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相对于西方价值观以冲突和竞争为特色,重和谐则是东亚价值观的基本特质。面对现代性的各种理论和现实困境,东亚价值观这一基本特质,对于全球普遍价值的追寻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意义。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既尊重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又能弘扬东亚文化的优秀传统,是全球化背景下东亚价值观发展与创新的关键。
中图分类号:
〔1〕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37 . 〔2〕孟子。尽心上〔M〕. 〔3〕栗谷定书:卷五《万言封事》〔M〕. |
[1] | 史桂芳. 侵华战争时期日本的东亚“合作论”及其本质[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5): 159-169. |
[2] | 唐善林. 老子“自然论”美育思想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3): 96-103. |
[3] | 黄万华. 国家认同和世界意识:东北抗日戏剧的新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62-169. |
[4] | 黄万华. 东亚抗日反战文学视野中的东北沦陷时期文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218-226. |
[5] | 马勇. 甲午前清政府“朝鲜方略”再检讨[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6): 139-150. |
[6] | 刘晓波. 节奏与和谐:怀特海的审美教育思想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4): 171-174. |
[7] | . 中西传统哲学论个体性的不同路径——从莱布尼兹单子论和郭象独化论的比较视野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2): 34-37. |
[8] | 张晶. 社会美育与大众传媒的艺术性要求[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4): 201-206. |
[9] | 邢海晶, 周波. 《伯牙琴》与《乌托邦》和谐社会观契合之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2): 32-34. |
[10] | 唐延明. 司法和谐问题上的三个认识误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2): 76-79. |
[11] | 马鹏巍. 论裴斯泰洛齐和谐发展教育思想[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1): 240-242. |
[12] | 胡延风, 姚黎君. 生态文明视野中的人与自然关系新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6): 23-26. |
[13] | 周国文. 公共善、宽容与平等:和谐社会的伦理基础[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5): 28-32. |
[14] | 谢晓光, 杨玉霞. 东亚区域合作的困境与方向:基于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的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2): 128-131. |
[15] | 张威. 社会伦理和谐的道德基础[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1): 41-4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