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07 ›› Issue (4): 80-86.

• 中国模式之经验与想象 • 上一篇    下一篇

经济社会的性质与竞争法的社会基础

沈敏荣   

  1.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北京100070
  • 收稿日期:2007-03-19 出版日期:2007-07-15 发布日期:2018-11-15
  • 作者简介:沈敏荣(1971-),男,上海人,法学博士,副教授,博士后,主要从事法理学、经济法研究。
  • 基金资助:
    北京市优秀人才项目"中国竞争法的完善与经济社会研究"(20061D0501900272)

  • Received:2007-03-19 Online:2007-07-15 Published:2018-11-15

摘要: 经济社会具有与市民社会相同的目的, 但同时也存在着背离市民社会人的发展这一宗旨, 竞争法在防止经济社会背离这一目的上起着基本的作用, 这也是其作为基本法的重要原因。现代社会以竞争法为中心的经济法体系在维护经济与社会秩序上也集中体现了这一目标。

关键词: 经济社会, 市民社会, 政治社会, 竞争法

中图分类号: 

  • D901

〔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994.
〔2〕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
〔3〕西塞罗.论法律论共和国〔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7 .
〔4〕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4 .
〔5〕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 .
〔6〕霍布斯.利维坦〔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5 .
〔7〕约翰洛克.政府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
〔8〕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
〔9〕汉密尔顿, 杰伊, 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4 .
〔10〕哈罗德J伯尔曼.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6 .
〔11〕费希德.自然法权基础〔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
〔12〕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
〔13〕John Finnis. Natural Law and Natural Right s〔M〕.London :Oxford, 2001 .
〔14〕Joseph Raz.Practical Reason and Norms〔M〕.London :Oxford, 2002 .
〔15〕Carl Schimitt. the Concept of the Political〔M〕.chicago :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6 .
〔16〕Hans Kelsen.Pure Theory of Law〔M〕.Poston :Peter Smith Gloucester , Mass ., 1989 .
〔17〕Edmund S.Morgan .Inventing the People〔M〕.New York :W.W .Norton &Company , 1989 .
〔18〕M.J .C .Vile .Constitutionalism and the Separation of the Law〔M〕.New York : Liberty Fund , 1998 .
〔19〕Ronald Dworkin.Law' s Empire〔M〕.Poston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2001 .
[1] 张文喜. 马克思历史理论中城市和市民社会的建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3): 30-37.
[2] 李胜利. 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反垄断法的关系:突然现状与应然选择[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3): 164-169.
[3] 宁立志. 规制专利权滥用的法律范式论纲[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1): 121-128.
[4] 陈立新. 实践唯物主义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3): 89-97.
[5] 杨仁忠. 公共领域理论范式何以可能[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1): 26-29.
[6] 张丹丹. 真实人物形象商品化权的域外法律保护模式评述[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3): 115-119.
[7] 李旻. 科举革废与近代中国政治文化的转型[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5): 178-182.
[8] 于立军, 宋新华. 论市民社会对民主的影响及其机制构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2): 43-46.
[9] 丁培卫. 20世纪中国市民小说流变论略[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2): 206-211.
[10] 杨仁忠. 论政治哲学视域中的市民社会[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6): 10-15.
[11] 姚尚建. 当代中国市民社会:价值与可能[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4): 37-42.
[12] 王利民. 论私法与市民社会[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0(4): 56-59.
[13] 周建国. 城市化进程中市民社会的培育和发展[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5): 47-51.
[14] 徐延辉. 保障问题的经济社会学思考[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1): 58-62.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