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07 ›› Issue (2): 24-29.

• 和谐社会的政治理念 • 上一篇    下一篇

超越女性同一性与回归马克思主义---论第三波女性主义哲学思想中的一种倾向

强乃社   

  1.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北京100732
  • 收稿日期:2006-11-20 出版日期:2007-03-15 发布日期:2018-11-14
  • 作者简介:强乃社(1966-),男,陕西扶风人,哲学博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研究。

  • Received:2006-11-20 Online:2007-03-15 Published:2018-11-14

摘要: 第三波女性主义的形成,从理论发展线索看,与传统女性主义者把女性的同一性理解为一个固定实体的特性所遭遇的困难有关。这一点在第二波女性主义中激进女性主义的代表迈金侬那里有突出的表现。她认为男权社会决定人们将性征看做女性同一性,但她把这种决定推向没有条件的抽象的男性对女性的压迫,因此,她不得不要求一种后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以此为逻辑上的起点,第三波女性主义认为要突破本质主义的抽象的女性同一性,必须回归或者复兴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 女性主义, 第三波, 同一性, 性征, 马克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 

  • B089

〔1〕S.Benhabib .From Identity Politics to Social Feminism: Aplea for the Nineties〔A〕.Radical democracy :Identity , Citizenship, and the State〔C〕.New York :Rout ledge,1996 .27-41 .
〔2〕Frances E .Olsen .The Family and Market-A Study of Ideology and Legal Reform〔J〕.Harvard Law Review, 1983 ,(7).
〔3〕〔4〕〔5〕〔6〕〔7〕〔26〕〔27〕〔28〕〔29〕Stacy Gillis,Gillian Howie, Rebecca Munford .Third Wave Feminism---A Critical Exploration 〔M〕.Hampshire & New York :Palgrave Micmillan, 2004 .20 , 10 , 20 , 9 , 20 , 38 , 38 ,38 , 38 .
〔8〕〔9〕〔10〕〔11〕〔12〕〔13〕〔14〕〔15〕〔16〕〔19〕〔20〕Catherine A .MacKinnon .Feminism, Marxism, Method,and the State :An Agenda for Theory〔A〕.Feminist Social Thought:A Reader〔C〕.New York : Routlege, 1997 .65 ,65 , 71 , 73 , 73 , 75 , 76 , 77 .
〔17〕〔18〕〔20〕〔21〕Catherine A. MacKinnon .Feminism Unmodified---Discourse on Life and Law 〔M〕.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1987 .53 , 54 , 60 ,60 .
〔22〕〔23〕〔24〕〔25〕Moya Lloyd .Beyond Identity Politics---Feminism, Power and Politics〔M〕.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2005 .3 , 1 , 5 , 7 .
[1] 张福运. 抗战后期延安文艺工作者“下乡”运动再认识——社会革命的视角[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6): 186-194.
[2] 范玉刚. 彰显马克思主义文论当代性的三个维度[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5): 180-190.
[3] 程美东. 从五四时代到新时代——现代中国的发展主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3): 29-38.
[4] 韩震. 新中国70年哲学话语体系的生成与转换[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1): 5-10.
[5] 罗骞.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我国哲学学科的影响[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4): 57-68.
[6] 阎嘉. 当代西方生产性文学批评理论的缘起与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2): 202-212.
[7] 刘少杰. 以实践为基础的当代空间社会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1): 23-28.
[8] 赵万里.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学理论再出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1): 29-33.
[9] 王南湜. 重提一桩学术公案:“要康德,还是要黑格尔?”[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6-13.
[10] 阎孟伟.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应当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问题的总体观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14-24.
[11] 张博.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主体论的科学内涵及现实启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99-104.
[12] 莫凡.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的文化逻辑及其世界历史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70-76.
[13] 季水河, 季念. 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创新的中国问题意识[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3): 17-31.
[14] 徐碧辉. “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朱光潜后期美学观点的实践维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3): 187-198.
[15] 庄友刚. 马克思主义城市观视域下的当代城市发展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42-48.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