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人对世界的掌握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一是物质实践掌握,如生产斗争、科学实验等;一是精神掌握,如科学认识活动、哲学活动等;一是精神实践掌握,如宗教活动、道德活动、审美活动等等。由此可以确立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这样一个基本观念,即艺术主要不是属于对于世界的"精神掌握",而是属于"精神实践掌握",如此划定艺术的位置并进而把握艺术的本质特性,庶几近之。
中图分类号: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69 .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04 . 〔3〕马克思主义和美学〔M〕.桂林:漓江出版社,1985 .307 -308 ;蔡仪.马克思究竟怎样论美? 〔A〕.美学论丛(1)〔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 .2-8 . 〔4〕美学与文艺问题论文集〔C〕.《学习译丛》编辑部,1957 .68 ;新建设编辑部.美学问题讨论集(6)〔C〕.北京:作家出版社,1962 .179-180 . 〔5〕美学文艺学方法论(下)〔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5 .357-358 . 〔6〕周来祥.文学艺术的审美特征和美学规律〔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 .175. 〔7〕杜书瀛.论艺术的掌握世界的方式〔A〕.美学论丛(1)〔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 . 〔8〕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0 . 〔9〕卡冈.文化系统中的艺术〔A〕.美学文艺学方法论(下)〔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5 .357 . 〔10〕郭沫若.我的作诗的经过〔A〕.沫若文集:第11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 〔11〕曹禺.《日出》跋〔A〕.日出〔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60 . 〔12〕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189-191 . |
[1] | 王峰. 齐马蓝、布里洛盒子与人类主义艺术的破局[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6): 170-178. |
[2] | 孙文宪. “艺术生产”视域中的文学批评——释意场域的构建与批评的生产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5): 183-191. |
[3] | 黄鸣奋. “活法”三义:当代西方新媒体艺术宣言例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4): 175-183. |
[4] | 阎嘉. 当代西方生产性文学批评理论的缘起与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2): 202-212. |
[5] | 李雷. 社区权力场域与公共艺术生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1): 195-200. |
[6] | 罗俏鹃, 秦明利. 阿甘本对丹托艺术本体论问题的“回应”与探索[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6): 177-182. |
[7] | 张宗艳. 论思辨形而上学的实现方式[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1-25. |
[8] | 宋智慧. 实用艺术作品版权保护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84-88. |
[9] | 李雷. “微时代”的文艺生产与审美接受[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38-143. |
[10] | 颜翔林. “当代神话”与影视创作[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1): 143-148. |
[11] | 苏,畅. 论现代艺术中的“抽象”及其审美特质[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1): 156-158. |
[12] | 张立荣. 论后昆体七律的审美转向与艺术新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2): 194-200. |
[13] | 高亦鹏. 我国实用艺术作品保护的困境突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6): 80-83. |
[14] | . “天门”下的忧思——艺术学门的新挑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5): 154-158. |
[15] | . 美学新概念:诗性主体[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5): 159-16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