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07 ›› Issue (3): 239-244.

• 西方文论的中国之旅 • 上一篇    下一篇

张力与工拙--中西文论范畴之比较

谢梅   

  1. 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四川成都610054
  • 收稿日期:2007-02-20 出版日期:2007-05-15 发布日期:2018-11-15
  • 作者简介:谢梅(1963-),女,四川重庆人,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文艺理论、文艺与传媒研究。

  • Received:2007-02-20 Online:2007-05-15 Published:2018-11-15

摘要: 在西方文论中,"张力"是用来进行文本意义结构分析的一个概念,后被延伸完善成为新批评学派诗歌批评的原则和标准;"工拙"源于中国诗歌的写作技法;梁人沈约首次以"工拙"论诗文,后经宋、明、清三代的演绎和拓展,"工拙"也被完善成了一种诗歌的审美批评标准。"张力"与"工拙"衍生于中西方的不同文化土壤中,在性质各异的文化特征中却有着相似的思维状态和审美旨归。

关键词: 张力, 工拙, 新批评学派, 炼字

中图分类号: 

  • I0-03

〔1〕〔6〕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四声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226 , 226 .
〔2〕〔5〕〔7〕赵毅衡." 新批评" 文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
〔3〕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165 .
〔4〕马德富.论杜诗的" 工拙相半" 〔J〕.杜甫研究学刊, 1999 ,(1).
〔8〕〔9〕王岳川.形式主义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2 .134 .
[1] 赖大仁. 试论文艺与政治的“张力”关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5): 176-182.
[2] 马俊领, 刘卓红. 重构唯物史观的两种学统及其张力———以哈贝马斯和埃尔斯特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3): 8-11.
[3] 钱静. "五四"新诗语言的现代性反思[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3): 217-220.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