131KB) ( 198 )   收藏
    辽宁省与朝鲜半岛特定的地缘经济联系,决定着朝韩经济战略调整与辽宁对外经济发展的相关关系。辽宁对朝鲜半岛贸易往来的战略调整是关系着我国开展国际经济合作和东北振兴以及辽宁省内部经济的发展、辽宁在"十一五"期间实行"走出去"贸易发展战略和"五点一线"全面对外开放发展战略的实施、美俄日等贸易大国对华贸易发展的举措。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产业模块化与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
    梁军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1):  123-127. 
    摘要 ( 170 )   PDF(pc)(165KB) ( 587 )   收藏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产业模块化作为新的产业组织模式和产业结构的本质,对国际制造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使价值向效率高端转移,改变了产业创新路径,弱化了产业内不平衡的分配格局,具有促使国际制造业共同升级的机理。中国应调整思路,积极采取措施,抓住并充分利用产业模块化的重大机遇,推进制造业的持续升级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汇率制度的选择与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高新宇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1):  128-131. 
    摘要 ( 256 )   PDF(pc)(141KB) ( 589 )   收藏
    固定汇率制度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制约一直是各国学者普遍争论的问题,在统一的框架原则下,各国学者对此研究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在中国逐步走向开放经济、经济体制转轨的背景下,我国现行的汇率制度降低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制约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削弱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及其调节国内总需求的能力,进而增加了货币政策的实施难度。因此,可以考虑盯住汇率制度的渐行退出,把建立汇率目标区制度作为今后汇率制度改革的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我国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具体构建
    贺光辉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1):  132-135. 
    摘要 ( 161 )   PDF(pc)(132KB) ( 444 )   收藏
    产品召回制度是发达国家产品责任中的一项基本制度,我国实施这一制度尚存在许多障碍,我们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立法理念和成熟立法经验,积极创造条件,克服各种障碍,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产品召回制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GDP与GNH的互联嬗变
    姚天冲, 于天英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1):  136-138. 
    摘要 ( 137 )   PDF(pc)(99KB) ( 294 )   收藏
    GNH应由政治民主、经济提升、环境保护、安全保障、文化发展和社会福祉等六大构成要素组成;而且应由国家、社会、家庭、公民四个层面协力推进。建议尽快建立与GDP并行的包括绿色GDP、安全GDP、文化GDP和社会GDP四项内容的幸福指数评价体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古代中国外交的体制、政策与思想
    西汉王朝对外思想述论
    石少颖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1):  139-144. 
    摘要 ( 179 )   PDF(pc)(172KB) ( 504 )   收藏
    "华夷之辨"是西汉处理邦交关系的理论依据。先秦"五服制"所构建的以中原为核心的天下秩序,对于西汉"大一统"天下观的形成亦有重要影响。汉匈战争背景下的"修攘制御"和外交经营,不仅反映了西汉人的地理观念,而且体现了西汉全方位经营的外交理念和对外交关系制度化的追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北魏中西交通的开展
    石云涛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1):  145-152. 
    摘要 ( 300 )   PDF(pc)(254KB) ( 142 )   收藏
    自太延元年起,北魏的西域政策发生变化,中西交通开始恢复并相继出现三次高潮,愈到后来,中西交通的规模愈大,在景明元年以后,除了西域诸国,有97个国家和地区与北魏通使往来。其规模远超两汉,并启隋唐中西交通之盛,承前启后,影响深远。同时,考诸北魏的中西交通史,也可以看到,影响当时中西交通盛衰不定的主要因素在于,北方柔然以及沿途吐谷浑、高昌、高车、鄯善等国是否加以阻挠,中西交通每次高潮的到来与维持都以北魏在军事上解决相关障碍为前提和背景,这一点与西汉时中西交通时常受到匈奴以及沿途诸国的阻挠的情形十分相似。随着中西交通的展开,中西商贸关系也在不断发展,北魏在贡赐贸易中并未获得实惠,相反付出了巨大的经济代价,倒是民间互市使中西方各国各得其所,兼受其益,这在河西走廊和陇西丝路沿线城市尤为明显,这种格局的形成与北魏统治者处理对外关系的指导思想息息相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清朝对中亚诸部的政策探析---以1759-1864年为中心
    贾建飞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1):  153-159. 
    摘要 ( 228 )   PDF(pc)(202KB) ( 688 )   收藏
    乾隆中期统一新疆后,清朝与中亚地区的关系开始得到较为迅速的发展。中亚诸部发展同清朝的关系最主要是为了获取经济上的利益,藉此增强其国力。而清朝发展同中亚诸部的关系既是一种政治礼仪上的需求,冀其臣服于己,以示清帝为天下共主,同时,也是为了边疆统治的安全。从清朝对中亚诸部的政策来看,无不以此为目的。清朝的中亚政策在一定时期内取得了较为积极的成效,但从长远来看,其中亚政策却是失败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清代前期外语教学与译员培养上的制度性问题---与俄国、日本的比较
    邹振环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1):  160-167. 
    摘要 ( 134 )   PDF(pc)(232KB) ( 498 )   收藏
    清朝前期,在译员培养方面曾经在制度上作出过若干努力。遗憾的是,由于清朝皇帝一直没有将学习西方作为一种国家的文化政策加以考虑,因此,尽管清朝前期在外语教学和译员培养方面也有过类似制度性层面的尝试,但结果终归于失败。与康熙同时的俄国彼得大帝和日本的德川幕府同样面对着来自西方的挑战,他们都做出了仿效西方的努力,并取得了相当的成效,从而为19世纪下半期的改革奠定了基础。比较之下,中国传统政治体制深处的文化因素值得深思。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抗日根据地民主选举的政治诉求及其启示
    颜杰峰, 邵云瑞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1):  168-172. 
    摘要 ( 162 )   PDF(pc)(153KB) ( 172 )   收藏
    党在抗日根据地倡导和实行民主选举,具有进行民众动员、为根据地政权提供统治合法性和向外界展现自身民主形象等多方面的政治诉求。这段历史也昭示我们:民主政治建设需要科学的领导和运作;民众的文化教育程度低下不应该成为实施民主的障碍,民众需要在参与民主实践中提高民主素质;民主政治与利益驱动并不相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代商会法律制度与中国法制近代化
    王红梅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1):  173-176. 
    摘要 ( 240 )   PDF(pc)(121KB) ( 526 )   收藏
    中国近代最早的商会立法是1904年《奏定商会简明章程》,1914年和1929年公布实施了新的商会法和施行细则。中国近代商会法律制度的建立,对于中国法制近代化意义深远,不仅为中国近代民间社会力量的发展提供了空间,而且提高了商人的法律地位,并为中国近代经济立法和执法提供了强有力的社会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主义美学中艺术的位置
    杜书瀛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1):  177-185. 
    摘要 ( 156 )   PDF(pc)(241KB) ( 228 )   收藏
    人对世界的掌握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一是物质实践掌握,如生产斗争、科学实验等;一是精神掌握,如科学认识活动、哲学活动等;一是精神实践掌握,如宗教活动、道德活动、审美活动等等。由此可以确立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这样一个基本观念,即艺术主要不是属于对于世界的"精神掌握",而是属于"精神实践掌握",如此划定艺术的位置并进而把握艺术的本质特性,庶几近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接续与转进:重识" 五四" 与传统的关系
    五四文学革命:传统文化的突围与重构
    宋剑华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1):  186-192. 
    摘要 ( 157 )   PDF(pc)(201KB) ( 860 )   收藏
    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一次伟大转机,它使古老的中华文明在西方现代文明的强烈刺激下,通过语言文字、价值观念、审美形态的种种变革,最终获得了现代性的话语平台。但是,民族文化的现代性并不等于西方文化的现代性,文学革命所完成的终极历史使命,也只是"文化"的转型而不是"传统"的否定。这其中就有一个传统文化的去向问题,我们必须去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学革命:新文学历史的原点
    陈国恩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1):  193-198. 
    摘要 ( 132 )   PDF(pc)(177KB) ( 270 )   收藏
    在文化史上有个别重要时期或历史关头具有原点的意义。这样的原点,是指文化史的河流如同遭遇了地表的断层,从一个地方突然高高地跌落。虽然向前奔腾的水还是这股水,可是它已经来到了一个全新的地域,遵循着全新的流动规则,呈现了全新的面貌。此后它的前行,便是从这个新起点开始的。这个跌落处带有根本性的转折意义,便是一个历史原点。五四文学革命就具有这种历史原点的地位和意义。"五四"形成了新文学传统的原点,这个原点自然包含了民族传统的因素,新文学显然与古典文学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但前者相对于后者又的确是一个重大的飞跃,从文学的内在观念到外在表现形式,都实现了现代化的转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鲁迅的"五四"与"新青年"的"五四"
    李怡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1):  199-204. 
    摘要 ( 147 )   PDF(pc)(215KB) ( 229 )   收藏
    重读鲁迅《呐喊自序》,我们能够发现作为新文化运动旗手的鲁迅与其他更积极的新文化运动的鼓动者之间的思想分歧。鲁迅的"五四"有别于一般"新青年"的"五四",对这种差异的把握将有助于我们对五四新文化运动历史复杂性的理解,并最终走出今天关于五四评价的种种争议,寻找理解中国现代文化与文学的共同思想平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晚清小说的近代化进程
    开放意识与近代小说的批判精神
    贺根民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1):  205-210. 
    摘要 ( 142 )   PDF(pc)(190KB) ( 181 )   收藏
    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传统文学的自身转化赋予近代小说开放的文学特质,刺激并促发小说理论的批评理性精神。以林纾为代表的小说批评家突破了天朝心态的狭隘偏见,真诚地赞美西方小说的艺术魅力,反面递送了小说文体革新的信息。新文学术语的移植,丰富了小说艺术的理论空间。近代小说家的开放意识,推动了小说走向世界的进程,它既是批判精神得以弘扬的依托,也奠定了小说理论世界化的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晚清启蒙思想的传播困境与小说的兴起
    汤景泰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1):  211-215. 
    摘要 ( 156 )   PDF(pc)(154KB) ( 250 )   收藏
    随着晚清报刊在中国的兴起以及中外政治文化交流的日渐加深,从传播角度分析、解决中国政治问题成为维新派政治改革思想中的一个突出特点。在这一思想直接支配之下,小说由为正人君子所不齿的小道一跃而成为文学之最上乘,被晚清各派视为思想观念的最佳传播工具而在政治、历史、道德等方面被赋予了种种现代性内涵,但晚清却因此成为中国小说史上最缺乏艺术性的时期之一,粗制滥造、缺乏艺术感染力是这一时期小说的共同缺点,并没能成为解决晚清启蒙思想传播困境的有效工具。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性灵说的缘起与发生
    王红蕾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1):  216-219. 
    摘要 ( 435 )   PDF(pc)(132KB) ( 197 )   收藏
    性灵说曾主文学发展的创作路向。在文学发展史上,有很多文学家以此为创作进路。在萌芽阶段,性灵说始于老庄虚静说,经阮籍、嵇康自由审美说的嬗变,由南北朝文学家开创了性灵文学的创作先河,至明清,由于提倡性灵说的文学家的努力,性灵文学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流派。一路走来,性灵说成为文学创作的核心。自南北朝以降,刘勰、钟嵘、谢灵运等人主张性灵说贯穿文学创作的始终。其表现是强调性灵与性情的统一,提倡性灵与佛教心性论相融合,性灵文学带有浓厚的佛学色彩。这对后来李贽与汤显祖的童心说、公安三袁的性灵说以及清代袁枚的性灵说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华民族共有的最高诗情---"祖国母亲"考辨
    杨慧, 王向峰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1):  220-225. 
    摘要 ( 210 )   PDF(pc)(184KB) ( 323 )   收藏
    "祖国母亲"这一看似自明性的称谓,恰恰是在现代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凝成的一个饱含国人情思的短语。我们发现这一隐喻系统是一个"现代性的后果",它的生成与流变关联着中国现代思想史上诸如西学引入、民族国家想象、妇女解放、革命等重大问题。在1949以后的中国现代性进程中,母亲与祖国结成了牢不可破的隐喻关系,为适应现代性的国家叙事,母亲也被固化为至高无上的圣母形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桑女"形象的文化探源
    陈丽平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1):  226-229. 
    摘要 ( 260 )   PDF(pc)(151KB) ( 153 )   收藏
    先秦两汉文学中,桑蚕与女性意象频频伴行,"采桑女"成为具有特定内涵的文学符号,其内涵从先秦至两汉有个发展转变的过程,在散文作品中,桑蚕文化成为女性表情达意借以比兴的媒介。种种现象说明了桑蚕与女性的密切联系,就形成的文化主因分析,"男耕女织"的社会分工并非天经地义,礼制使桑蚕劳作与女性发生必然的联系,从而导致文学中采桑女现象的形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转型时期的民间文学立场---鲁迅、张承志现代性文化心理阐释
    王劲松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1):  230-233. 
    摘要 ( 156 )   PDF(pc)(123KB) ( 136 )   收藏
    现代性在历史转折期发生,鲁迅、张承志以知识分子个体性的生命感受来面对中国文化建构中的新问题,其民间文学立场反映了现代性与知识分子社会角色的文化冲突、知识分子在现代性进程中能动和反思性的参与意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20-1930年代中国文学作品中"夜"意象考察
    孙玉生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1):  234-237. 
    摘要 ( 206 )   PDF(pc)(124KB) ( 259 )   收藏
    在1920-1930年代中国文学的创作文本中,"夜"意象具有独特的生成原因、表现特征以及审美构成。这一文学现象的形成与当时的社会形态、作家的心理构成以及创作的思维机制有主要关系。"夜"作为复杂的审美客体给人以无尽的体验,死亡和恐惧、沉迷与罪恶、自省与思索、孤独与绝望以及温柔与慰藉,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意象群。"夜"意象具有很高的审美情趣和较高的社会价值批判色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双重书写:显性与隐性的"他者"---《在北京最后的日子》中的中国形象分析
    马利红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1):  238-243. 
    摘要 ( 164 )   PDF(pc)(179KB) ( 171 )   收藏
    法国作家皮埃尔绿蒂的《在北京最后的日子》是对20世纪初期遭受外强入侵后的负面中国形象的典型书写。但在这重显性中国形象的背后还隐藏着另一重不易为读者觉察的隐性中国形象。对"他者"中国的这一双重书写体现着对殖民主义合理性的建构与解构,代表着双重的东方主义。同时,它也是20世纪法国文学中关于中国形象书写起承转合的一个契合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霍桑研究在中国
    舒奇志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1):  244-247. 
    摘要 ( 215 )   PDF(pc)(131KB) ( 794 )   收藏
    纳撒尼尔霍桑是美国19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其作品最早于民国时期译介至中国,他作品中典型的清教文化特色和文学魅力成为国内了解和研究美国文化和文学的媒介。霍桑作品受到国内关注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表达的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人性善截然相反的西方文化"原罪"主题以及霍桑的象征创作手法。霍桑在中国的接受语境和研究状况表明,这一研究深度还有待开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语言哲学语"Linguistic turn"的汉语称谓辨析
    于全有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1):  248-250. 
    摘要 ( 272 )   PDF(pc)(97KB) ( 467 )   收藏
    语言哲学术语"Linguistic turn"的汉语称谓通常有"语言学转向"、"语言的转向"、"语言转向"、"语言性转向"、"语言论转向"等五种。从"Linguistic turn"的本真状态等方面看,把"Linguistic turn"汉语称谓称做"语言学转向"是错误的。其余几种称谓虽本身都无可厚非,但就学术界对西方哲学发展阶段的习惯性称谓模式等角度看,相比较而言,把"Linguistic turn"的汉语称谓称做"语言论转向",比"Linguistic turn"的其它几种汉语称谓更为适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句法与词汇语义接口
    孙英杰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1):  251-255. 
    摘要 ( 187 )   PDF(pc)(156KB) ( 254 )   收藏
    以往人们对于句法与语义接口问题提出了各种假设,其中,Tenny的"体接口假设"是句法与语义接口的最佳中介。接口处的体特征主要包括三种:起始事件、量标事件及界标事件,这三种特征在句法中有不同的投射,以此建立句法与语义的强关联。这个模型较好地避免了以往理论的不足,同时又能处理其他理论能够处理的问题,是句法与语义接口的最简办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术信息
    "第八届全国价值哲学暨第一届东亚价值观学术研讨会"综述
    辛锋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1):  256-258. 
    摘要 ( 79 )   PDF(pc)(82KB) ( 123 )   收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6年"中国环境社会学"学术研讨会综述
    龚文娟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1):  259-261. 
    摘要 ( 101 )   PDF(pc)(97KB) ( 171 )   收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