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07 ›› Issue (1): 51-54.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视角 • 上一篇    下一篇

论技术的"真"、"善"、"美"

李榕, 陈凡   

  1.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辽宁沈阳110004
  • 收稿日期:2006-09-22 发布日期:2018-11-14
  • 作者简介:李榕(1962-),男,河北石家庄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科学技术与社会问题研究;陈凡(1954-),辽宁沈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主要从事技术哲学、技术社会学研究。

  • Received:2006-09-22 Published:2018-11-14

摘要: 技术并非是抽象的、孤立的工具,而是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形成,并负荷科学、政治、经济、伦理文化意涵;技术并非是自主的、价值中立的,而是负载价值,并且渗透着伦理。技术不仅具有物性,而且充满着人性,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和物化。因此,技术不仅具有"真"、"善"、"美",而且三者又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

关键词: 技术, "真", "善", "美"

中图分类号: 

  • B028
[1] 宋辰婷. 5G数字技术赋能下网络权力的拓展[J].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0(2): 109-117.
[2] 刘朝晖. 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数字技术应对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6): 80-87.
[3] 丁一兵, 宋畅. 中间投入品垂直技术溢出与中国制造业技术升级[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1): 182-195.
[4] 付文军. 《资本论》与马克思的技术批判[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6): 85-91.
[5] 杨菊华. 智慧康养:概念、挑战与对策[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5): 102-111.
[6] 韩文龙. “技术进步——制度创新——企业家精神”的创新组合及其增长效应[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3): 202-212.
[7] 刘方喜. 错位与化解:40年文论三次转向的反思[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1): 11-13.
[8] 张一兵. 义肢性工具模板和符码记忆中的先行时间——对斯蒂格勒《 技术与时间 》的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60-65.
[9] 刘亚军. “一带一路”倡议下企业走出去的知识产权价值实现[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19-125.
[10] 孙才志, 邹玮. 环渤海地区海洋产业安全评价及时空分异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3): 171-179.
[11] 蒋元涛. 海洋运输企业物联网采纳行为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3): 186-192.
[12] 李雷. “微时代”的文艺生产与审美接受[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38-143.
[13] 关丽洁,纪玉山. 资源环境约束下的新型城市化内涵及推进对策[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1): 97-102.
[14] 斯维·万宁, 李帅帅. 大学技术转移绩效测量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5): 104-112.
[15] 隋军. 平衡下的失衡:TBT协定项下的“必要性”检验标准[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6): 91-97.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